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创伤的策略

来源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k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重症创伤是急诊科常见的病死率最高的危重症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如何扬长避短、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新冠肺炎暴发期间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拓宽中西医急救的手段,在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做好继承和发扬,坚持辨证救治的中医特色思维,以达到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其他文献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继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Guillian-Mollaret三角)病变的特殊跨突触变性[1]。临床特点为患者在原发病变稳定后出现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腭肌震颤、肢体震颤、共济失调等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显示局限于下橄榄核的长T2信号[2]。
目的 探讨膀胱内药物膀胱灌注联合心理护理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泌尿外科共收治IC/BPS患者71例.其中女61例,男10例.年龄21~76岁,平均(43±11)岁.病程6~242个月,平均(63±21)个月.IC/BPS患者症状评估采用O\'Leary-Sant调查表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表(PUF评分表),IC/BPS患者焦虑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评估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Ⅱ).
2020年11月26日19:00时苏州市疾控中心接到某区疾控中心报告,该区某高中近期发生多例水痘患者,其中高一4班达十余例。通过电话和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核实,调查发现该校10月25日发生首例水痘患者,然后一直有病例报告。为查明暴发原因及现状,立刻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目前全世界化学品已为人知的品种达500万~700万种,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问世[1]。特种危险化学品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在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存储、运输、使用及其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由于对其管理、防护不当,很容易导致重大事故[2]。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致使3 150居民死亡,20 000人中毒,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3]。
不同医院采取适合于自身的创伤中心模式有助于建设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笔者结合本院省级创伤中心建设情况,从创伤中心建设的背景和模式、以急诊和EICU为创伤救治平台的优势、创伤中心建设中的团队培养、信息化发展、创伤救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为创伤中心的发展提供借鉴。
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HTS)在创伤患者死亡中占据主要因素,而HTS的基础治疗就是液体复苏。如何正确且及时地进行液体复苏,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就是关键。近年来,床旁超声由于具有无创检查、快速直观、可靠且便于操作的特性,在临床HTS患者救治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通过床旁超声评估HTS患者的容量及容量反应性、心功能及肺水肿的情况,来指导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针对HTS的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液体治疗方案,以此减少创伤后液体复苏过程中并发症的发
目的 了解上海市崇明区蟑螂种群密度消长规律,以及主要优势种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趋势,为蟑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粘捕法调查蟑螂密度,用药膜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 崇明区蟑螂种群主要为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其中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85.15%,为优势种.2009-2019年年均密度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9年优势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0.04只/张,平均侵害率为2.41%,消长曲线呈现单峰型,高峰期在7月.2010年、2014年、2017年、2019年监测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
新冠疫情将导致人类改写历史,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经济、政治,尤其是对全球的国家的安全会导致巨大的灾难。今后一些传染疾病也还会不断出现,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新发传染病要有一些预警、预测,要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包括疫苗、诊断试剂以及治疗的配套药物。
目前国内创伤急救体制与流程存在诸多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创伤急救的需求。基于我国创伤中心的建设现状,借鉴国内外创伤中心的建设经验,我院提出一体化、信息化、全程化的新创伤急救理念,并以此指导创伤中心的建设,经过7年的持续建设与改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规范化的区域创伤中心,对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有大幅提升,在各项体现创伤救治效率的指标包括严重创伤患者在抢救大厅滞留时间、患者到达医院开始实施抢救的时间、完成全身快速CT扫描的时间、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时间等均有明显改善。现就我院在新创伤理念下的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抢救成功率[1]。了解掌握院前急救疾病谱及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有利于科学合理优化急救医疗资源,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和救治水平,为制定院前急救工作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院前专业队伍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笔者对韶关市2016年至2019年“120”指挥中心数据库所有接警受理的呼救电话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