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吟与诵,让古诗教学更有韵味
  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释,再加上文史、艺用的知识,秀才以上的文人大概需要背诵几百万字以上的古诗文,然而现在中小学语文课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字数的总和却连一万字都不到。记得歌曲《水调歌头》流行时,很多人都能把整首歌唱下来,这首歌在KTV的点播量也很高。可是,很多学生却花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水调歌头》这首词。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背诵《水调歌头》时觉得古文枯燥乏味。
  音乐可以有效帮助记忆,吟与诵,并不是我们浅显地认为的读五言诗就必须“上二下三”,读七言诗就要“上四下三”。这样的读法容易导致学生昏昏欲睡,且毫无优美可言。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其实,古人的这种读书方式就是我们认为的吟诵,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
  笔者在教学古诗时,要求学生能读出旋律,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能完成得很好。当然,吟诵也有一定的读法,即读哪个字时语调要拉长,读哪个字时语调要短,哪个字的读音要高,哪个字的读音要低,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可乱读。那种接近一个声调的平读,被笔者笑称为“催眠曲”。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试着判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调子的高低起伏,节奏快慢与否,需要我们根据句意调节。学生吟诵的同时,也就是在理解、体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所写的《文心》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这里的腔调就是指吟诵,就是一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忘我,就是一种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情怀。
  四、诗配画,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流传下来的中国名画上,常有许多文人雅士在上面题的诗。诚如东坡居士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情画意,就是诗与画的巧妙结合,历来为古人追捧。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何不也诗情画意一番,让古诗教学更有情味?
  1.看图背诗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提出了背诵诗词方面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背诵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能采用诗与画相结合的方法,就能让学生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养成背诵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古诗《山行》时,先帮助学生理解了诗词大意,接着指导他们试着背诵古诗。笔者出示了这首诗的插图,和同学们做了一个小游戏:看图背诗,即笔者指图中某一事物,同学们说出诗人是怎么形容的。
  (红红的枫叶)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顶处隐隐约约的小房子)生:“白云深处有人家。”
  (马车和坐着的诗人)生:“停车坐爱枫林晚。”
  (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生:“远上寒山石径斜。”
  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诗句相对应,学生没有了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首诗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同学们已经对诗句有了深刻的印象,点到图中的某样景物,他们便能很轻松地吟诵诗句,把诗与意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儿工夫,同学们就把整首诗储存在他们的大脑里,提高了记忆的能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2.见诗作画
  见诗作画,是全新的创造活动。现代教学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重视培养其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让学生为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活动的再现。
  笔者在教学古诗《咏鹅》时,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所以教学的重点已经不是古诗的背诵,而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笔者事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鹅的轮廓图(只有线条勾勒的,缺了脖子的大白鹅)。先教导学生理解“曲项”,当他们理解“曲”就是“弯曲”,“项”就是“脖子”时,就让学生给白鹅添上“弯曲的脖子”。通过让学生给图片配上美丽的颜色,理解诗歌中的“白毛”“红掌”“绿水”等元素。接着,笔者教导学生理解“浮”“拨”两个字的意思:“浮”即“浮游”,指白鹅浮游在水面上,请学生自己画水线;“拨”即“拨弄”(演示一下),鹅掌在水中拨弄,水面会漾起波纹,请学生画出水的动态。
  师生边解读诗意,边作画,在说说画画中,同学们没有了学习的束缚,纷纷高高兴兴地作着《咏鹅》图,轻轻松松地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快快乐乐地实践着语文与美术跨学科的整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种认知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阅读古诗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重拓展,让古诗教学更有诗味
  拓展是指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是在原有知识、技能、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完一篇诗文后,教师应依据诗文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有趣的拓展积累。很多学生不能把学过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更不会举一反三,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不能有效地拓展,是教育的悲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把所学知识为我所用,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的放矢,才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她与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后,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诗词储备之丰富,瞬间圈粉无数。武亦姝无疑是优秀的,我们虽然不要求学生个个成为小武亦姝,我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承者,起码要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在见到天边的一抹晚霞和群鸟时,信口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哎呀妈呀,都是鸟”!
  笔者在教学《咏柳》时,引导学生“二月春风”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了什么。接着,笔者借助已经学过的诗句拓展,先举例春风还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很快说出春风还裁出了红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如此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以及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总之,面对枯燥的古诗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全面充分地打造快樂高效的低段古诗教学课堂。
  (完)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廉頗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老师们对基础训练中一道题的答案有了疑义。题目是这样的:  选出下列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B.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赵使者蔺相如  C.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D.不欲与廉颇争列 今君与廉颇同列  题中A、B、C项中黑体的词义都不相同是确定无疑的,对D项中“列”的词义,出题者认为相同,都是“位
期刊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似乎很简单,但却是很多学生“深恶痛绝”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写作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
期刊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實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见解独到,思想内涵深刻,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后酣畅淋漓,陶醉其间。朱永新教授从宏观教育问题、微观教育问题、读书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新教育实验五个方面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像一盏耀眼的指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如一位智慧的老者,为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还似一位倾心交流的朋友,给我启迪,给我鼓舞。先捡拾两串智慧的珍珠,与大家分
期刊
《匠人精神》一书指出匠心三道——“守”“破”“离”。这里的“守”是指坚守传承,“破”是指突破超越,“离”是指颠覆创新。如今,许多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逐步走向没落,虽然那些老字号、民间老匠人依旧坚守传统,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仅靠传承很难守住传统。在我看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匠人们也应顺势而为,借着时代的东风,大行突破创新之道,如此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匠人。  
期刊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接到授课任务时,笔者不断地琢磨这样一篇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实际上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一遍遍朗读,一次次准备,最终,在田老师的启发下,笔者将其确定为语用型文本,计划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筛选提炼信息,通过分析梳理句间关系读懂文章的能力。  “文本解读要实,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所以,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采用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文
期刊
得知河南省印发《河南省“实体书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创建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虽然重点推动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涉及到中学的只有具备建设条件的寄宿制中学,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天然重要,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自己读书,而且还要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  读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乃至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都起
期刊
文章要想有厚实的内容,就要做到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除了要求作者在生活中不辞辛劳地“博采众收”,广闻阔见,贪婪地索取和占有素材以引爆创作的热情和渴望外,还要对已经搜集到手的、藏纳于胸的零碎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表达、立意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淘沥、剪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文章的素材更精准,更靓丽,更吸引人。  材料的裁剪可用以下四法:  一、原型修饰法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我们提供了
期刊
三、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之间的联想  在选材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题意出发,使联想多元化、多方位地延伸,并在此基础上紧贴题意,对这些素材去粗取精,在定向思维中“聚焦”。如笔者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举着红色圆珠笔,对同学们说:“这支笔下每一个红色的对勾和叉,会使我们想到灯光下的背影和厚厚的作业本。它的外形像一根圆棍,同学们由此能联想到哪些物体呢?能联想出与这一物体相关的行为、活动和场景吗
期刊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全面清理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公告》指出,原则上不得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未经教育部批准,各類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公告》从管理权限、登记核准、组织实施、日常监督、结果使用、社会共治六个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  一是完善管理
期刊
2.抓住生活细节表现人物  细节能够传神地反映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史记》也很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史记》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物生活琐事的描写,另一类则是对重大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史记》写的人物生活琐事一般是人物未发迹之前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及人物的行为方式做了铺垫。《李斯列传》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李斯是上蔡人,家庭并不富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