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因“生活化”而更精彩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82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为在教学中贯穿新理念,方式之一是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在课堂上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背景,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活科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08-02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全新的理念,实行创新的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然而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科学走向生活,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同样也可以是通俗的。科学的“生活性”恰似一座拱桥,能够拉近科学与我们的距离。这其实就是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如何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呢?
  下面笔者就用科学“生活化”的观点,谈谈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上《水的浮力》教学时,可从学生游泳的经历入手,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接着提示:想想夏天游泳时人的感受,会游泳的学生马上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以让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什么力?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教师此时可指出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然后教师可出示浮在水面的乒乓球,以及沉在水底的石块,询问这两个物体在水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乒乓球受到浮力作用学生马上就能回答,而对石块是否受到浮力学生不能马上作答,此时教师可提示:在水中搬石块重还是在空中搬石块重?根据自己的经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时再问: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石块却沉在水底?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已经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动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进入新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的好习惯。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
  
  初中里的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现实世界才是科学教学的丰富源泉。任何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都可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对科学教材进行充实、重组。
  例如,在七年级上《物质的酸碱性》这堂课时,我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如柠檬、香蕉、苹果、桔子、梨等,还从家里带来油、盐、酱、醋、肥皂、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开始上课时,我客气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同学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一地使用教材内容和实验仪器会制约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素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科学课堂。
  
  科学以探究为核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科学教师可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家庭电路》这节时,我是这样做的:本来因为光线较弱教室里的灯一直都亮着,当学习到用电器时,我故意把断路器悄悄的断开了,灯灭了,学生很奇怪。于是我请一位同学帮我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我说:“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这下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灯的接触不好,有的说可能是插头没插好,有的说可能停电了……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真正原因,学生很高兴。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
  
  在科学课上,教师将生活问题和生活实践充实进来,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间的交流话题增多,思路打开,情感体验也丰富,彼此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往往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激发了求知欲望,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刚好是上午第一节课,我一进教室就展开调查:早餐吃了吗?学生分组回答后,我当即取出刚从食堂买来的两个肉包子,并倒上一杯开水,请未吃早餐的两位同学把这两个肉包吃下去。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后,我突然抛出问题:肉包中有哪些营养素?肉包现在“旅游”到何处了?它们是如何“旅游”的呢?此问如导火索,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教室里顿时引起一片讨论热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板书:肉包子的消化与吸收?尤其是问号画得很大,而且是彩色的。于是学生情绪高涨地围绕这个主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小结时我将“肉包子”三个字改成了“食物”,就结束了本节课。因为学生已能自主地将“肉包子”换成“菜包”、“萝卜包”,进而是其他任何食物,无须教师再多言了。
  
  五、组织“生活实践”,体验科学价值。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应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才是教师与学生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科学的生动体现。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创新视野。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并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科学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
  例如,在中考复习阶段,可以让学生以家中常用的电冰箱为例,要求学生从物理(声、光、热、力、电)、化学、生物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探究活动,并写出小论文,然后评比出最佳探究家,予以隆重表彰。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又使学生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明白了电冰箱是众多科学知识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物态变化、能量转化、噪声产生、自动控制电路、电功率、微生物滋生、生物呼吸、食品的储存等知识点,增强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科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科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仅完成教学目标是不算完全成功的,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快乐的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体育馆建筑相关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影响体育馆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体育馆建筑设计方法展开了探讨,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体育馆建筑;实踐;问题;策略  1、前言  作为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馆建筑的特殊性
当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目标。江泽民主席也多次指出“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提出:“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他还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
身形瘦高,话不太多,略微黝黑的脸庞显得刚毅、坚定.初次见到蔡廷科,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蔡廷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茅台镇人,酿酒世家出身,其祖辈自明清以来世代从事酿酒行业.
期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活动。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
本文以案例形式分析注销公司存续期间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认定及承担.
建筑过去一直是过敏的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建筑业与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息息相关,建筑项目之中的——土木工程方面就显得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迁移到数学教学中,那就是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比他(她)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重要。数学家丘成桐指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是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是做自己的题目。”这表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都是数学能力,而且找问题、直到提出
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问世和进入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