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理念,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迫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还时常有下面的现象让我们很担忧:
现象一:重视知识本位,教育形式单一,让学生少动多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坐针毡,缺乏创造性;
现象二:创造动机太幼稚,让学生像小学生一样活蹦乱跳,课堂太过“花俏”,学生无可奈何,害怕当众表现;
现象三:课堂行为太随便,教师想到哪里就说哪里,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创造性,学生觉得茫然,不着边际,很难把握所学的内容;
现象四:教师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创设一些美的情景,有趣的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绊脚石,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学的障碍和不足。要想在音乐中更好更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造教学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 创新教育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觉得当前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应加以重视提高的是审美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审美能力。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会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引导学生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高深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相关文化有一些了解,多一些关注,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只有在具备此种能力的基础上都有可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去表现和创造。
2.专业技术能力。这是音乐教师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师的根本标志,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就无法胜任基本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去创设一些美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3.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出水平和教学艺术,才会带给学生新奇感,吸引住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激活自身的创造热情,以鲜活的思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带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 创新活动要求学生要重视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总有许多教师认为音乐知识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是这样理解的:
1.音乐知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这种素质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更加自信的进行音乐创造活动。
2.学生是很希望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这样才会觉得较充实,有一定的成就感。好的教学方法,成功的音乐创造,将促成学生把音乐知识的学习当作自身的需求与渴求,会在兴趣中将其消化。用一些表面的“花俏”去蒙骗学生,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3.音乐知识不等同于专业知识。许多音乐教师讲授的音乐知识太专业化,这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知识的原因。如视唱练耳,有些教师就将音乐院校专业的练习方法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练习视唱,听音程,单调、枯燥自不必说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些有趣、生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 创新活动要重视创新内容、形式和情景的设定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归纳如下:
1.以音乐要素为主的创编活动,依据音乐内容进行创编,用适当的节奏、速度、力度表现特定的情绪、情感等。
① 歌词创作。歌词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但在开始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如歌词冗长,词和旋律对不上。这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② 创作音乐短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设计好节奏,划好小节线,再逐渐增加难度,写好开头小节,让学生续写,再让学生完整的创作一个音乐短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实施教学才能逐步完成。
③ 依据特定的情绪和要求进行节奏和旋律的创作,并要有速度、力度等变化。这种创作是即兴的,我们对学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2.综合性艺术表演性质的创编活动。这种综合还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这些艺术门类的联系。
① 积极运用肢体语言。这种形式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简单易行即兴的创作方式。
② 看图画,描述音乐情绪及其它内容和方式。如欣赏《深秋》后让学生课后写首咏秋的小诗或散文,也可以当堂课即兴创作。
③ 讲音乐故事,写欣赏体会,配乐诗朗诵等。这是音乐与文学最佳的结合方式,如刘学生为朱自清的《春》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诗朗诵。
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活动还有许多好的形式,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积累,但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教学改革的步子全越迈越大。只有让学生充分表现与创造,才能使音乐课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充满勃勃生机,真正实现音乐课的创新教育。
现象一:重视知识本位,教育形式单一,让学生少动多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坐针毡,缺乏创造性;
现象二:创造动机太幼稚,让学生像小学生一样活蹦乱跳,课堂太过“花俏”,学生无可奈何,害怕当众表现;
现象三:课堂行为太随便,教师想到哪里就说哪里,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创造性,学生觉得茫然,不着边际,很难把握所学的内容;
现象四:教师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给学生创设一些美的情景,有趣的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绊脚石,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学的障碍和不足。要想在音乐中更好更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造教学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 创新教育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觉得当前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应加以重视提高的是审美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审美能力。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会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引导学生去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高深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相关文化有一些了解,多一些关注,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只有在具备此种能力的基础上都有可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去表现和创造。
2.专业技术能力。这是音乐教师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师的根本标志,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就无法胜任基本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去创设一些美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3.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出水平和教学艺术,才会带给学生新奇感,吸引住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激活自身的创造热情,以鲜活的思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带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 创新活动要求学生要重视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总有许多教师认为音乐知识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是这样理解的:
1.音乐知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这种素质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更加自信的进行音乐创造活动。
2.学生是很希望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这样才会觉得较充实,有一定的成就感。好的教学方法,成功的音乐创造,将促成学生把音乐知识的学习当作自身的需求与渴求,会在兴趣中将其消化。用一些表面的“花俏”去蒙骗学生,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3.音乐知识不等同于专业知识。许多音乐教师讲授的音乐知识太专业化,这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知识的原因。如视唱练耳,有些教师就将音乐院校专业的练习方法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练习视唱,听音程,单调、枯燥自不必说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些有趣、生动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 创新活动要重视创新内容、形式和情景的设定
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归纳如下:
1.以音乐要素为主的创编活动,依据音乐内容进行创编,用适当的节奏、速度、力度表现特定的情绪、情感等。
① 歌词创作。歌词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但在开始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如歌词冗长,词和旋律对不上。这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② 创作音乐短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设计好节奏,划好小节线,再逐渐增加难度,写好开头小节,让学生续写,再让学生完整的创作一个音乐短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实施教学才能逐步完成。
③ 依据特定的情绪和要求进行节奏和旋律的创作,并要有速度、力度等变化。这种创作是即兴的,我们对学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2.综合性艺术表演性质的创编活动。这种综合还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这些艺术门类的联系。
① 积极运用肢体语言。这种形式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简单易行即兴的创作方式。
② 看图画,描述音乐情绪及其它内容和方式。如欣赏《深秋》后让学生课后写首咏秋的小诗或散文,也可以当堂课即兴创作。
③ 讲音乐故事,写欣赏体会,配乐诗朗诵等。这是音乐与文学最佳的结合方式,如刘学生为朱自清的《春》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诗朗诵。
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活动还有许多好的形式,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积累,但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教学改革的步子全越迈越大。只有让学生充分表现与创造,才能使音乐课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充满勃勃生机,真正实现音乐课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