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亲复仇遇上国家法制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en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礼之辩”(国家法律与忠孝礼节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古人,因为古代经常发生于法不容、于情可宥的案件(比如为亲人复仇)。历朝历代都曾召开“最高国务会议”,讨论“法礼之辩”,每次都争论激烈,难以统一意见。仅仅有唐一代,就有两则典型案例。
  唐开元十九年(751年),监察御史杨汪奉命前往川中嶲州(今四川西昌),因有人举报嶲州都督张审素贪污军款。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张审素的党羽当着杨汪的面杀死告发者,并威胁杨汪,要他上奏免张审素之罪。后来,有人杀死张审素党羽,杨汪才得以逃脱。自此,杨汪、张审素结怨。杨汪随后上奏皇上,说张审素谋反,张审素被诛,全家籍没,只有两子因年幼免死,被流放岭南。不久两子逃回原籍,隐匿数年,伺机为父报仇。
  开元二十三年,年仅十几岁的张氏兄弟在洛阳手刃杨汪,现场留书,声明其父虽然贪赃,但罪不至死,杨汪一伙构陷其父谋逆,其父乃蒙冤被杀。兄弟俩作案后,离开现场寻找和杨汪一起诬陷其父的同党,结果半路被官府逮捕。一时舆情汹汹,认为兄弟俩年幼孝烈,合身为父报仇,应予宽恕。但也有人认为预谋杀人,按律当斩。唐玄宗召集群臣专题讨论。右相援引汉代案例,认为两少年行为当属孝烈,应赦;左相则认为赦免两兄弟,与国法相悖。唐玄宗赞同后一观点,下令河南府处决张氏兄弟。但相当一部分朝野人士为此伤感,收敛安葬了张氏兄弟,并为张氏兄弟建造数座假冢以防仇家报复。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九月,陕西富平人梁悦为父报仇,手刃仇人秦杲后到县衙自首。鉴于此类案件前人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唐宪宗要求尚书省集体讨论。韩愈撰《复仇议》,指出儒家经典及诸子经史向来没有对血亲复仇者问罪的记载,历代法律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因为不允许复仇,会伤了孝子的心,也和先王的训条相违背;允许复仇,则会血流成河,后果不堪设想。韩愈要求皇帝根据血亲复仇案件的实际情况钦定亲裁。
  唐宪宗采取韩愈的意见,宽赦梁悦——杖一百、发配循州(今广东惠州)。因韩愈给皇帝的建议被纳,血亲复仇者看到赦免希望,这客观上鼓励了血亲复仇。这一先例对后代影响很大,元朝不仅允许血亲复仇,而且规定被报仇者还得向复仇者交纳50两烧埋银,以告慰被害者在天之灵。宋、明、清三朝法律虽禁止血亲复仇,但复仇者仍有很多机会得到赦免。
  近代也有一则例子——民国女侠施剑翘为父报仇。施父兵败被俘,被孙传芳枭首示众。施剑翘立志复仇,放足练枪,并成功刺杀了孙传芳,被法院判决七年徒刑。当时报界议论纷纷,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政要均出面吁请。1936年10月,施剑翘被批准特赦。
  按说,个人的血亲之仇与国家的法律孰轻孰重,不难分辨。个体的“孝”不能凌驾集体的“法”之上,鼓励“孝”也得有一定边界,不能触碰法律。这些在今天看来属于常识,在古代却是一道伦理大难题。原因有二:一是华夏文明起源于家族宗法,人伦乃立法的基础,有了这样的意识形态,当血亲复仇发生时,部分社会舆论便会倾向于赦免复仇者,认为于礼有据;二是古代法律公正性较低,人治高于法治,官吏执法差异度很大,难以得到百姓认同。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乾隆三年(1758年),乾隆下令修缮畅春园中供太后居住的春晖堂、寿萱春永两处建筑,之后又下令修缮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作为太后在圆明园的居所。  此外,乾隆还愿意同太后一起旅游。从乾隆六年开始,乾隆每次到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地巡幸视察,都要与太后同去。直到太后去世,他们共同北巡的次数达31次。乾隆的六次南巡,有四次都是和太后一起。  太后的生日自然也是重要的日子。太后五十大寿,乾隆在太后由圆明园返回
溥仪被逼退位后,在紫禁城的小朝廷中过着关门皇帝的生活,但在出国留洋梦想的牵引下,他开始了监守自盗的行径,以“赏赐”在宫中伴读的弟弟溥杰为名,盗运宋、元版珍贵善本书。对于这一点,溥仪后来回忆道:“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  其实,溥仪在和溥杰有计划地盗运国宝之前,就已打起宫中宝物的主意。虽然溥仪下台了,但每年小朝廷的总开支都不少于360万两。钱不够用,民国政府又时常拖欠,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是,他更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他一辈子有多爱书,从陈丹青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就能看出来:  画中,陈寅恪是五位大师中唯一手持道具的人,而这个道具就是几本书。陈寅恪在画像中都不忘抱上几本书,可见他对书的喜爱。  陈寅恪爱书爱到什么程度?他身边的人是这样说的。  大师吴宓在1919年的日记里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
晋武帝即位之后,始终对弟弟司马攸提防有加,加上他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有人遂提出立司马攸为皇太弟,这更增加了晋武帝对司马攸的忌恨。在司马攸生病时,晋武帝派太医前往看病,太医自然领会他的意思,对外宣布说司马攸没病,不用吃药。司马攸有病不能医,很快就死了。  晋武帝自感做了对不起司马攸的事情,因此对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还是很好的,到晋惠帝的时候,司马冏既是执掌中枢的机要人员,又是统率禁军的高级军官。后来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胡适在自传中回忆母亲冯顺弟时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优秀的母亲,懂得尊重孩子。  胡适的父亲早亡,胡适的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父。但她从不在人前教育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而是等到晚上安静时,关上房门对胡适进行指正或必要的
17世纪初的荷兰是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大国,它打赢了前霸主西班牙,垄断了东印度和日本的贸易权,征服了巴西大部分领土,占领了加勒比海各岛屿,并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  光明的未来让全欧洲的冒险者和他们的资金都不约而同地涌向这片热土,荷兰不可避免地发起了“高烧”,这种高烧的表现就是“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作为一种当时刚刚被引进欧洲的观赏性花朵,除了能在贵族少爷追女孩时派上点儿用场外
民国时期,山东济南城内有处著名景点珍珠泉,泉水从地下涌出时如同一串串珍珠,煞是好看。可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一句话就将珍珠泉封到了省政府内,以方便自己紧张工作之余,随时观赏,调剂心情。省政府门口每天荷枪实弹,戒备森严,慕名而来观泉的老百姓只能站在省政府门外,昂首张望,有时逗留久了,卫兵还会前来驱赶:办公重地,焉能喧哗?  山东省第一师范有位学生,生性是个愣头青,加上书读得有点儿多,成了书呆子。他坚持
1938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傅斯年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学生的信。这封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受关注的原因是傅斯年在信中痛骂自己小心眼,没有胸怀……  事情还得从他的学生杨向奎说起。杨向奎是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他在北大读书时,曾是傅斯年的学生。抗战爆发时,杨向奎从日本留学归来,赴甘肃任教。傅斯年对这位跑到大西北的学生十分挂念,可战火连绵,通联受阻,二人断了联系。  这一年,时任民国
秦可卿是贾蓉之妻、贾家的重孙媳,贾母认为她极妥当,“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公婆拿她“当自己女孩儿似的待”,她和贾蓉“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连凤姐也和她相交甚厚,秦可卿这样的少奶奶生活表面上看似完美,细看却不是那么回事。  秦可卿的父亲官职很小、“宦囊羞涩”,她嫁入宁府,从门第上说算是高攀了。贾府是个人人“见人下菜碟”的地方,连本家的两个姑娘到府里玩两天,贾母还得特意吩咐一番,怕人们因为嫌贫爱
如今一些影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描写地下工作的镜头中频频出现枪战和打斗,甚至把地下工作者演绎为武林高手。这完全违反了隐蔽斗争的原则。当年党的地下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在政治上争取敌占区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多数在搞工运、农运、学运和秘密的统战,发动和组织群众拥护共产党。  而且地下党在从事隐蔽战线斗争时,从来不搞暗杀之类的恐怖袭击。因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革命斗争的目标是推翻整个反动统治而不是消灭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