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内涵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的方式更为便捷,进而通過网络的传输,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信息化。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和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对人们隐私权的侵犯成为易如反掌之事。如对个人数据的非法收集,对网络使用者浏览状况的监控,网上交易过程中对信用卡卡号、密码的窃取等等,人们的隐私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隐私权随之应运而生。我国的互联网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法律具有滞后性,某些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近些年来,网络隐私侵权的案件并不少见,但广大网民的隐私权还不能通过法律和司法诉讼等程序给予很好的保护,大部份案件的结果都是受害人没有获得赔偿、侵犯隐私的人没有受到追查和惩罚。随着我国公民人权的保护以及网络事业的发展,面对网络隐私侵权,用传统隐私权理论解释难免面临不周延性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法的空白状态”。因此,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让人们在享受到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使个人权益得到相应有效的保障,成为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中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一种不断发展、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权利。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的逐步普及,隐私权也获得了新的内容,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应运而生,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等诸多问题也逐步被人们关注。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网络隐私概念,学界对此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网络使用者不愿被他人知悉的个人网络数据、不愿被他人干涉的个人网络行为和不愿被他人侵入的个人网络领域。”有学者将网络隐私权表述为“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也有人指出,所谓网络隐私权,是指人们对其通过网络传播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
   笔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网络隐私并非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传统隐私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基于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和资料依附载体的出现而产生的一项重要权利。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征
   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网络隐私权除了具备基本的隐私权特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征:第一,网络隐私权的主体具有二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具有二重性,即虚拟性与真实性,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实质。网络隐私权的主体是在网络上登记的人,他(她)既可以是完全以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在网络上活动的个人,也可以是网络虚拟中出现的现实中要根本不存在的个人。也就是说,在网络上,个人的物质载体——身体被淡化,而精神性人格被突出。第二,网络隐私权以个人数据、个人领域为保护对象。在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主要是通过网络以数据流的形式出现,因此个人数据、个人领域是网络隐私权包含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个人数据最为重要。个人数据的内容相当广泛,凡是个人身世、血缘、健康、财产、婚姻、通信、日记、住所和私人文件等传统隐私的内容,以数据、符号形式形成电子资料储存于计算机或网络中都构成个人数据;新科技带来的E-mail地址、网络名称、用户名称、网络密码等也属于个人数据。第三,网络隐私权具有人格、财产双重性质。 在网络经济活动中,隐私内容具有经济价值,经营者侵权动机一般都从营利目的出发。对网络消费者而言,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后果包括精神痛苦,但最主要的还是财产上的损失或不利益,例如给用户的手机 发送垃圾短信或寄送垃圾邮件,或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信用卡账号等透露给第三人,都会造成消费者额外支出甚至巨额损失。所以,网络隐私权兼具有无形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双重属性。
   三、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界定,实现对网络隐私权完善有效地保护,必须知晓网络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地讲,网络隐私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知情权。它是网络隐私权的基本权利,指网络隐私权主体知晓个人数据收集者相关信息的权利,包括数据收集者的性质、经营范围、收集信息的目的、收集信息的用途等,也有权通过一些途径查询了解自己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的情况。第二,控制权。这一权利包括用户通过合理的途径访问个人资料,并针对错误的个人信息进行修改、补充、删除,以保证个人信息资料的准确、完整。第三,选择权。网站收集个人数据前须征得用户的同意,用户有权选择是否提供个人数据及哪些个人数据。第四,安全请求权。网络个人信息资料持有人必须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的安全;当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持有人拒绝采取必要措施或技术手段,以保证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时,利害关系人有权提起诉讼或根据协议审请仲裁或向有关行政职能机构申诉获得行政强制力的支持。此外,网络隐私权的内容还包括利用限制权、收益权、司法救济请求权等。
  
其他文献
   摘要: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实行警衔制以来,法警队伍在实践中得到了锤炼和提高,但从总体看,目前司法警察总量不足,年龄、文化、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基层检察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教育不严格,业务训练没有正式开展,警械装备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办公办案条件有待改善;履职不规范、不文明、不到位,甚至个别人存在违规履职等现象;少数单位的领导对司法警察工作认识不到位,有警不用、“以检代警”、职
期刊
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的业务决策机构,对检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疑难案件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其议事能力和议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目前基层检委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检委会工作发展的机制和瓶颈问题,在实践中必须加以重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检委会工作机制。   一、 检委会运行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以丰县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为例,丰县
期刊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八成的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被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人财两空的境地。对于刑事被害人而言,因被告人的行为导致疾病、残障甚至失去家中的顶梁柱,经济上又得不到补偿,生产和生活上往往陷入困境。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曾说:“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对司法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首先,构
期刊
摘要: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层检察机关要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检察职能,突出重点工作领域,在建立健全检察环节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有效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
期刊
   摘要: 企业内监守自盗类职务犯罪行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务犯罪。本文以平顶山市电业系统发生的部分职务犯罪案件为基础,指出了电业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了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最后,笔者对防止该类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从源头上把好用人关,完善仓库管理制度、进出货制度和财务监管等制度,加强员工的普法教育,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   企业内监守自盗类职务犯罪行为,是指企
期刊
摘要: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生产运营中的抽象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并以Witness仿真软件为例进行说明。对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只看不做的缺陷,提出了理论教学与仿真实验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仿真技术;工业工程;实验教学   
期刊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中美更在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处于尖锐对峙状态,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趋于沉寂。但之后美国取代了欧洲国家对汉学研究占据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学研究中心。本文主要论述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中国哲学中宋明理学思想的研究情况,并分析其发展迅速的原因。   关键词: 中国学;宋明理学;原因 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对中国哲
期刊
摘要: 非法经营罪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一个罪名,该法条第四项规定具有拾遗补缺的功能,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因其弹性范围较大,具有被滥用的风险。笔者从分析研究非法经营罪的补漏条款应当具有的特征,探讨发放高利贷非法经营罪的认定,结合当前司法解释有关内容和司法实践,提出合理适用该条款的建议,以维护罪刑法定原则。   关键词: 高利贷;非法经营罪    高利放贷不但违反了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扰
期刊
未成年人犯罪品行是衡量其社会危害性大小和再社会化程度难易的重要依据,是影响对未成年人量刑的酌定情节,是对未成年人采取社区矫正,进行教育、感化、挽救的现实基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未成年犯罪品行的调查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过对未成年犯罪品行的调查制度在立法中尚属空白,司法实践中也没有成熟的模式、方法、套路、工作方式、采纳和考量的
期刊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高速发展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矛盾纠纷突出、多发、复杂,传统的纠纷解决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由此催生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加强调解机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是中国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推进大调解时,更应当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借助司法的力量参与调解,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动司法理念,尊重司法规律和现实国情,区别不同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