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金属钨红外反射层的性能研究

来源 :太阳能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脉冲直流磁控溅射法,在不同的基片温度下制备金属钨薄膜,并对薄膜的反射光谱、电学性能、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00℃基片温度下获得完全热力学稳定的体心立方α-W金属膜,并具有(110)晶面择优取向,薄膜电阻率为22μΩ?cm,500℃发射率低于0.07.通过薄膜沉积过程中基片加热的方法,在较小的薄膜厚度,即150 nm以下,将亚稳相β-W全部转变为稳定相BBCα-W,适合中高温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中红外反射层的规模化制备;不同晶体结构W做红外反射层的吸热膜膜系大气环境400℃热稳定性测试进一步证实了α-W膜做红外反射层显著提高吸热膜膜系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以美国达科特地区的带蓄热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为计算模型,对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进行能量分析、(火用)分析和泛(火用)分析,得到最佳经济点的整个系统的热效率、(火用)效率和泛(火用)利用系数分别为13.1%、14.0%和8.6%.同时得到各子系统的热效率、(火用)效率和泛(火用)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系统能量利用、(火用)利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分别是换热发电子系统、聚光集热子系统和蓄热子系统.最后,通过计算研究集热镜场面积、蓄热成本、几何聚光比与贷款利率对能量效率、(火用)效率与泛(火用)利用系数
建立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PV/PTST-CCHP)系统,研究以热定电和以电定热2种运行策略下的最优容量配置.研究对象是以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为主以光伏和燃气轮机发电为辅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以北京某宾馆作为算例,基于全寿命周期法,以经济、能源和环境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比各指标选出优势运行策略.应用爬山算法(HCA)对系统的配置进行优化,将最优配置下的指标与分供系统指标对比.结果表明联供系统比分供系统更具有优势.
以提高热源利用率,提升有机朗肯循环(ORC)的做功能力为目标,该文构建一种ORC的新构型——结合闪蒸循环的有机朗肯循环(ORFC)和结合喷射-闪蒸循环的有机朗肯循环(EORFC).新构型循环相当于在ORC基础上,增加闪蒸循环,构成ORC+闪蒸循环的叠加循环.新构型中,通过增加(或调节)工质流量,以调节加热过程中的传热窄点(位置),从而提高从热源的吸热量并提高循环的输出功.结果表明:新构型循环的优化工况得到延伸,循环性能得到提高;ORFC和EORFC优化工况下的净输出功比ORC分别提高16.13%和33.1
为对高层建筑下Trombe墙通道内的浮力诱导气流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带有Trombe墙的二层建筑通道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采用相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对24层建筑通道内的浮力诱导气流的流动状态进行研究优化.结果显示:在烟囱通道内设置三角形导流肋可改善气流流动状况,连通式通道通风效果明显优于分隔式通道.在连通式通道内,导流肋尺寸占通道宽度3/4时通风效果最好.
对采用光伏/光热(PV/T)组件的太阳能直膨式热泵系统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参数分析.将PV/T模块与热泵蒸发器进行耦合形成直膨式太阳能PV/T热泵,降低PV背板温度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提高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从而提高热泵效率.模拟结果表明,系统COP随PV/T组件面积的增大、太阳辐射的增强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太阳辐照强度为600 W/m2时,系统COP为5.79,其发电、集热及总效率分别为17.77%、55.76%与75.49%.同时,PV组件除提供热泵系统所需电量以外,可输送其21.4%电量至电网.
传统的膜蒸馏装置直接采用电加热提供热量,能耗较高.该文研究并设计并搭建一套利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供能的真空膜蒸馏系统.研究不同天气和太阳辐照度下系统的供热稳定性、膜通量、累积产水量变化情况;考察不同操作条件,如进料温度、盐浓度、流速、膜冷侧真空度对膜蒸馏系统产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晴天和多云天气的供热稳定性均较好,晴天可连续9.5 h保证膜蒸馏的进料液温度大于60℃.当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装置面积为3 m2,真空管集热器面积为2.4 m2,膜面积为0.1146 m2时,系统全天峰值膜通量可达1
为实现沸腾汽化并减少装置内部结垢,该文设计出一种CPC聚光的直热蒸发脱盐系统.原水在蒸馏器内部通过换热盘管与CPC加热后的导热油直接换热并快速汽化,蒸汽冷凝收集得到淡水.研究发现:在夏季晴朗天气,系统蒸馏器进口油温最高为118.1℃,蒸馏室温度于11:00达到94.8℃,高于当地沸点,并持续到16:30;系统瞬时集热效最高为51%,日产淡水总量为7.23 kg且硬度始终低于饮用水标准;系统有效能利用率在12:00—16:30均保持0.5以上,最高为0.63.
基于实际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中的塔式聚光吸热子系统,建立非均匀能流密度下聚光吸热器的一维非稳态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全天动态实验验证;并理论分析多种集热方式在不同运行温度及太阳辐照下的集热性能.结果表明,全天非稳态运行中吸热器出口温度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不超过5%;随入口流体温度增加,塔式聚光吸热系统热性能下降较小,且入口温度高于60℃以上时,塔式聚光吸热系统热性能优于平板及真空管集热器.研究可为聚光吸热系统推广应用于中低温领域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及实验参考.
依据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能量传递守恒过程,建立相对应的理论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系统进行热电性能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搭建高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实验台,进行实际光照条件下的热电测试和验证,并分析冷却水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系统发电效率为26.2%,总能利用率为75.4%,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可近似评价系统热电性能;系统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受冷却水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冷却水流量对系统热利用效率、发电效率及效率影响较大,需依据不同需求决定高倍聚光光伏光热系统的控制策略.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但因各类电源出力调度不尽合理,存在风光难以消纳且调节成本较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将太阳能热发电电站同火电机组一起作为基荷电源与调节电源的两阶段调度策略.第1阶段调度模型以风光消纳最大为目标,得到风电、光伏各时段调度出力及调节电源需承担负荷量;第2阶段在已知风电、光伏调度出力的基础上,以火电与太阳能热发电组成的调节电源成本最低为目标,充分利用太阳能热发电调度快速灵活的特性,求得最终的火电与太阳能热发电的调度出力值.算例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