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0例高龄患者临床应用体会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Bassini修补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年复发率差别。结果:实验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复发率,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高龄患者;临床体会
  腹股沟疝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疾病,在老年患者(>60岁)中发病率较高,腹股沟疝的整体发病率在3‰-5‰,而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则高达到了1%-5%,而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愈方法。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对患者生理干扰小,层次分明,操作简单,疼痛小的特点[1]。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对60例老年患者使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60-92岁,平均68.4±10.2岁,腹股沟斜疝52例,直疝8例;对照组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62-91岁,平均69.6±9.8岁,腹股沟斜疝53例,直疝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手术治疗后确诊为疝气;②患者年龄≥60对;③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等。[2]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给予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做好术前准备。
  对照组,依据患者身体条件,选取连续性硬脊膜外麻醉,采用传统的Bassini修补术治疗,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提起精索,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将精索置于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实验组,依据患者身体条件,选取连续性硬脊膜外麻醉或基础+局部麻醉,采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取仰卧位,常规术区消毒,铺盖无菌巾单,选取腹股沟区外环口及内环口体表连线手术切口,长约6-8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暴漏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至外环口,向两侧游离,依次暴漏联合腱及腹股沟韧带,打开提睾肌或腹内斜肌,寻找精索,于精索内后方或外后方寻找疝囊,寻到疝囊后,完整游离疝囊至腹横筋膜,打开腹横筋膜层内环口,将疝囊完整还纳入腹腔,对于疝囊较大或坠入阴囊的疝气,则行疝囊横断术,横断疝囊后,游离近心端至内环口,打开腹横筋膜,行疝囊高位结扎后,近心端还纳入腹腔,然后,以网塞填塞内环口,并将网塞边缘与腹横筋膜层缝合固定,游离精索,于精索后方缝合提睾肌或腹内斜肌,精索前移至腹外斜肌腱膜下,以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依次关闭手术切口[3]。
  1.4 术后处理
  实验组:术后卧床6小时,禁食水2小时,半流饮食,术后当天补液,当晚予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一般使用曲马多缓释片)一次,术后第二日,无特殊治疗,术后术后2-3天,首次换药,术后7天拆线,出院。术后3月内,禁止长期行走,剧烈活动及负重。
  对照组:术后卧床24小时,禁食水6小时,半流饮食,术后48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当天补液,当晚予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一般使用曲马多缓释片)一次,术后第二日,无特殊治疗,术后术后2-3天,首次换药,术后7天拆线,出院。术后3月内,禁止长期行走,剧烈活动及负重。
  1.5 观察标准
  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年复发率差别。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中,共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6例(10.00%),其中阴囊肿胀4例、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12个月随访复发1例(1.67%);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9例(31.67%),其中阴囊肿胀8例、血肿7例、切口感染过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7例(11.6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较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3. 讨论
  腹股沟疝为普外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为腹壁强度降低或腹内压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强度渐渐下降,肌肉出现萎缩,老年人大多伴有便秘、前列腺炎、慢性支气管病等,这些疾病会造成腹内压力增高,增加了老年腹股沟疝的发病人数[4-5]。
  手术目前为成年人治疗疝气的唯一方法,传统式疝气手术,引起手术损伤大,手术所造成的痛苦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在手术过程中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损伤,愈合不良,腹内压力升高时还会有组织撕裂的风险,因此传统手术逐渐被替代[6-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运用日益广泛,其依靠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在修补的过程中,不破坏腹股沟附近组织的解刨结构,伞状的内环填充物及网眼设计的补片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机体的排异反应,且类手术不产生张力,患者痛苦较小[8]。   本实验实验组使用的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在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复发率,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内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亦可减少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颖,郭元晖.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2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A):42-44.
  [2] Andresen K,Bisgaard T,Rosenberg J.Sliding inguinal hernia is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J].Langenbecks Arch Surg.2015,400(1):101-106.
  [3] 施于国.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0例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4,8(32):123-124.
  [4] Jonkov A,Todorov R,Katibova S,et al.Clinical case of a patient diagnosed with sinister inguinal hernia and disembriogenesis of the inguinal canal[J].Khirurgiia (Sofiia).2014,2:90-95.
  [5] 刘军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22例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3):191-192.
  [6] Kim H,Chong O,Lee Y,et al.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containing endometriosis, ovary, and fallopian tube in adult woman without genital anomalies[J].Obstet Gynecol Sci.2014,57(6):557-559.
  [7]常卫柱.老年腹股沟疝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17-18.
  [8]严胜利,黄定蒙.传统法与无张力修补法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7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究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呼吸机脱机时间对患者术后病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呼吸延长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根据脱机相关指征进行早期脱机,比较两组患者带管时间以及在重症病房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期间的费用,同时对不良预后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比较。结果: 经过不同时间段的脱机护理,观察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与动脉硬化致病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在动脉硬化单因素及多因素参照下分析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89例,其中再出血病例69例。结果:69例再出血患者中,具有动脉硬化多因素患者2例,明显少于未再出血组,P<0.01。结论:动脉硬化多因素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负相关因素,即:具有动脉硬化多因素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易发生再出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会阴侧切的原因,分析原因,从而降低会阴侧切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96例产妇会阴侧切的原因,找出原因制定方案进行解决。结果:助产技术的掌握,观念的改变,助产人员耐心的改变后,会阴侧切率下降  关键词:自然分娩中,会阴自然裂伤对产妇损伤较小,而会阴侧切损伤组织较多,已证实会阴侧切是与Ⅲ度和Ⅳ度会阴撕裂高度相关的因素〔1〕。WHO提出,减少医疗干预,促进自然分娩是的全球母婴保健工作者
期刊
摘要: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肿块的统称,也是甲状腺最常见的病变,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4%,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有上升趋势,50岁以上患者经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可见50%以上存在甲状腺结节。多数甲状腺结节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由偶然触及或体格检查发现。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诱因较多,包括地方性缺碘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
期刊
摘要:目的: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为了探索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体质辨识的调查。方法:依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表》,对2014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3591例65岁以上老人进行体质辨识的调查。结果:3591例65岁以上老人经体质辨识问卷调查,平和质人数最多,共1311例,占36.51%;发生偏频体质居前五位为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结论:根据体质辨识调查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资料,行DSM-IV中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诊断,其中,诊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8例(37.50%)为脑卒中后抑郁组,其他患者为非抑郁组,对两组患者行年龄相关白质改变(DWMHs)量表、Fazekas评分方法评价脑白质
期刊
摘要:目的:寻求指骨骨折无创、方便、有效的牵引和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固定钩用胶粘在指甲上或远端甲缘钻孔并用石膏并铁丝支架固定,复位后行无创指甲牵引治疗不稳定指骨骨折,并随时调整牵引力。结果:本组38例不稳定近节指骨骨折,骨折愈合率100%,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8%。结论:无创指甲牵引治疗不稳定指骨骨折,简单方便、实用、固定稳定,对指骨不稳定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无创牵引,外固定架,指骨骨
期刊
摘要: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是成为医生前的必经阶段,其间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十分必要。因为医患沟通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且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护患沟通可减少医患纠纷,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基于此,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必须作为新时期实习医生临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  关键词:临床教学;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中无法避免医患沟通,为此加强临床教学中医患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与观察硫辛酸与甲钴铵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研究收集到的12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可分成硫辛酸与甲钴铵联合治疗组即A组、单独甲钴铵治疗组B组、单纯对照组C组,每组各为40例。治疗结束后将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A组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B组和C组,表现在:A组无效1例,B组无效16例,C组无效27例,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HFU技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DP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DPN组(n=51)、NDPN组(n=45)和CON组(n=35),进行HFU对比诊断。结果:DPN的HFU特征为神经束回声减低,“筛网状”结构模糊,神经外膜增厚、不平整,与毗邻组织的界限不清;患者多普勒彩超出现血流信号的概率较大(X2=8.624,P=0.014);周围神经左右径、内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