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hu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重视体验,实践探究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①对折成扇形,转化成三角形。②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都不太像。教师建议从两种方法中选一种继续研究。让学生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8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课件出示:把圆平均分32 份、64 份,通过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折成三角形的也是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是一段弧,高是半径。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求出一个三角形,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成长方形。两者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学生真正地在探究,在思考,充分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圆面积公式,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小组内合作和小组外的沟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有一位学生能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但是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我见时机已到,于是说:“那我们一起来探究,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拓展探究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我在教学例题“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解法有:1.(150-150×20%)÷(150×20%÷3)=12(天);2.150÷(150×20%÷3)-3=12(天);3.150×(1-20%)÷(150×20%÷3)=12(天);4.3×[(1-20%)÷20%]=12(天);5.1÷(20%÷3)-3=12(天);6.3÷20%-3=12(天)。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从而拓展探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弄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教材降低了难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探索的方法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在需要。学校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探究——研讨”的第一阶段是探究,即在开始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通过对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内容。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分析、交流,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从而使每个学生所获的知识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表象内化成概念。  下面以高二物
一、试验目的通过采用加工番茄单垄单行种植和品种对比示范,了解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对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影响,为种植模式的选择、成本节约等方面提供依据:同时筛选出适宜
2014年,哈巴河县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吉菜豆1号、一棵松油豆、黑卡油豆3个油豆品种试种.试验地设在哈巴河县茄依勒玛乡玛依沙斛村,每个品种试验面积96米2,3个品种试验面积
一、试验目的裕民县是全疆乃至全国的红花种植大县.长年种植面积10000公顷以上。50年来,裕红1号是裕民县唯一的红花品种,全县平均产量没有大的提高。为提高红花产量,裕民县从云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而作为学校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在《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有三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由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觉得文言文教材艰深,而低估了学生的智能,认为学生动手动脑会耽误时间,因而上课采取“填鸭式”觉得这样保险。而老师串讲、学生死记、一潭死水的教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也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疲惫、学生辛苦,收效不佳。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中解放出来,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变“塞”为“导”,力求教“活”,使学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个道理在英语教学中同样适用。英语教材基本上是一样的,教学时数也大体相同,教育对象、文化层次也差不多,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学生学也通常是在听、说、读、写、背、默这几个方面。这些都是英语教学中的共性,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好这些共性因素,充分利用共性去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千篇一律按照共性的规律从事教学,其结果必然是八股式,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
一、材料与方法1.示范地概况示范地选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沙梁乡高来旺村三社,该区属中温带干旱性沙漠性气候,日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110毫米,年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