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细分辨 铺垫伏笔精准答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ok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考点】
  广东中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把握不同体裁中的情境与形象。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广东中考文学作品最常见考点是: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题:(1)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2)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3)把握文章大意,筛选重要信息;(4)概括文章主旨(主题、含义)。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3.句段作用(开头、中间、结尾段的作用)。4.赏析写作技巧:(1)表现手法;(2)语句赏析。5.关于字词句的考查:(1)体会词语的妙用和表达效果;(2)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感情的考查:(1)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品质;(2)分析文章人物(或作者)的情感;(3)分析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和态度;(4)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7.开放拓展类:(1)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作者观点、主题等进行评价;(2)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和启示。
  【直击难点】
  “铺垫”和“伏笔”是近年高频出现的考点,但是,不少考生知识点混淆,概念不清,常常在表述答案时分不清这两种表现手法,表述不出它们不同的作用。
  铺垫: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铺垫的作用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伏笔的作用答题格式:第×段“……”,暗示(交代/表现)……内容,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吸引读者。
  【回顾经典】
  1.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解析】《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在暴风雨中经受磨炼得到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了铺垫。
  2.后來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解析】郑振铎的《猫》一文,交代第一只猫消瘦、第二只猫“太活泼”了,都是在为下文写它们一只病死、一只亡失的命运埋下伏笔,使得使文章结构严密,后面的结局就不显得突兀了。
  【解题指津】
  题型一铺垫手法(简答题)
  【例题1】(2017广东)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
  【对策】回答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分析主要扣住段落大意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来进行回答,如本段内容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的作用则主要结合段落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此段位于文章中间,结合“中间段的结构作用”来分析筛选,则可以确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是恰当的作答方向,然后再结合本段具体内容进行回答。注意答案表述要有层次,用语要准确。
  【例题2】(2016广东)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分)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2分)
  【对策】此题依然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记叙顺序,分析可知本段属于插叙,交代“我”和“小王”家只是“点头之交”,关系冷淡;结构上,此段位于文章中间,结合“中间段的结构作用”来分析筛选,可以确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是本段的主要作用。
  题型二伏笔手法(简答题)
  【例题1】(2015广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2分)作用:(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2分)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2分)
  【对策】首先要在文中找到伏笔与照应的句子,然后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共性” “个性”的格式回答。共性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交代故事的原委。个性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如深化主题、突出人物的性格等。   【例题2】(2011广东)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找对一处1分,分析1分)
  【对策】解答本题需先回忆有关伏笔的概念和作用。根据伏笔的概念,找到能对故事后面情节起到提示或暗示作用的语句,再根据语句写出其主要作用。步骤如下:①明确常用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②结合句子及文章内容进行判断。③结合文章主旨谈表达效果。
  【实战演练】
  青花瓷瓶
  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小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③“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④“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⑤“你到底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
  ⑥“哦,孩子,进店说吧。”
  ⑦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天黑时咳嗽得就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⑧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洇散。
  ⑨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一边仔细翻看着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
  ⑩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花瓷瓶的?”
  ⑾“嗯。”
  ⑿“就是说,这个花瓷瓶,是你偷出来的。”
  ⒀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⒁老板娘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端看一会,没吭声,拿着花瓷瓶走进柜台,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花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把这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⒂老板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花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給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⒃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太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⒄男孩再也没有来。
  ⒅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的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进进出出。
  ⒆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中年妇女立刻跪下,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中年妇女身边站着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颇有韵味,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2.对于小说结尾,前文有几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第三版)
其他文献
据报道,英国一名36岁的失业父亲戴夫,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买礼物给两个分别为1岁与11岁的宝贝女儿,竟想出一个办法──上网站拍卖自己。戴夫是在3个月前失业,虽然其间曾多次投简历,却只收到2间公司的面试邀请,眼看圣诞节即将到来,他突然想到上网拍卖自己的好方法。于是,他便在网上以“有人需要你的帮助,请给我一份工作吧!”为标题,出卖自己一星期,但结果却不如预期。把戴夫“标”走的是一名独立制片人,在看
虽然社会上对语文教学诟病不断,但业内精英践行先进的课改理念,探索多元的教学方式,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许多语文教育教学的硕果。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已反复、明确地强调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早已不是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学习的科目,
从实物传递来说,早在夏朝时就已产生。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马传。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  到了汉代,快递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传送速度要求,每日400里左右。隋唐时,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500里。  宋代,又出现了专司通信的“递铺”,其传递方式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
蟑螂,昼伏夜出、喜阴避阳;跑得快,难消灭,繁殖能力超强,一不留意它们就子孙满堂了。对于这些讨人厌的家伙,我们总是束手无策,因为我们很难找到它们,但实际上它们却无处不在!假如有一天蟑螂们不再畏畏缩缩,而是光明正大地集体来到阳光下向我们发起挑战,那么会怎么样呢?科学家早已为此展开行动。    闯入蟑螂家族的“不速之客”  几年前,一群美国蟑螂发现,在它们的群体中突然出现了4个“陌生新成员”,蟑螂们很快
摘要:线上教学,师生分离,学生易在知识表面滑行,难以进入深层次学习状态。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线上教学经验,认为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论述:首先,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引领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其次,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主调节学习行为,与同伴的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最后,通过问题激活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的满意度。
用来粘钢铁的不是一般的胶水,而是一种新型胶水,它是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料配制成的。这种合成树脂粘剂之所以能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粘得那么牢,一方面是因为胶粘剂渗入到胶件表面的孔隙中,形成了机构结合;另一方面是因为胶粘剂与胶件表面起了化学作用,产生了分子的结合。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迈克尔·吉隆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外星人很可能使用一个或者多个智能探测器勘测太阳系,它们需要部署一个非常强大的信号传送器将采集数据发送至母星球,或许我们能够在太阳系内发现外星人信号传送器。  出于节省能量和回避复杂的工程设计等因素,外星人只需简单地使用太阳引力场作为强大的放大器,便能实现与母星球的信息发送与接收。这种现象叫做“引力透镜”,增强的电磁辐射就如
摘要:本文结合一次以“怎样写自己的老师”为训练点的作文教学课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用笔者解读经典并成功仿写的故事,现身说法,激发同学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然后,通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与老师的“下水之作”《桂香幽幽》的解读、整合、比照,具体深入地阐述了选材、谋篇技巧,揭示了写“人”成功的三大要訣:写作发自于真情;既写外现的平凡或不足,又写内在的不凡与崇高;谋篇布局,详略安排,采用欲扬先抑的“
回归远古饮食?  旧石器时代是指250万年前至1.2万年前,农业文明未出现之前的一个时期。这是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既没有吃过一粒大米,也没有吃过一根面条。他们猎取野生动物来获取肉食,用网捕鱼,并从森林里收集坚果和浆果食用。  现在,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距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但是,我们仍可以仿效他们的生活方式,回归所谓的“旧石器时代饮食”。赞同此
在不可能的年代发现了不可能的东西,这是目前科学的尴尬。有人说,这是史前超文明的印迹,它划破时代长空,让人琢磨不透;有人说,这是神的存在信号,那神又是什么呢?还有人说,远在我们知道的范围内,人类曾经多次被灭绝。  史前的人类脚印  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岩中发现10个类人动物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