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我想一个人静静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shao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周一,小D从幼儿园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邀请她和我一起看一本新买的绘本。小D对我说,“不要”,然后自己跑到了游戏垫的一角什么都没干,就在那里坐着。于是,我就坐在她旁边陪她一会,看她过了好久也没说话。我就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和妈妈说说?”小D没立刻回答,过了半饷才和我说,“妈妈,我想一个人待一会”。
   当时我愣是原地呆了一分钟,这是第一次女儿这么和我说话。以前都是“妈妈, 妈妈,妈妈”黏着我的啊。我仿佛都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于是,我灰溜溜地离开了,虽然离开还时不时张望一下,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小D又神采飞扬地过来找我,“妈妈,我想玩积木可以吗?” 然后又进入了话痨模式,“妈妈,等你忙完这个,和我一起玩吧”;“妈妈,你看,我准备搭一个屋子给北极熊过冬”;“妈妈,妈妈……”
   第二天我需要去小D幼儿园当志愿者,正好遇到了她的老师,就聊起了昨天发生的这个反常现象。我和老师说,“小D昨天在幼儿园有发生什么吗?她回家后有一段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由于我措辞的原因,老师自然很重视我的询问,详细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老师笑了。
   她和我分享了最近在班级里进行的一个主题,“温馨的角落”。
   幼儿园一直很重视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仅如此,还会一直让孩子明白,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没有好坏。孩子们都被鼓励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老师会引导他们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这个“温馨角落”的点子源于最近一次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决裂”,一个孩子因为太生气而无法释怀,对着老师和其他同学大声喊,“我不想待在她待着的地方”。全然接纳孩子情绪策略之一就是当一个孩子正在经历激烈情绪时,不要教育,不要讲道理,而是先提供一个方式给予情绪出口。
   于是,有个老师就把这个女孩带到了教室的一个角落,给了她一个她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告诉她,“你很生气,仿佛觉得全世界都不能理解你,你想一个人静静。这非常正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你在这里呆一会,没人打扰你,等你准备好了,你再出来,我在外面等着你”。
  没想到,后来这个角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几乎每天都会有孩子进去一个人静静,有的是玩具没玩好沮丧了,有的是发生冲突生气伤心了,有的纯粹就是觉得玩累了想歇歇。老师们发现后特别欣喜,这说明这群3、4岁的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开始萌芽。于是就索性将这个角落正规化,带着孩子们一起布置了一下,并且取名叫“温馨的角落”。
   那天出于好奇,我还特地趁着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去拍了一下这个角落。
   不知道你看完什么感觉,我当时听完好感动。不仅仅是欣喜于孩子们可以认识情绪,学习情绪调节。更多的是,我看到了老师们对于“个人空间”的尊重。
   “个人空间”這个概念在我从小到大和妈妈的互动中似乎是没有的。她不需要敲门,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我的屋子。我的日记本她总是偷偷打开看,高中时和同学通电话,屋子那头的母亲一定会悄悄拿起另外一个电话听着。
   后来大学住宿了,每周回家即使再累,进家门之前我一定会提醒自己强打精神,因为我如果表现出一点点倦意,我妈妈会盯着我问好久。为了让这样的对话尽早结束,我一定先要表现出兴高采烈,主动汇报。
   我曾经一度特别想离开家,就是觉得妈妈对我的这些爱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她爱我,她关心我,她想了解我的一切,但是就是有那些时刻,我不想说,或者我还没准备好说。可是,妈妈不管,如果我告诉她,我不想说,她马上就会回复我,养你白养了,就知道顶撞我。
   我的妈妈始终不知道,当时我最想要的是,给我一些空间,等我想说的时候,她永远在那里,这样就足够了。
   现在想想,小D这么对我,我的那颗碎了一地的“玻璃心”其实和当年的妈妈一样啊。虽然一直明白女儿独立于我,但可能潜意识里还是会觉得,“我的女儿是我的,她不开心我需要帮她分担、帮她排忧,她无法自己解决。”
   现在回头来看小D的表现,我其实是该开心的,这说明了她不仅仅对自己情绪有觉察,而且她开始学会如何自我调节,这就是独立的第一步。
   亲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这句话每个父母都在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行合一。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孩子有没有要求我们帮忙呢?我们有没有打着爱的名义随意侵占了孩子的空间呢?
   多少父母曾经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那样浓得化不开的爱的背后,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是让孩子觉得窒息的控制。这样的界限感、分寸感是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建立起来的,我3岁半的女儿已经告诉我了。
其他文献
把网红视频搬到超休闲游戏  有玩家遇见《肥皂切切切》,听名字以为是《水果忍者》的变种,要凭着手速与反应,切割满屏飞起的肥皂。不过,该作的体验远没有那么复杂和强烈。在关卡中,一个安分守己的肥皂静置着,任玩家驱使工具刀来回切割。游戏没有时限,不用学习技巧,它更不会丢出炸弹制造麻烦,当一层层肥皂块刮掉后,你就得到了一个精致小物件与过关的喝彩。  持续玩下去,体验循环反复,关卡里富有变化的,是肥皂素材和你
五菱的“破圈”之路  “秋名山神车”热度的消退意味着消费者对五菱的注意力也有可能会下降,这并不是五菱想见到的。于是在过去的一年中,贯彻着“人们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理念,五菱总是会推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产品。  如果说疫情防控期间口罩告急,五菱赶在很多企业纷纷制作口罩的浪潮中还不算意外的话,后来因为全国螺蛳粉告急又继而推出五菱牌螺蛳粉着实让很多人意外;另外在地摊经济火热的期间,五菱又推出了“地摊神
7月11日下午,合肥社区大学父母“童”学家庭教育沙龙走进蜀山区琥珀街道,在合肥市图书馆一楼东会议室举办首期线下沙龙,面向幼儿园大班家长,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家长学会如何拒绝焦虑、轻松应对,合理安排准小学生的暑期生活,为小学生涯做好准备。倾盆大雨抵挡不了家长学习的热情,许多家长冒雨赶来,还有的带着孩子一起听课。   合肥社区大学终身教育处处长姜萍在讲话中指出,父母“童”学公益课堂自举办以来,深受广
为什么是“熟水”?  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爱喝热水。在“多喝热水”成为网络段子以前,喝热水在中国人这里可是一件极其正经的事。“热水治百病”其实有理有据,早在公元前5世纪,《黄帝内经》就有“病至而治之汤液”的记载。  当然了,起初人们并不知道煮熟的热水能杀菌,只发现喝热水会减少生病的可能,于是在民间就渐渐流行起了喝热水这一习惯。  后来,国家又发起了几项全国性的公共卫生运动,喝热水这个习惯
孩子多大应该分房睡?不少“专家”建议说越早越好,孩子大了很难分,越早分房睡好处越多……特别前几年崇尚欧美教育的家长,视这样的理念为行动的圭臬,坚决执行。   直到有一天,马伊琍在微博中谈到孩子的睡眠问题,“请不要违背让母婴亲密的自然规律,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足够的能力做那些曾经做不了的事,而我们,只需要陪伴和等待,并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对曾经采用“哭声免疫法”强迫孩子独立入睡的做法进行反思,
豆包13个月的时候,会说“爸爸、妈妈、袜袜、饭饭、虾”等13个词语。到了17个月时,他能一口气说完“妈妈抱抱豆包到外外去!”他还会模仿卡通人物说:“捣蛋鬼,别捣蛋!”我把豆包讲话的视频拍下来发在“朋友圈”,赢得了众多点赞。  正当我为他有着超越同龄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沾沾自喜时,豆包讲话变得结巴。一开始,我向同事虚心请教,她的孩子比我们大一岁,2岁时出现过结巴的现象,两三个月之后就好了,她妈妈的经验就
網约车赛道,机会尚存?就目前网约车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似乎的确给人一种这样的认知。从T3出行到哈啰出行,从享道出行到曹操出行,已经有多家平台月单量突破百万。此外,行业还有布局聚合打车的高德地图和美团。  按照常理推断,这时候的网约车赛道似乎早应该进入稳定状态才对。可现在仍旧挑战不断、新玩家层出,即便滴滴出行处于一家独大的位置,但从一些统计机构数据来看也能看出“网约车新势力”对滴滴出行的“挤出”。 
互联网招聘的热闹和冷清  今年春季就业的黄金时期似乎和往年大有不同。以互联网招聘平台为例,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1月,前程无忧以超过1 000万的活跃用户数排在招聘类平台首位,其次是智联招聘,月活跃用户数约为685.1万,BOSS直聘和斗米这类新兴招聘模式的平台成长较快,月活跃用户数均超过300万。  过了“金三银四”,这些平台的活跃度更是猛增。5月数据显示,BOSS直聘的月活跃用户数为36
思维AI课“收割”这届年轻父母  打开网站搜索“思维课”,五花八门的品牌和广告让人一头雾水。你问了一圈同事和朋友,每个品牌都有拥护者和反对者,唯一的共识是“不上还是不行!”。于是你只得硬着头皮挨个点进官网、下载软件、报名“0元、9.9元到49.9元”不等的体验课。“全都不了解,宣传又好像差不多,只能通通体验一遍。”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  这仅是幼儿思维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眼下,家长们对幼儿思维课的
孩子小的时候,即使再叛逆,父母们似乎都有办法“收拾”他们。不管方法是软是硬,反正孩子们总会很容易就能消停下来——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复,另当别论。但是,当孩子们逐渐迈向青春期的门槛,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   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