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4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因此,早就该有一本关于它的评论专集出版了。
  一
  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评论的,包括否定性的批评。早在1993年《白鹿原》问世之初,就好评如潮,不仅评论界以一种显然久违了的热情表示了肯定与称赞,而且广大读者争相购买、传阅、议论,新闻媒体也好不容易找到了做文章的题目,一时间形成了所谓“陕军东征”的热门话题。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有些不同看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一本《白鹿原》评论集,我以为无论对读者领略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对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抑或对作家本人,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举双手赞成。因此,当这本评论集经过先后几位论者多方搜求并最终由李建军编定时,何启治先生打电话给我,命我作序,我便欣然允诺,虽然自分能力有限。
  我是在《白鹿原》刚刚刊行问世时就仔细读过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笔力和作品的凝重、苍茫,令我折服,让我震惊,一时思绪浪涌,兴感云屯。直觉告诉我,在秦地的柳青、杜鹏程这些当代小说大师之后,陈忠实攀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同时也大大超越了自己的同辈作家。然而我至今没有写过一篇《白鹿原》的评论,只在北京关于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上做过一次不长的发言,另外在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地域文化因素的论文和一篇叫做《“陕军东征”之我见》的文章里作为个例,有所涉及。所以如此,一是我想让自己初读后的纷繁思絮和激越情怀沉淀沉淀:二是在稍长一点的时段里印证自己最初的那些直觉,它们也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与磨洗。新近,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又重读了《白鹿原》,感觉依旧新颖。那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那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那一个个命运独特而又个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的命运,那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深邃得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都仍然引我遐思,让我感唱。我坚信它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虽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评论,我仍然觉得有话可说,我应该相信自己初读时的直觉。
  二
  收在这本评论集中的文章,有许多在初发表时我就在有关报刊上读过,还有相当一些,过去不曾读过。无论以前是否曾经寓目,这次写序,我都把入选的文字,从头到尾,逐篇读过,并且做了笔记。读完这些评论之后,我有这样一些突出感受:其一,《白鹿原》以其丰厚的内蕴,包括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历史的,民俗风习的、人情人性的等等,还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包括结构、叙述、语言运用等等,为批评家们提供了评说的对象,供他们开掘、阐释、发挥。评说的角度是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同时也是深人肌理的。这说明《白鹿原》是经得起批评的,它没有被有分量的批评壓碎,而是在这些批评中更见光华。其二,这本评论集中所收的文章,并非《白鹿原》评论的全部,而是选收。尽管水平互见参差,但多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足备一家之说,能够从中见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体作品的评论上所可能达到的境界。其三,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评论对象是同一个《白鹿原》,但批评家的个性差异是相当大的,各人的才性、气质、行文风格自不必说,就是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标准也相当不同,因而就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的多元互补的评论格局。这种格局,恰好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大格局在一部具体作品评论中的缩微展示,可以以小见大。其四,,《白鹿原》是很难说尽的,尽管这个集子选收了四十余篇评论和阐释文章,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没有涉及到,或虽有涉及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度。这说明,对《白鹿原》的研究,还大有可以深入的余地和可以拓展的空间。其五,《白鹿原》的接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和思想认知价值的基本上被承认,它的终于能在上一世纪中国长篇艺术精品长廊里占有一个公认的位置,广大读者的欢迎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出版社的力荐,评论界的卓有见地的阐释与评价,则尤其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到了次日,黛玉写了禀启,又备了几样异样的礼物,打发司棋夫妇回转丰都,以及与尤三姐诸人,彼此往来贺谢,这些节目暂且不表。  再说贾宝玉与柳湘莲二人在青埂峰下空空洞内,每日将仙师传授的口诀心法用起功来,倒也十分快乐。韶光荏苒,不觉三月有余。这一日清晨起来,但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湘莲向宝玉笑道:“你我自从用功以来,虽觉太苦,然颇觉效验,我只觉得近来气爽神清,骨轻体健,飘飘然似有凌云之意。我瞧你如今的容
思维导图是思维的辅助性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让无形的思维变得有迹可寻。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既有助于教,又有利于学。  一、用思维导图解读文本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間对话的过程”。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对阅读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思路、结构,使其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课《伟大的出征》(以下同版本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上海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她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总数已达500万余字。曾经十多次获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上海市政府设立的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的最高荣誉奖项——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并在2002年获得我国文学界大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学研究的重点也从对教材的关注转变到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教师不再单纯地思考“教什么”,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教”。从平时的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课堂虽然注重学生的活动,却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思考;看似紧凑的教学节奏,贯穿始终的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为此,笔者在本学科组内开展了一次专题研究活动,以《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为课
通过单元整体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进行整体建构,形成“分数乘除法”单元主题教学,使学生通过深度探究实现对知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意义理解,以及方法的有效迁移。  一、调研先行,确定学习目标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是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是基于知识内容的本质及学情确定的。  1.内容分析  分
“‘记·迹式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评价及意见,以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数学知识的应用等。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数学日记可为学生展开数学思维、巩固课堂所学留下痕迹,可为学生查漏补缺、纠偏养正留下印迹,可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留下‘足’迹;对于教师的‘教’而言,借助数学日记,教师不仅能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审视学生的数学思维
运用比较阅读法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其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欣赏能力。笔者以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敕勒歌》和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及思考。  精心选文,巧妙组元  將形式不同的两个文本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教学,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如下相似之处:一,主题相同。两篇文章都以“草原”为主题。二,写法相似。《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诗歌的前几句写静景,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广受年青人的欢迎,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村上春树因此而更为人知悉。该书封面由村上春树亲手设计,以红绿色为上下册封面主体并加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  “那有什么要紧?反正不管什么牌子都一样不好抽嘛!”她说。跟着就将万宝路的红色硬纸盒端在手上转着玩。“我上个月才开始抽的。其实我也并不是真想抽,只是突然想试试看而已。”  “为什么会突然想试?”  阿绿将摆在桌上的两只手掌交叉
1.野画眉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  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吁吁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  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  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
傍晚,细雨,润心田。微风,柔吻她的芳菲嫩脸。  她,倚靠屋门,忧伤,徘徊,凉透她19岁的少女心间。  楼外,柳絮纷飞,缠缠绵绵。蝶儿翩跹,萦绕花丛边,如她的芳华,悄然落幕花园。她泪水潸然。画面,在她的脑海里显现。5岁那年,一场意外,夺去她的双眼。从此,黑暗,浸透着她的芳华连年。柳叶,绿了,黄,一年又一年。她的期盼,从未改变。  门外,拾荒少年,姐,你看,花,开得多灿烂!  她笑容惨淡:我,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