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音乐变现理念、传统性与开放性统一的外向型审美思想、“虚”的意境美以及对社会思想的表达,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内涵。本文认为,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探析,挖掘民族音乐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为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 外向型 意境 社会思想 时代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历史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它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艺术文化内涵和丰富内容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并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世界上独具有特色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由于,音乐美学是一门从美学与音乐交叉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普遍规律、审美内涵的学科——它既属于音乐学研究范围内的边缘学科,又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就需要对中国民族音乐本身审美内涵、历史文化内涵、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哲学、系统音乐学、心理学及社会学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试从音乐美学的多个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 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理论精髓,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美学史上一个极具民族审美内涵的重要理论范畴。传统中国民族文化的“和”的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的一种长短互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将这种运动着的对立统一体作为一种精神上内在的和谐。“和”这一世界观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与精神在艺术文化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这种独特的审美品格,不仅仅提升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且也使中国民族音乐具有了其他世界民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质。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声之和是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表现“和”的审美内涵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之间的“和谐”,它是指不同的事物相互渗透,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二是“中和”,无过无不济,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任何各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强调“乐从和,和从平”的音乐观。因此和谐这一审美思想指的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形式的要求更在于对民族音乐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社会文化的和谐表现。音乐的构成是不同音调、不同音乐文本所要表现的内容的对立统一,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声律和谐、文本内容与思想的和谐,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所要表现的主要思想。
   “和”的审美思想体现在中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形式与奏乐人的和谐以及音乐中所体现的人和社会、文化、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内容,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凝结。如由王菲演唱的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幽兰操》,无论是从歌词上还是从韵律上都表现出中国民族“和”的精神。此外,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内涵不仅仅表现在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韵律的独特差异,更在于其能够使人们的内心获得一种艺术审美体验中的谐和感,如传统乐曲《二泉映月》,其乐调的空灵和所要表现的思想,使其成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音乐。
   从音乐的美学角度来看,中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含蓄的和谐美,中国民族音乐的意境美是中国民族音乐,极具哲学意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是通过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也可以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想象的或理性思考所体现的。有一类民族音乐作品运用文学文本(歌词、剧本、标题音乐)即可较为明了地表现出其音乐内容、思想内涵,而另一类音乐作品表达的则是不确定的具有多元化内容和思想概念的幻化思想。后一种音乐作品往往由于具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跳动感和思想的内化。因此,音乐的内容往往具有双重含义,即一种是描述的内容(文学语言,某种视觉形象的表述或说明的内容),另一种是由直观的方式感受到的由音响自身的逻辑所体现的内容因素。尽管这两种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从体现音乐内容上都是有着共同意义的。中国民族音乐“和”的思想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境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而又超乎感性的审美体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它或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相顺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而达到某种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精神境界。这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高度社会性、哲理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和”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 中国民族音乐的外向型审美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民族,民族的融合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几千年来华夏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出民族的团结、包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因此雅俗共存,显示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文化繁荣。比如汉代的《相和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但作为一个早熟而又历史悠久的民族,他有巨大的融会能力,那就是既吸收不同的音乐文化,又统一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文化整体,保持住自己的基本特色,与其他文化圈的音乐相区别。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体现出中国音乐审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相互统一,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外向型审美思想。既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又不断保持着自身的特色,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音乐文化体,具有较稳固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结构。
   三 “虚”的意境美
   中西方思想的不同,体现在艺术、文化各个层面,音乐也不例外。中西方音乐对音乐意境美的认识和思想,无论是在音调上还是在文本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西方民族音乐更加注重写实,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审美上更加注重音乐意境的虚灵美。
   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生成观。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美学因素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在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意境美,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气韵生动、虚实相生、阴阳相辅;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意蕴、哲学意蕴在这 茸含蓄的意境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春江花月夜》、《潇湘水云》、《楚汉》、《二泉映月》等作品,或内隐含蓄,或刚劲宏伟,或静谧安宁,或音繁节促,然其表现手法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绝佳。“虚”的意境美重在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空灵美,重在对韵律的独特感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产生的“大音希声”的审美观即“虚”的意境美认为,合于“道”的本性的“希声”之音才是“大音”,即为“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老子称这种音乐为“大音”,不只因为它无声,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道的无为而自然、朴素、虚静的特点。他要求音乐创造一种悠远、朦胧、辽阔的“虚”的意境。这种“虚”的意境便是不可言说的“道”,得“道”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西方民族音乐中,主要是调动旋律、复调、和声、配器等艺术工具和方法,力求把音乐中的造型对象现实化、具体化,追求故事情节的逼真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叹息、痉孪的动机和末乐章痛苦、绝望的主题(经历人生的悲剧之后,迈着疲惫的步伐,叹息着走向死亡),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敲门声”。而中国民族音乐则主要运用以旋律、意境为主的特定艺术方法,把音乐中的造型对象力求表现得更为虚,更为朦胧,更为含蓄。如在民间流行的《二泉映月》,虽然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敲门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一样是以抒写人的命运为主题的,但《二泉映月》却将音乐主题所要表现的历尽人生坎坷之后的种种人生感怀:凄凉、彷徨、孤独与大自然韵律的恬适、自然、优美水乳交融,引发听者在这优美、凄凉的旋律中思索自身的人生出境和社会状况。使人达到古人所说的“使听之者,游思飘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的意境。《二泉映月》的这种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意境,是西方民族音乐所不具备的。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点也在此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它正好区别于上面所说的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例子,动员全部的艺术方法,紧紧抓住聆听者的思维随着这些乐思共同体验并向前推移。
   四 与社会思想的结合
   中国民族音乐是产生于民间,并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是用来表现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反映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艺术、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等思想的歌曲或乐曲,同时它还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风俗人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记载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思想更在于其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表现出人民大众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情怀的归属,对民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认同。我国的民族音乐是注重表现大众情感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融合的观念的。中国民族音乐美学重礼教而轻乐教,以乐从礼,礼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礼重于乐,理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德重于(娱)乐,古重于今,雅重于俗,就必然要求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发而中节,温柔敦厚。情感和欲望屈从于礼、理、善、道,强调情感表达与伦理、道德和政治的多位一体。这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社会作用。形成民族感应,这种感应对于民族音乐的思想表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培养了人们的民族心理素质,因此,中国民族音乐除了能满足人的审美表现与审美经验外,还有一种民族情感的体验反应过程。这种民族感应功能具有民族的独特规律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通过民族音乐的演唱(奏)形式、情节、节拍、调式、节奏、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方法和本民族的思想、意志、精神等内容,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使人产生民族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中国民族音乐独具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凝聚的功能。中国民族音乐的社会性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在时代背景下学习其美学价值的源泉。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中美学因素的审美内涵,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思想、哲学意义的综合思想体系。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重点在于了解时代变化下的社会文化是如何弘扬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功能和音乐美学思想的。将民族音乐中好的美学因素传承和发展下去,将其反映时代精神、民族情结、思想境界的民族文化价值发扬下去,在观念转变和生活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的民族音乐及其美学的意义和价值再重新认识,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弘扬和发展。
  
   注: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201003285。
  
   参考文献:
   [1] 贺香沛:《先秦时期“和”的音乐美学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 董锦汉:《从音乐美学角度谈音乐美学的特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 苑媛:《浅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6期(总第66期)。
   [4] 龚妮丽:《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
   [5] 王兵、胡锦霞:《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特征》,《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6] 邓乾德等:《诸子百家》,巴蜀出版社,1999年版。
   [7] 阮海云:《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总第94期)。
   [8] 李西安:《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三题》,《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9] 杨光白:《论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5期。
   [10] 邓光华:《民族音乐审美功能片言》,《中国音乐》,199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迎芬,女,1978—,河北遵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实质脏器损伤往往出血量大且速度较快,为挽救生命,及时、有效的给病人输注自体回收血是临床医生所期望的,但往往因无洗血球机或临时安装而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备有临床洗血球机并将其耗材安装好备用是解决自体血回收、回输应急的办法.但大出血病人出现的不确定性常导致已安装好的耗材在2、3 d内未能被使用,为保证耗材既不被细菌污染而存放相对较长时间,又能及时进行消毒再使用,寻找一安全使用时限甚为重要.本研究拟寻找
涉外税收优惠的受益状况是指东道国政府为吸引外资从轻征税以及提供减税、免税等,外国投资者能否从中得益以及得益多少。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同时实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葫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ara和E.C.pv.atrpse
摘要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后传至世界各地,形成了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我国艺术家在西方芭蕾舞剧原有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历史文化,从民族思维方式出发,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围绕这一艺术现象,本文结合对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音乐、舞蹈语汇、舞美艺术的民族化分析,着重从题材与主题、人物与风格、舞蹈语汇与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问题,指出中国芭蕾舞剧成功的民族
栓柱家住河北农村,40多岁的他看上去十分苍老,本来家境不富裕,可还过得去,但去年老母亲生了病,现在家里更穷了。栓柱说:“以前,家里人生了病,赤脚医生随叫随到,小病在家里就
现在,说国有企业负担过重,几乎众口一词,但究竟重在何处,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减轻企业负担就不知从何处着手。不能辨证论治则会出现新的失误。正确分析
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到1990年底,全国各地税务部门累计退税已达590多亿元。出口退税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在鼓励产品出口、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优化
7群16个小种的20个稻瘟病菌株,对261份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和新品系以及部份抗原进行了抗谱测定,结果如下: 对籼、粳稻品种致病性均强的小种有中A_1.中B_1.中B_3、和中B_13.次
音乐是追求完美的,但是,让孩子懂得体味快乐远比创造完美更重要。本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从兴趣出发,结合自然、生活等领域,引领儿童主动关注音乐,在音乐中获得快乐,在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甜菜病虫害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甜菜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把甜菜群体、杂草、害虫、益虫以及甜菜生长的水、肥、土条件作为一个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