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造林密度在杨树造林中的应用

来源 :名城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杨树;造林密度;确定原则;实际应用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林地上造林的株数。造林密度太小,林分长期不郁蔽,不能形成群体环境,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能力差,浪费土地,效益低。太密了,则造林成本高,由于过早郁蔽,幼树受光少,树冠窄小,生长细弱,虽可间伐调整,但即使进行抚育间伐,也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入。造林密度,是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对采伐年龄和产量影响很大。确定合理的密度,必须考虑到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预期培育的木材径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是杨树集约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林分的生长、培育及最终收获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造林一定要控制适宜的密度,现将造林密度的应用技术简介如下。
  1、造林密度确定的原则
  1.1根据经济目的确定造林密度
  防护林、以培育中小径级为目标的用材林、矮化密植的经济林造林密度可大一些,培育大径材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某些经济林密度可适当小一些。
  1.2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一是由生长速度决定密度。前期生长快、持续速生期短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对于前期生长缓慢、寿命长、持续生长期长的树种,可密植。二是由喜光性决定密度。一般阳性树种喜光,枝叶开阔,要求稀植;而阴性树种不喜太强的光照条件,密度可大些。三是由是自然整枝和直干性决定密度。自然整枝好、直干性强的树种应稀植。四是由冠幅决定密度。宽冠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树冠窄的造林密度宜大。
  1.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好,林木生长速度快,郁蔽早,造林密度宜稀;立地条件差,树木生长慢,郁蔽迟,宜密植。沙土、砂壤土适合树木生长,可充分发挥其生长特性,而低洼黏土壤则差些,一般在造林地土壤肥沃湿润、有利于树木生长的条件下,可适当稀植。相反,在埝坡和土质瘠薄的地方应适当密植。在水土流失和杂草繁茂的地方,为提早郁蔽以抑制杂草生长,亦可适当密植。
  1.4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单行、双行植树,受边缘效应影响,每株树木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可以适当密植。3行及3行以上植树,树木之间竞争激烈,如果密度过大,边缘以内的树木受光不足,生长不良,同时由于竞争的关系也影响到边缘树木的生长,因此要适当稀植。
  2、杨树的生长特性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杨树是喜光树种,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林分密度决定杨树的光照条件。常见到公路、沟渠两侧倾斜坡上长杨树,就是其趋光性所致。杨树的顶端优势明显,树干直立,是由于顶端的分生组织活动力强,抑制侧枝生长的缘故,常见的多头树则是主干受损后侧枝竞争生长的结果。密度一般对树高的影响不大,但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影响十分明显。单位面积蓄积量受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材积和年龄因素的共同制约,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密度的作用更加明显。
  3、一般造林模式与造林密度在杨树造林中的应用
  3.1短伐期经营模式
  短伐期经营是为生产传统大小的木材而设计的,一般不进行间伐。主要培育锯材、建筑材、胶合板材、人造板材用大径材,一般来说采用6 m×6 m、7 m×7 m、8 m×8 m的株行距。农田林网、四旁树等单行栽植,株距应在4 m以上,公路防护林带双行栽植株行距可设置3 m×6 m“品”字型栽植。一般成片造林采用?
  5 m×6 m、6 m×6 m,速生丰产林采用6 m×7 m、7 m×7 m、8 m×8 m株行距。林粮间作株行距可以采用4 m×10 m、5 m×10 m、6 m×10 m。更新主要采用重新造林的方式,很少用萌芽更新的方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林分年蓄积生长量在18~30 m3/hm2,胶合板材出材率约为50 %,效益成本比为3.5~9.0。
  3.2中短伐期模式
  主要培育纤维板、纸浆用材,以及其他的非传统利用方式如能源林、提炼蛋白质、替代石油化学产品、制作饲料等,一般造林密度在1000~4000株/ hm2,轮伐期为4~8年。生物量通常在种植后5年左右收获,可采用植苗造林或扦插造林。林分收获后采用萌芽更新,萌芽更新林分一般也在5年左右收获,可连续收获3~5次。林分的年生物产量多在10~15t/ hm2。
  3.3超短伐期经营模式
  超短轮伐期经营是指高密度、集约经营、轮伐期1~3年,并采用扦插造林和萌芽更新经营林分。造林密度一般在6667~35000株/ hm2,株行距为0.3 m×0.9 m、0.5 m×0.5 m、1.0 m×1.0 m、1.0 m×1.5 m。第1次产量收获是在造林后的2~3年。萌芽更新的林分(萌芽林),也可在1~3年收獲,约可收获5次左右。
  3.4四旁植树经营模式
  在面积较小、带状、零星的造林地植树称为四旁植树。农村沟旁、路旁、水旁、宅旁称为四旁。在四旁及坟地、料场等不足666.67 m2的零星非耕地上植树也纳入四旁植树。四旁植树通常栽植1~2行树木,单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3 m×4 m,双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采用行距3 m、株距6 m的耙齿行交叉配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我国是世界上杨树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在不少盛产杨树的县几乎找不到胸径超过30-40-50 厘米的杨树。大径材的效益并不差,应该重视大径材的培育,尤其在那些习惯密植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杨树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北京林大学报.2007,56(6).
  [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东北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28.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桦南县林业局造林股)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新的时代,高校德育要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思想,新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用于护理基础操作技能教学对提高护生临床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29名护生随机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班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应用标准
重庆位于处在长江上游,水路可直达长江八省二市,是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对于其他新兴港口,包括无水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新闻媒体行业而言,编辑工作是其他所有工作环节的“司令部”,其对于推动整个新闻媒体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中,新闻编辑可以对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都体现了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
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校内外师范技能素质培养平台,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与相对封闭的教学过程,探索师范教育专业开放式教学
青年文化是指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的副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与青年的文化程度有关,青年文化与其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亦有密切关系.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以特
目的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两个中专班104名学生进行教学,其中13班为实验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14班为对照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