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技能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老师应该将“支架式”教学模式正确的应用,以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文本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并对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数学;应用研究
中学数学对于中学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学科,其知识比较复杂,但是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针对目前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老师应该将新型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来。这主要是因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成功的教学模式,将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积极的构建,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发现学习的习惯,意义十分重大。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认知支架
认知支架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支,主要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其认为对于新信息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进行建构的;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向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提取相关的信息,而不是盲目的提取。当今社会的建构主义者对于将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并加以改造是建构的重点,并认为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一定要富有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建构也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其作用在于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观念桥梁,将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进行连接,将熟悉观念和陌生观念进行联合,也叫认知支架。
(二)情感支架
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情感形式通常是通过一个人动机形式进行表现的。人类的动机就是各种不同的需求,人类的情感则是伴随着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对于人的行为效率有影响作用。有学者通过研究称: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是和其学习效果成正比的,但是如果动机过强,则会产生反作用,限制正常效果的发挥。因此,最佳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的,尤其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一旦对数学建立了情感支架,就会产生最佳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变强,从而智力得到开发、学习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三)能力迁移支架
曾经有人说过,数学的教学就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质其实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过程。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自身的内部需求。能力迁移支架是一种能够很好激发学生思维的工具,可以将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激活,将其思维变为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模式。
二、在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建构认知支架
将“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搭支架”是基础。数学教学中的支架主要包括:范例支架、工具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好支架是成功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前提,这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根据教材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好支架,将学生的历史学习经历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具体包括:教学中所需要学生具备那些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那种切入途径更能吸引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有何差异等。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放大镜中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并和原三角形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导入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建构数学知识的直观支架,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即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多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进行测量,然后进行相加,学生就可以得出知识。
(二)建构情感支架
有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把教学比作一门艺术,他认为这门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建构情感支架在教学中的意义。中学的數学老师应该用丰富的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饱满的情感来对待学习。具体的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一些数学家的经典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从而对其产生钦佩之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领域中探索、开拓的精神进行领悟和传承,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德国大数学高斯的事迹,让学生了解高斯在十岁的时候就巧妙解答出“1 2 3 … 100等于多少”的问题。
(三)建构能力迁移支架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分析教材中所有知识的性质,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先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后学习,同时,也要具有一种意识,即要懂得学生新的能力和新的知识要建立在其有扎实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以上也可以总结为老师应该将教学目的设为“为迁移而教”,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要为学生建筑能力迁移支架。例如进行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教学之后,让学生练习在实数范围之内进行求根以及在复数范围之内进行求根。
三、总结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的将知识直观化、将学生情感化、将课堂生动化的各种特点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掌握其真正内涵并用合理的手段将“支架式”教学模式正确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郝源汇.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聂芬.中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3]朱利.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数学;应用研究
中学数学对于中学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掌握的学科,其知识比较复杂,但是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针对目前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老师应该将新型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来。这主要是因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成功的教学模式,将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积极的构建,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发现学习的习惯,意义十分重大。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认知支架
认知支架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支,主要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其认为对于新信息的理解是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进行建构的;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向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提取相关的信息,而不是盲目的提取。当今社会的建构主义者对于将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并加以改造是建构的重点,并认为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一定要富有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建构也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其作用在于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观念桥梁,将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进行连接,将熟悉观念和陌生观念进行联合,也叫认知支架。
(二)情感支架
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情感形式通常是通过一个人动机形式进行表现的。人类的动机就是各种不同的需求,人类的情感则是伴随着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对于人的行为效率有影响作用。有学者通过研究称: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是和其学习效果成正比的,但是如果动机过强,则会产生反作用,限制正常效果的发挥。因此,最佳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的,尤其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一旦对数学建立了情感支架,就会产生最佳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变强,从而智力得到开发、学习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三)能力迁移支架
曾经有人说过,数学的教学就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质其实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过程。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自身的内部需求。能力迁移支架是一种能够很好激发学生思维的工具,可以将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激活,将其思维变为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模式。
二、在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建构认知支架
将“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搭支架”是基础。数学教学中的支架主要包括:范例支架、工具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好支架是成功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前提,这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根据教材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好支架,将学生的历史学习经历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具体包括:教学中所需要学生具备那些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那种切入途径更能吸引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有何差异等。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放大镜中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并和原三角形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导入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建构数学知识的直观支架,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即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对多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进行测量,然后进行相加,学生就可以得出知识。
(二)建构情感支架
有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把教学比作一门艺术,他认为这门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建构情感支架在教学中的意义。中学的數学老师应该用丰富的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饱满的情感来对待学习。具体的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一些数学家的经典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从而对其产生钦佩之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领域中探索、开拓的精神进行领悟和传承,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德国大数学高斯的事迹,让学生了解高斯在十岁的时候就巧妙解答出“1 2 3 … 100等于多少”的问题。
(三)建构能力迁移支架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即分析教材中所有知识的性质,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先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后学习,同时,也要具有一种意识,即要懂得学生新的能力和新的知识要建立在其有扎实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以上也可以总结为老师应该将教学目的设为“为迁移而教”,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要为学生建筑能力迁移支架。例如进行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教学之后,让学生练习在实数范围之内进行求根以及在复数范围之内进行求根。
三、总结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的将知识直观化、将学生情感化、将课堂生动化的各种特点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掌握其真正内涵并用合理的手段将“支架式”教学模式正确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郝源汇.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聂芬.中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3]朱利.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