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i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教学贯穿于初中三年,初一中国古代史,初二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世界史。应该说,初中三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但凡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三册六本教材,已经展现给了学生。这么多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历史比较法就是非常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
  历史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所谓横比,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似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相似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相反、相异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地区的差异性,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我在复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时通过改革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俄国、日本是怎样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同时以不同国家走过相似的道路最终都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性,也即是事物的普遍性。还可通过两个不同国家在改革中留下的封建残余这一共同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因素后来得到发展,便成为侵略扩张的基础的道理。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我在讲清政府与列强进行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把战争从爆发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间、结果、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这些方面来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掌握了历史事件,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列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可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我在讲“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时说,日本图谋侵略中国的计划由来已久,上世纪末即先侵占了我宝岛台湾,又攫取了我南满的种种权利。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1927年,日本政府根据“田中奏折”确定的战略,积极地进行侵占我国东北的策划和准备。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日本政府公然威胁、阻止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妄图首先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但遭到失败。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于沈阳皇姑屯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
  当时欧美帝国主义正陷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之中,无暇东顾。此后,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也日益严重,日本统治者为缓和国内矛盾,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这时,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因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7月,制造了“万宝山事件”。8月,日军利用“中村事件”,把武力侵华的战争狂热推向了高峰, 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夜发动了事变,进而侵占了整个东三省。
  运用比较法教学好处很多:
  首先,它着眼于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相似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能鲜明突出地揭示现象的本质特征,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它把某些孤立的现象或事件对举或列举出来,通过分析比较,建立起某种联系,揭示其本质属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大量的用于比较的事物是目,而从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揭示出来的本质是纲,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以纲举目、以简驭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用,在复习教学中更有用。
  总之,比较法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将有助于你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进。
其他文献
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抛开讲课本身来说,老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应该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老师的引导方式很多,这其中老师的评价占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一个对话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顺畅了,这堂课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一堂课。而教师的评价是实现这个对话过程流畅的一个条件,教师到位的评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今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活的支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良好的数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做法如下:    一、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获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只有当走进生活,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整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非常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教改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高学生素质,这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历史课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供同行探讨。    一、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1、探索规律,提高效率。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忆必须提高准确性,以提高效率。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
期刊
摘 要:阿基米德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正确地掌握浮力的内容,应从阿基米德定律入手: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液体的浮力,一看物体是否浸入液体中,二看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由阿基米德定律来定量计算。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掌握阿基米德定律,学好这一单元。  关键词:物理教学 阿基米德 定律 教学    阿基米德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内
期刊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考纲已经不要求单纯的语法考点,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这就造成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往往淡化处理语法教学,而学生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法,导致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课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读不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少教师并不理解课堂强化的意义及其在目标教学中的作用,于是没有给课堂强化手段以足够的认识,未能充分发挥好课堂强化手段的作用。在实践操作中要么把课堂强化手段看成一种装饰性的程式,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要么强化的对象不具体,一些无价值的行为也被当成了良好的行为加以强化;再者就是强化过于急切和频繁,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强化效果可想而知。本文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过去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身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
期刊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生动有趣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热起来    创设故事情境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能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
期刊
美国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联结作为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很有见地。然而数学联结是些什么?我的理解是:数学联结就是有关数学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之总和。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联结的能力,谈些看法,以供参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本是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每个学习者本身存在着一个认知结构,外部的知识也有结构,只有内在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的知识结构相一致,才能获得学习上的
期刊
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能够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能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