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场域(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确立了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现代文读写单元选配了1~2篇拓展、延伸的自读课文(如有两篇,则其中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而“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这些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教师在教读课上传授的知识、方法等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灵活、有效地组织自读课文教学活动呢?
  一、明确自读要求,走出教學误区
  “自读”,顾名思义,即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独立完成习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自学过程。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白“自读”的意思和要求,陷入了两个教学的误区:一是把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等量齐观,一视同仁,上课面面俱到,越俎代庖,生怕哪篇课文讲得不够透彻,学生考试时在此丢了分,教师无法推卸责任。教毕业班的教师更是加班加点,步步为营,扫荡式地教学课文,导致课时太紧,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二是自读即为自流,教师对自读课文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学习效果,自读课文形同虚设,甚至美其名曰“不提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白白浪费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两种教学倾向都走了极端,忽视了教材编排自读课文的意图,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坚持以“自读”为主的原则,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行“灌输”,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阅读实践为主线,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求自得,使学生在讲读课中所习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得以迁移和扩展。
  二、落实三个环节,提高自读实效
  自读课文一般是单元中讲读课文的拓展与延续,是学生迁移知识的试验田,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场域,其教学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主动求知的过程。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每篇自读课文一般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确定自读目标
  教学自读课文,首先需要学生回头重温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根据课文旁批点拨及课后的阅读提示领会课文的编排意图和阅读要求,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教学《雨的四季》(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浏览本文课后的“阅读提示”,并结合本单元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的学习,确定该文的自读目标为:(1)理解并识记“粗犷”“娇媚”“诱惑”“静谧”“莅临”“吝啬”“咄咄逼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内容;(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待续)
其他文献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似乎很简单,但却是很多学生“深恶痛绝”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写作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
期刊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實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见解独到,思想内涵深刻,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后酣畅淋漓,陶醉其间。朱永新教授从宏观教育问题、微观教育问题、读书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新教育实验五个方面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像一盏耀眼的指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如一位智慧的老者,为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还似一位倾心交流的朋友,给我启迪,给我鼓舞。先捡拾两串智慧的珍珠,与大家分
期刊
《匠人精神》一书指出匠心三道——“守”“破”“离”。这里的“守”是指坚守传承,“破”是指突破超越,“离”是指颠覆创新。如今,许多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逐步走向没落,虽然那些老字号、民间老匠人依旧坚守传统,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仅靠传承很难守住传统。在我看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匠人们也应顺势而为,借着时代的东风,大行突破创新之道,如此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匠人。  
期刊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接到授课任务时,笔者不断地琢磨这样一篇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实际上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一遍遍朗读,一次次准备,最终,在田老师的启发下,笔者将其确定为语用型文本,计划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筛选提炼信息,通过分析梳理句间关系读懂文章的能力。  “文本解读要实,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所以,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采用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文
期刊
得知河南省印发《河南省“实体书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创建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虽然重点推动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涉及到中学的只有具备建设条件的寄宿制中学,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天然重要,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自己读书,而且还要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  读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乃至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都起
期刊
文章要想有厚实的内容,就要做到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除了要求作者在生活中不辞辛劳地“博采众收”,广闻阔见,贪婪地索取和占有素材以引爆创作的热情和渴望外,还要对已经搜集到手的、藏纳于胸的零碎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表达、立意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淘沥、剪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文章的素材更精准,更靓丽,更吸引人。  材料的裁剪可用以下四法:  一、原型修饰法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我们提供了
期刊
三、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之间的联想  在选材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题意出发,使联想多元化、多方位地延伸,并在此基础上紧贴题意,对这些素材去粗取精,在定向思维中“聚焦”。如笔者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举着红色圆珠笔,对同学们说:“这支笔下每一个红色的对勾和叉,会使我们想到灯光下的背影和厚厚的作业本。它的外形像一根圆棍,同学们由此能联想到哪些物体呢?能联想出与这一物体相关的行为、活动和场景吗
期刊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全面清理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公告》指出,原则上不得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未经教育部批准,各類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公告》从管理权限、登记核准、组织实施、日常监督、结果使用、社会共治六个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  一是完善管理
期刊
2.抓住生活细节表现人物  细节能够传神地反映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史记》也很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史记》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物生活琐事的描写,另一类则是对重大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史记》写的人物生活琐事一般是人物未发迹之前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及人物的行为方式做了铺垫。《李斯列传》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李斯是上蔡人,家庭并不富裕
期刊
三、吟与诵,让古诗教学更有韵味  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释,再加上文史、艺用的知识,秀才以上的文人大概需要背诵几百万字以上的古诗文,然而现在中小学语文课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字数的总和却连一万字都不到。记得歌曲《水调歌头》流行时,很多人都能把整首歌唱下来,这首歌在KTV的点播量也很高。可是,很多学生却花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水调歌头》这首词。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背诵《水调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