环鄱阳湖地域著名诗人行绩考论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鄱阳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赢得过众多诗人的缘情礼赞,形成了独特的鄱阳湖文学景观。这一遒拔劲秀的奇葩,虽常有人赏顾,却往往不得其宗。为了弥补这一遗珠之憾,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的研究。其实,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鄱阳湖的诗作汇聚起来,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鄱阳湖之歌,还鄱阳湖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关键词]环鄱阳湖地域;历代著名诗人;鄱阳湖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5-0099-07
  环鄱阳湖地域著名诗人行绩,指的是曾来到过鄱阳湖或写到过鄱阳湖的历代著名诗人的行吟举止及创作业绩,并由此而形成的中华文学所独有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鄱阳湖文学景观。这串诗苑深处隐藏着的遒拔劲秀的奇葩,就是历代著名诗人直接描写鄱阳湖的诗作,不失为是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印记。但和洞庭湖比起来,似乎又有些逊色。为弥补这一遗珠之憾,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的研究。让我们循着历代著名诗人们的行止和业绩,或者可以找到一些解析的基点,以还鄱阳湖文学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一、环鄱阳湖的第一位诗人——屈原
  第一个向鄱阳湖走来的,当数被誉为诗国第一人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公元前298年,屈原因遭令尹子兰忌妒,被顷襄王流放到楚国东部地区的陵阳。42岁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从此踏上了二次流放、故国难回的不归之途,此有《哀郢》①为证。《哀郢》一诗,从秦军进攻楚国时,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后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抒发诗人放逐后刻骨难忘的画面。从诗中接连出现的三个“东”字句——“方仲春而东迁”、“今逍遥而来东”、“两东门之可芜”来看,诗人足迹应是一路向东:从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出发,乘船经长江至夏水(“遵江夏以流亡”),顺流而下(“将运舟而下浮兮”),过洞庭再入长江(“上洞庭而下江”),离故国家园日渐见远(“哀故都之日远”),不禁忧从中来,遂来到鄱阳湖口长江边的庐山汉阳峰西顾遥望(“登大坟以远望兮”),聊寄衷肠(“聊以舒吾忧心”)。面对山北的流放终点站——陵阳(“当陵阳之焉至兮”),即今天的安徽青阳县陵阳镇,在此南天遥望,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将送我南渡到何方啊(“淼南渡之焉如”)?其时虽还未有“鄱阳湖”之名,但泽地水国已见端倪。还有他的《悲回风》,诗中借用“回风矶”一名为诗题,以借景生情手法,抒发积压在心中已久的忧伤。回风矶,位于鄱阳湖口梅家洲西北岸的长江之滨。据《庐山志》记:“江矶寺西南有回风矶。”还有清人蒋骥所著《哀郢路图》,这些都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屈原在鄱阳湖畔那一步三回首的眷恋足迹。至此,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另三人是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终于带着千忧万虑的心境、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鄱阳湖边,成为环鄱阳湖的第一位诗人。
  二、环鄱阳湖的本土诗人——陶渊明
  这第二位著名诗人不用向鄱阳湖走来,他本就是鄱阳湖的儿子,即东晋时的伟大诗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浔阳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他有一篇知名度极高的文章《桃花源记》传世,表达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他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留下了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妇孺皆知的诗句,充满闲情雅趣,因而被誉为“田园诗人”。由于陶渊明一直都在鄱阳湖畔生活、为官,历史上的鄱阳湖又有过“宫亭湖”、“彭蠡湖”等名称,而“鄱阳湖”却在他去世前六年才被正式命名,故诗作当中并未出现过“鄱阳湖”之类的字眼。但他所挥写的,莫不透露出他对生养其的“母亲湖”的融汇与眷恋。他的《游斜川并序》诗云:
  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②
  诗写日月之易逝,人生之无常,山水之优美,情怀之切切,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心态。尤其在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挂冠解绶、辞官归田时,就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阳湖边挂起风帆回归故里柴桑。一路扬帆,“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船一靠岸,就狂喜地“载欣载奔”,已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进得后花园,看见“松菊犹存”,更为兴奋,于是“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甚至感觉到家园的一草一木都因他的归来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③直让人感到自己就置身在这氤氲的鄱阳湖氛围之中。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④
  三、“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的谢灵运
  与陶渊明并称“陶谢”的谢灵运(385-433),是浙江会稽人(今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著名的山水诗人。从他开始,山水诗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主要描绘了三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始宁、永嘉和临川。始宁是他的故居所在之地;永嘉和临川是谢灵运被贬外任之所。元嘉八年(431),谢灵运因围湖造田之事被贬至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在赴临川任上,谢灵运写了一首题为《入彭蠡湖口》的诗: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露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①   这首诗写自长江入鄱阳湖口,沿长江逆流而上,彭蠡水势,崩起层层雪浪;波涛奔涌,凝聚重重风潮。这凶险水势,传达出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诗人本是东晋世袭的公爵贵胄,刘宋王朝自然不放心,把他远放临川去任内史这一闲职。他迫不得已离乡上任,胸中自有一腔愤慨。
  船入鄱阳湖口,风平浪静,春江月夜,高山绿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旷神怡。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意,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不仅如此,诗人更把这种强烈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之中,让我们不但看到诗人背井离乡之时的苦痛,也能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还有就是对鄱阳湖“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式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王勃
  谢康乐之后二百多年,一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②把鄱阳湖之歌推向极致,这就是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6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畔,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滕王阁,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阎伯屿原本是要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显才学,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的《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此段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③的诗句,更不失为是鄱阳湖进军诗坛的一次写真式形象展示,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④相比,毫不逊色。
  五、“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孟浩然
  正是这个孟浩然,不仅写过洞庭湖,也写过鄱阳湖,请看他的《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①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4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仕进。据说孟浩然在长安期间,唐玄宗曾召见他,问他近来有何佳作,他却念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令唐玄宗十分生气,因下令放还,失意而归。一生除在张九龄幕府中任过短时间从事以外,未担任过任何官职,是唐代著名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是继谢灵运以后,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平淡朴素,自然而有韵味,不失为盛唐一大家。
  这首《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孟浩然漫游东南途径鄱阳湖时所作。诗从大处落笔,描绘出大自然壮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次六句写中流见到庐山及其绚丽景色与雄伟气势,紧接二句想到东汉隐士尚长、东晋高僧慧远等隐居庐山高人,复四句写自身去留的矛盾心情,末二句寄神往预期之意。全诗由湖而山,由自然景色而人文遗迹,由景而情,转接自然,于现实中显空灵,于空灵中传神韵,《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②,于此可见一斑。
  六、“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的李白
  鄱阳湖有幸,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诗仙”李白,也留下过以鄱阳湖为题的诗篇。李白(701-762),祖籍陇西(今甘肃)人,少年时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论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如“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请看《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
  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
  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
  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
  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③
  诗作是说:谢灵运先生曾经由此泛舟鄱阳湖,并游览松门山。我也刚刚从那里仰望山上的石镜,并顺流上达流水尽头。此行是继承谢公的风雅传统和精神,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前辈的高见超迈,我辈何处寻真知?现在正临大水汛时期,浩浩洋洋,无比壮美,而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闹。漾水向东方流去,漳水向正南方奔逝。两水与湖交汇处的夜晚空空朦朦,蜿蜒千里,一派混沌。天空明月隐蔽在青青的桂花树丛,愁猿的哀啼笼罩着翠绿的枫林。江中也许可以采到碧绿的水玉,可是炼金丹的秘诀何处可寻?我要学仙去了,希望可以与仙人琴高谈心。
  还有一首《下浔阳城汛彭蠡寄黄判官》:
  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①
  此诗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李白60岁时下寻阳泛舟鄱阳湖寄友人黄判官之作。浔阳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彭蠡,即彭蠡湖,这里指鄱阳湖。黄判官,李白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判官为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关于灌婴井,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灌婴主持筑建湓口城(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因地处湓水入长江口得名)。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孙权经过这里,亲自立标令人打井,正好打出了灌婴筑城时古井,于是在井旁竖立铭记为“颖阴侯(灌婴封爵)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一句,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②   七、“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自幼聪敏好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忠州刺史等职,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同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传统和杜甫的忧世精神。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流传甚广,对晚唐以后的诗人影响极大。唐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就此与鄱阳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湖亭望水》,写的正是鄱阳湖风情: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③
  南湖,指鄱阳湖南部,在今江西九江与鄱阳之间。鄱阳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为南湖,以北为北湖。诗人首先交待自己游湖的情境,久雨初晴,湖水大涨,北客南来,自然倍感新奇。中间四句即描写湖景,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滑,浩阔而晶莹。放眼望去,由于久雨导致湖水大涨,淹没了原先的湖岸,人家少而船舫多,正见水乡特色,也是湖水大涨后的独特景况。诗人正是抓住久雨的情境,写出鄱阳湖水涨的特点,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面对这无比浩阔的湖面,使人顿生空寂落寞之感,诗人又是独自一人来游,自然难免独游之叹了。
  又有一首《彭蠡湖晚归》: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④
  写的是彭蠡湖天色已晚,水边的桃花都透出春意。鸟儿渐渐飞远,变成很多白色的点,红色的落日正好落到剩一半。为什么要做迁徙的客人呢,没有多少劳作,却落得一身病。如果来到这儿眺望,很少有不忧伤愁楚的人。白居易被贬到浔阳之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消极。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詹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四年之中,他往往是春游东林寺,秋登浔阳楼,或访陶渊明故宅,或观石门涧瀑布,或攀香炉峰顶,或闻鸟语泉鸣于遗爱寺,或乘风踏浪晚归彭蠡湖,尽览浔阳诸胜,留下诗文一百余篇。
  八、“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的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写过一首《过都昌》: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风吹老碧桃花。①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将万家灯火的都昌县城笼上安乐祥和的气氛,置放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上,让人如临海上蓬莱之境。苏东坡原本就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人,特别佩服和喜欢陶渊明。在黄州做“东坡居士”时,他将在田亩的耕种感受,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组合,照民歌唱出,并教给农夫们。他自己一边唱一边拿着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苏东坡在惠州与海南期间,还完成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一个非常热爱田园风光的诗人,到了他仰慕已久的诗人陶渊明的故乡,又见到“桃花源”般的水乡,怎不让他触景生情,向而往之?“桃花源”就在眼前,岂奈“水隔南山”,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任时光流逝,美丽的“桃源”梦飘落凋零。幸运的是都昌人,有了这首诗,县人颇为骄傲,向外人提及都昌县,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首诗。
  说到苏东坡与鄱阳湖,另有一文不能不提。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湖北黄州(今黄冈)赴汝州上任,兼送长子苏迈去德兴县,有机会亲临石钟山。这个石钟山,在庐山东北麓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海拔57米,号称“江湖锁钥”。山寺僧人派了两位小童领着苏氏父子,在乱石中拣了几块大石用斧头敲击,发出咚咚的声响,此为石钟山是也。苏轼当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当夜,他与儿子苏迈乘小船亲临石钟山绝壁下,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个月明之夜,父子俩看到月影里侧立千尺的巨石,听到云霄间惊鹘的鸣叫与山谷中鹳鹤令人心悸的啼声,发现了石穴石罅同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奇特声响。原来,石钟山下的岩石“中空而多窍”,波浪冲击石洞石穴,水石相搏发出钟鼓之声……苏轼恍然大悟,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归舟,即写出了名文《石钟山记》。后人为感激苏东坡,特地在石钟山建“怀苏亭”,以纪念这位文豪。由于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让更多的人在认识石钟山的同时,也记住了鄱阳湖。
  九、“三十六陂浸烟水,想对西江彭蠡湖”的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开创“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巨大。其诗作中多有鄱阳湖的身影,只是名称各有不同。《和曹子方杂言》诗云:“正月尾,垂云如覆盂,雁作斜行书。三十六陂浸烟水,想对西江彭蠡湖……”②用的是“彭蠡湖”;《宫亭湖》诗云:“左手作圆右手方,世人机敏便可尔。一风分送南北舟,斟酌鬼神宜有此。江津留语同济僧,他日求我于宫亭……”③用的是“宫亭湖”;而他的《题落星寺四首》,可说是极写鄱阳湖风情之作,其第三首诗云: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燕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①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这是第三首,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落星寺在鄱阳湖北部,雄伟秀丽的庐山在其北。传说天上偶然陨落下一颗巨星,触地即化作一座小岛,那便是星子县境内著名的落星石,落星寺也因此得名。此寺位于湖光山岚之间,恍如仙境,加上那美妙的传说,就成了墨客骚人留连忘返的去处。诗的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三四两句是全诗的警句,“小雨藏山”、“长江接天”,诗人所捕捉的,正是雨、山、江、天这些鲜活的形象。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自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升起的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读者的都是低回无限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小诗,就像是一曲优雅的清唱,唱的是落星寺,咏的是鄱阳湖啊。
  十、“浩浩长江水,湖平烟浪多”的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累赠宝谟阁直学士,谥号“文”。理宗朝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都有贡献。他受业于李侗,得“二程”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之学说,是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者。其诗有不少是诗味浓郁、耐人咀嚼的。1178年,朱熹任鄱阳湖边的南康军守,写有《落星寺》一诗:
  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及此一回薄,湖平烟浪多。
  孤屿屹中川,层台起周阿。晨望爱明灭,夕游惊荡磨。
  极目青冥茫,回瞻碧嵯峨。不复车马迹,唯闻旁人歌。
  我愿辞世纷,兹焉老渔蓑。会有沧浪子,鸣舷夜相过。②
  这首诗写庐山落星寺周围的景物,形象逼真,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之情,也跃然诗里行间。其意在于脱离红尘,到鄱阳湖落星湾去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打渔人。为此,他在落星湾筑起了紫阳堤,保护着南康古城近千年的平安。
  十一、结束语
  鄱阳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赢得了诗人们的缘情礼赞。上述所列十大名家,可以说每一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诗人,也都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诗坛代表。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态,足以让后人研究品味。这些对鄱阳湖进行创作的诗人,以及他们描写鄱阳湖的诗作,都不失为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印记。把他们描写鄱阳湖的诗作汇聚起来,大可以演奏一部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的鄱阳湖之歌,或可还鄱阳湖文学应有的文学本位及其所独有的文化生态。
  责任编辑:郑 颖
其他文献
儿时曾经的欢乐与幸福,随着张老师轻盈的笔触流淌于优美的文字中,那梦中的槐林更是这一切的源泉。让我们跟随张老师一同走进这片槐林,去感受那充满灵气的槐叶乐器、沁人心脾的槐
对PHC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性状特征进行了规律分析,研究了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PHC管桩桩基现场原位试验,进行了经济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颜氏家训》素以专著家训之祖而著名,因此人们往往从教育学的角度对之予以研究,从而忽视了它具有考世之资的文献学价值的一面。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颜氏家训》一书中反映南
初中体育学导式教学法是新课标的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开办有两类,一类是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类专业,另一类是为培养中等学校教育理论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者的教育学专业。这种设置把教育理论与实践
利用Taylor公式及lagrange余项定理,研究了Bernoulli不等式高阶近似的情形,得到了任意阶Bernoulli型不等式.通过MATLAB计算验证了这些不等式成立.
天下还有这样的老师?谁说没有!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个很特别的老师,姓杨,长的是“貌不惊人死不休”:极瘦,又很高,看上去像竹竿;爆炸式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细小的眼睛,高且直的鼻子,让人一
在黄土动参数研究中,黄土的饱和度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黄土具有结构性和湿陷性,不容易达到较高饱和度,并且饱和时间不宜过久.饱和黄土动三轴试验中,黄土的饱和度及饱和
建立了大学生操行评分的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建立了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应用。
什么是喝茶的学问呢?每次看见亲戚朋友捧起小小的茶碗,疑问就会涌上我的心头。上个周二的下午,我不仅了解了喝茶的学问,还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