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微课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并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课有着碎片化、精准化的特点,可以就某一具体知识点展开详细论述,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首先就微课对语文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应用实践
   微课作为视频课的一种,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在新课改背景下微课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又比较贪玩、好动,在微课的帮助下既能够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又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微课的推动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深入理解,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微课这个教学工具的应用方式,并能够亲自录制微课内容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利用微课补充知识,实现高效教学导入
   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激起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内容,为新授课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在选择和录制微课的时候,教师要遵循精简性、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原则,既能够使微课发挥出导入的教学价值,又不过分喧宾夺主。举例而言,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为了唤醒学生心中的感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圆明园的珍贵价值以及英法联军强盗的暴行。当学生内心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简练地为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便于学生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能够通过圆明园的兴衰变化看到中华民族受到的挫折。在这些背景知识的引导下,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阅读意愿,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从民族沉重的苦难中体会到祖国伟大复兴的可贵,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前导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开发教材相关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微课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以及教学辅助工具,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求开发微课资源。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自行录制微课,在完成录制后进行适当的剪辑处理,保证字幕、专场以及音频内容的清晰,确保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次,不同的教师之间可以就微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相互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优秀的资源可以上传共享,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微课的开发质量与效率。最后,教师要注意对优秀微课资源進行下载处理,将典型的素材与教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牛郎织女》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题制作系列微课,为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等课外内容。如此一来,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加强对我国传统民间故事风格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巧妙利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积累字、词、句以及语法等知识,来实现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以及文学审美、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就意味着仅凭短暂的课上时间,根本难以帮助学生充分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就十分必要。在微课的支撑下,教师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升自主学习的信心。举例而言,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跟不上教师节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来进行自主预习,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对生字词的掌握以及文章整体的通读,并将其中的人物、地点名称以及典故等知识点标注出来,便于课上进一步学习。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在课上的时候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主旨大意。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脱离教师辅导的情况下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微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以不断创新改革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成为微课的使用者,又要逐渐提升专业能力,成为微课的创作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现教学导入环节的优化,强化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探知欲;主动开发微课,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微课的便捷性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做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微[J].中外交流,2018(2):258-259.
   [2]张建玲.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浅谈[J].读写算,2019(12):22.
   [3]潘霞.利用互联网 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20,928(7):31-32.
其他文献
《山居笔记》继续《文化苦旅》对中国古代文化利弊得失的探究,不过更为系统和深入,也更具整体性。该书对文明与野蛮斗争的描述,考察其严酷性及文明的不可战胜性,而且揭示出这种搏斗的人性和反人性斗争的实质。本文深入阐述了该书把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加以融合的艺术特色,并且指出这种艺术成果对当前中国散文创作的引领价值。
摘 要:新型工科人才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工科”建设。本文以作者所在学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例,介绍了“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探讨了“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新工科;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一、背
王宏图的《迷阳》是新世纪海派文学的重要收获,它发展和丰富了海派写作的欲望内涵和叙事美学风姿.《迷阳》不仅成功塑造了集寄生者、游荡者、冷漠者、偷窥者和臆想者于一体的
王松长篇新作《暖夏》是一部表现当下乡村变革的乡土小说。王松对小说语言实施一种转换的尝试,采用相声艺术的话语方式表现“重大题材”,使小说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感染力的叙事效果。蕴含时代信息的一些关键词汇不仅是“新故事”发生和“新人物”产生的缘起,而且赋予小说更强烈的现实感。王松关于小说语言观念的调整,呈现出乡土文学变化的某种特征和趋势。从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切入,观察语言观念和话语方式的变化,是深化乡土文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之后,明确提出的第五个分领域的重要思想。它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和根本遵循。科学把握这一根本遵循的科学内涵和逻辑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提。思想性、理论性标识思政课的“高度”和“深度”,是思政课的底色和本质体现,从内容上规定着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亲和力、针对性展示思政课的“温度”和“效度”,是思政课本质实现的要求,从形式
摘 要:自然界内的一花一木,都可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好自然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世界的神奇,可以真正领悟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缩短学生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植物标本;应用实践   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通过展示标本的方式来对学生进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原先的生产模式、消费形式、思维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引发了一系列涉及价值准则、伦理规范等新问题,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开展信息伦理教育。当前,高校信息伦理教育不仅要在通识教育中着力标准的设计和资源的构建,更要在通识艺术教育教学中倾向大学生信息伦理需求的实践分析,提振批判性艺术思维,以及在通识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实施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关键词:信息伦理;艺术教育;
摘 要:文章紧扣本科教育发展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这五个关键要素,通过健全关键要素的“五退”机制,以退促教,以退激学,以退督管,进而实践“五立”机制的质量提升方式,通过实施“五退五立”机制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五退五立”;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
摘 要:立足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需求,总结了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不足,提出了以“共建、共享、交流、促进、开放”为方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协调统一,“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工程学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从校际协同建设机制、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架构与在线开放资源建设三方面论述了工程学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松散无序向学科体系建设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