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明用菜勺打天下(连载一)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一名湘菜大师,1993年至1996年应邀到马来西亚进行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在海外尽展湘菜的风采,还先后应邀为到访的江总书记及吴仪等诸多中央领导制作膳食……
  
  甘从小事做起
  
  邓志明走上厨艺职途可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出生在厨师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厨师,1968年11月父亲退休,他顶职进入了长沙市饮食公司,那年他18岁。
  上班之初,他做的是帮厨杂活,如杀猪、杀鸡、剽鱼、涮洗等,虽说这是下等工的活计,许多人不愿意去干,或者干得不心甘情愿,但邓志明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做了一年多。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又是一个高中肄业生,当时在单位还算得上一个“高才生”。1970年初,领导把他调到了公司从事团的工作。那时候的“学工、学农”的口号喊得很响,机关工作人员得定期下到各工班去跟班劳动,对这带政治色彩的形式上的劳动,其他人不以为然,而他却干得扎扎实实,乘机学会了做包点、包饺子及油头面粉等白案手艺,并且留心观看学习湘菜的制作。经过4年的杂活小工锻炼,他学到了娴熟的刀工刀法、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分档取料、干货涨发等烹饪基础加工知识及诸多综合应用服务能力,无心栽柳的他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1976年,他开始正式掌勺担任厨师工作了,先后在湖南有名的玉楼东、银苑、红云川菜馆和先锋饭店湘菜馆当厨师。邓志明越干越爱上了这一行业,并不断感觉到湘菜的学问之妙之大、中国饮食文化的广博精深、现状的堪忧,也更激发了他的敬业精神和探究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受毛主席钟爱的湘菜高厨石荫祥大师就工作在省委机关事务局的蓉园餐厅,而且是他父亲相好的同事。因为这层关系,青年邓志明和石大师交往较为频繁,好学的他也总不失时机地向老人移樽就教,老人性情平和,也很关爱后辈,因此他的技艺得到了不少真传。
  但是邓志明成长的社会背景是文革的非常时期,物质贫乏、生活水平低,导致人们无力讲求饮食质量,那时候“扫四旧”,许多传统名菜缘自旧社会官宦豪绅的奢侈生活,有的菜名还直接与其相关联,因此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对这些名菜他虽然从父辈口中,或者从古书的阅读中了解到一些配方,但不能冠冕堂皇地把它们搬到厨台餐桌上来进行实践,向顾客展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海外来宾手头得到了一张香港的报纸,上面有一个饮食文化专版,有关于不少传统名菜的制作介绍和彩图,他一下子被吸引了,在眼前打开了一个学习中国厨艺的窗口。后来他了解到香港社会制度的差异,在那里饮食文化繁荣,报纸、杂志有很多关于中外饮食文化的专版专刊,于是他冒着“政治风险”,千方百计委托广州的朋友、海外朋友设法弄相关报刊过来,并不惜付出高额的邮资路费,只要把东西弄到手,便欢喜得不得了。虽说他微薄的工资得盘家养口,但在买饮食方面的书刊上却毫不吝啬,有时一本香港版《饮食天地》、《饮食世界》的期刊辗转到他的手头,各种资费加起来就达20元钱,几乎等于他一个月的工资。
  从这些外来期刊上,他不但了解了许多传统名菜、西方饮食文化,也从刊载的照片上的那精美的食物造型,知道了什么叫有视角效果的“美食”。自此,他决心学会食物雕花、造型。他找回一些绘画书,一边学画,一边买萝卜学雕刻,业余时间里几乎学到了痴迷的地步。在那文化沙漠的岁月,连鱼虫花草的图案都很难找到。有一次,他遇上商店刚进了一批手帕,上面绘画精美,于是他一次性买了20多块图案各异的手帕回家琢摩。雕花学到了一定水平后,他开始大胆地把手艺用到了雕食品上。在那时,由于生活条件差,“美食”几乎是一个避讳的词,更莫说搞雕花食物了,因此,邓志明成了湖南省厨业最早搞雕花食品、做拼盘的人。那时石荫祥在蓉园做主厨,专门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他知道邓志明学会了“雕花”绝技后,遇上比较重要的接待活动,老人就把他叫过去帮助做拼肴装饰。邓志明也因此赢得了更好的向石老学习传统菜技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初,美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开始复兴,而青年邓志明的厨艺已经在同行业中卓尔超群,声名在外了。于是,他被调到了当时最具湘菜代表性的又一村担任主厨。他推陈出新,搞了一系列的菜系新品种,大胆追求美食造型艺术,深得同道和中外来宾的赞赏。1982年6月,日本最享有盛名的银座亚寿多大酒店烹饪考察团慕名来湖南又一村考察,出资高价要求品赏最好的湘菜美食。邓志明和其他同事商量,为其做了一个凤凰展翅的大彩盘、8个冷盘、6道热菜、10个大菜、4随菜和4点心的大套餐,使这些外来同行大开眼界、赞口不绝。之后,他们挥笔赠写“菜很好吃,色香味诸全”的留言。这一程回去后,刚过半年时间,他们又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考察团前来又一村学习。
  
  “好吃”的厨师
  
  或许平常生活中不少人还羡慕着这些品牌店里的大厨们闻香喝辣,吃足了世间的山珍海味,可是熟悉邓志明的人又发现他是一个十分“贪嘴”,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口腹之欲的一个厨师。利用出差、讲学、走亲访友诸多的机会,他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寻吃”,有时没有什么顺便的机会,他也会专程去找“吃”,只要听人说是有独特口味、地方风格的东西,他千方百计总要去尝一尝,而且不计较是名店餐厅呢,还是地摊大排档,是自己掏腰包呢,还是别人请客。吃了还不罢,他口袋里随时带有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还要把好吃的记下来,这是他保持了近30年的一个习惯。他先设法吃遍了湖南省内各地州市风味,然后又跑到了外省寻口味。去四川找正宗的“川味”;去广东吃别一格的粤菜;去北京品京菜;上有档次的西餐馆吃西餐……但在当时的低生活水平条件下,他还要养家糊口,微薄的工资毕竟让他承受不起。怎么办?他想出了一策:把一个月的假日积累起来,通过朋友关系在湖南给香港地区运送农畜产品的专列上揽到了一个临时押送员的工作,这样每月一次可以随车免费到广州口岸打一个来回,还有一定的报酬。期间能够在广州停留两天时间,利用这两天时间,他便上各大宾馆、酒店的餐厅去观览,寻地方风味去品尝。找了这份好事,他不亦乐乎,即便在火车上与畜类同住,腥臭难闻,他也都不在乎了。
  当然,他贪吃是有一套贪吃的哲学的。邓志明从工作和不断学习中渐渐了解到,餐饮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保守和局限性,平时做的菜食大多是拜师学来的老三套,湘、粤、川……各大菜系之间交流性不强,许多有价值的“食文化”没有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饮食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他觉得要想在烹饪上有所成就,首先必须丰富自己,博采群芳,这样才能满足广大顾客的要求,才能推陈出新。
  正因为他的广吃多见,他手下的菜谱才能花样不断迭出、变化无穷,食客们尝不完他手头的新鲜口味,同道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从80年代初,他就在《长沙晚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了菜谱专栏。因为他对饮食文化“吃出了贡献”,把吃食的精华慷慨分享给了大家,一些对他有偏见的人了解都原谅了他。(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10月28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模板脚手架委员会“2008年全国建筑模板脚手架行业年会”在湖北襄樊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为“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政策和建设部[2005]208号《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行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了使铝门窗幕墙企业的设计
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时在今天的安徽淮南就出现了豆腐,这为中国的“豆腐文化”打下了一定的良好基础。自古至今,豆腐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和发展,品种繁多,日益丰富,构成了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多姿多彩的奇葩,从国内走向国外,成为“世界食品”。  豆腐的产生,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有很多描绘,元末明初我国古代著名作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第十三回写到:“两个斗了四、五十回合,看周谨时,恰似打翻
<正> 生漆的成份分析与研究工作自从1883年日本的yoshida首次从日本生漆中发现一种能促进生漆硬化和变黑的物质开始,致今也有近百年时间,但作为生漆多糖的成份分析研究也才是
人到中年以后,机体各系统功能逐步由盛而衰。中医常讲:“年五十,耳目不聪明……”因此,中老年朋友除了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多参加锻炼外,还应注重饮食保健。
医务人员的技术档案是对个人医疗活动过程中业务技术水平考核的真实记载和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技术档案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医务人员的业
中国古代文献中存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而人类学则是一门近代兴起于西方的社会科学。以今察古,需要借助主位/客位研究法(emic/etic approach)。目前对古代中国思想史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而这应该成为西学本土化关注的焦点之一。
回锅肉是一道典型的四川家常莱,大片回锅肉又将这道名莱推陈出新,听起来响亮,看起来解馋,吃起来过瘾,而且做法并不复杂,花费也不大,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首先是选料。既然是大片回锅肉,顾名思义,就是肉片的长、宽度要达到一巴掌大小。那么在选购猪肉时,就是选择肉厚膘肥、肥瘦各半的;然后根据四时节令,以及个人的喜爱,选购一些蒜苗、芹菜或青辣椒等辅料;当然,家中的厨房里,豆瓣、酱油、糖、盐等佐料也要准备好
腌肉遇热释放油脂:白豆干遇热则会吸入油脂。因此以腌肉包卷白豆干烘烤,
对空气弹簧系统材料非线性、儿何非线性和状态非线性问题以及气固耦合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处理方法.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空气弹簧系统有限元模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