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重视体验,实践探究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①对折成扇形,转化成三角形。②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都不太像。教师建议从两种方法中选一种继续研究。让学生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8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课件出示:把圆平均分32 份、64 份,通过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折成三角形的也是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是一段弧,高是半径。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求出一个三角形,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成长方形。两者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学生真正地在探究,在思考,充分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圆面积公式,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小组内合作和小组外的沟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有一位学生能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但是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我见时机已到,于是说:“那我们一起来探究,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拓展探究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我在教学例题“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解法有:1.(150-150×20%)÷(150×20%÷3)=12(天);2.150÷(150×20%÷3)-3=12(天);3.150×(1-20%)÷(150×20%÷3)=12(天);4.3×[(1-20%)÷20%]=12(天);5.1÷(20%÷3)-3=12(天);6.3÷20%-3=12(天)。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从而拓展探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弄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教材降低了难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探索的方法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重视体验,实践探究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①对折成扇形,转化成三角形。②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都不太像。教师建议从两种方法中选一种继续研究。让学生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8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然后课件出示:把圆平均分32 份、64 份,通过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折成三角形的也是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是一段弧,高是半径。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求出一个三角形,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成长方形。两者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学生真正地在探究,在思考,充分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圆面积公式,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小组内合作和小组外的沟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有一位学生能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但是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我见时机已到,于是说:“那我们一起来探究,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拓展探究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我在教学例题“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时,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解法有:1.(150-150×20%)÷(150×20%÷3)=12(天);2.150÷(150×20%÷3)-3=12(天);3.150×(1-20%)÷(150×20%÷3)=12(天);4.3×[(1-20%)÷20%]=12(天);5.1÷(20%÷3)-3=12(天);6.3÷20%-3=12(天)。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从而拓展探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弄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教材降低了难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探索的方法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