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雕塑中的“方圆”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为汉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理念,形成了本土的审美情趣。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土,与儒家正统思想的碰撞中,逐渐造就了佛教造像的汉化。佛造像在造型上开始体现儒家思想的审美特点,力量开始由外向内转化,造型圆融却不失棱骨,在方与圆中找到了一种“之间”的审美情趣,这些转变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審美观念。从云冈到龙门,是这种审美转变的具体例子。
  关键词:“方圆”;佛教艺术;气韵
  西方写实雕塑大多是体会自然主义美的追求,而东方艺术体会到的却是心灵和信仰上的精神美,我觉得两者在造型本体语言上是相互区分又相互融合的。本文欲尝试解读舶来文化遇到中国本土文化后,在雕塑方面的一些变化和体会,并将这些体会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一、浅谈中国古代审美情趣的产生
  (一)我对天圆地方的审美哲学理解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发明和创造了许多形状概念,来传达一些象征性的意思,到后来就成了一种象征符号。汉代大一统时期,圆的造型和方的造型逐渐结合起来了。汉代对“规”与“矩”——画圆的圆规和画方的矩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规矩”成为汉代的宇宙论①,不仅在汉镜中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中总能看到“伏羲女娲图”一手执“规”一手执“矩”(图1),代表了宇宙的文明创始,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方圆之说在器形上的体现
  在出土的汉朝时期的镜子和一些生活用品上都体现了这种方圆融合,如玉琮(图2)和汉镜铭文(图3)这种造型的方与圆,反映在现实的人生里就是树立一些平凡的生活典型。这些都表现出“之间”一直是汉文化里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冲突的均衡,是汉人处事的一种智慧。在汉镜的方格周围总能看到一些愿语,如“结心相思”“幸母见忘”“长乐未央”“乐无事”“日有喜”“宜酒食”“常富贵”。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圆和方是天和地,是时间和空间,又是天道和人世。
  (三)审美理论出现
  到魏晋时期,士族阶级出现了顾恺之和王羲之这样的艺术大家,美学逐渐形成了概念,并且出现了艺术专著,如文学上钟嵘的《诗品》。绘画上出现了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定出了“六法论”对绘画艺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书法上出现了卫夫人的《笔阵图》,对书法的线条美做了归纳和概括。这些著作成就了一批大家,至今仍然影响我们对美的感知力。这些对美的感知力当然也作用于中国的各个艺术门类上,特别是对绘画和雕刻的影响更加深远。
  二、佛教艺术的传入和演变
  (一)佛教艺术传入的背景和造像的兴盛
  魏晋以后中国南方稳定安逸,使得绘画以及书法等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北方连年战乱,汉族失去了主导地位,五胡的乱华,外族的入侵,却意外带来了艺术上新鲜的血液——佛教艺术。上百年的战乱也就造就了佛像在中国的辉煌发展。
  (二)佛造像汉化的例子——宾阳洞
  到北魏孝文帝后,造像本土化开始,以云冈为代表,而进一步明显的是龙门的宾阳中洞。宾阳洞是布局完整性的极度体验,或松或紧,或张或弛,充分体现了造像汉化的尝试,不仅受到当时绘画和书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汉文化中“方”和“圆”的世界观的影响。它的局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像古代书法一样,步步相生,一步不到位可以从下一步找回,充分体现了汉代五行学说中的均衡。
  在人物布局上,人物大小有度,塑造感极强,从迦叶和阿南来说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阿南(图4)的手的缩小化处理体现了人物聪慧灵巧的性格。从气韵上说,各个人物处理顺气,形体主线明确,概括精炼,这大概是受到了当时书法的影响。主佛面目圆润,体现了佛法的纳万物思想,形体却结实圆满,可以说是极品中的极品。它使方与圆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其他装饰更是把整个气氛加以烘托,浑然一体。在细节处理上,单是一只脚,形体概括更是精炼,但该有的都有了。
  中国古代的审美是一种“之间”状态的表达,如《石涛画语录》中的“似与不似之间”和古代器形中出现的方与圆的协调布局等,这些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我对造像中气韵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造像都有一口“气”在其内,使整个雕塑有了一种生命力,这个气就是我所理解“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
  当然,这种气由多种因素来传达,如动感所带来的气韵之生动,山西铁佛寺(图6)布局紧凑,形体飞舞,气息张扬热烈。又如山西洪福寺的迦叶那个眼神、动作之怪异,可以说真是一股怪异一股生动。福胜寺主尊座下四个小力士动态极为生动夸张,富于动感。
  可见动感是体现生动最直观的手法,也可以说气韵之生动是由形体在空间中的扭转所带来的,当然,在西方这个体现得就更明显,如《掷铁饼的人》等。
  但是令我更吃惊的是古人居然可以用静来产生气韵生动。崇庆寺十八罗汉之罗睺罗(图7),动作极小,双手放于腿上,闭目,仿佛进入了禅境,在静中感之其性动。再如善化寺之五方佛,每一个都好像有一种状态要传达给你,但是又静静地停止了,而且是五种不同的感受,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意境吗?再有就是双林寺的骑狮文殊,波浪澎湃的曲线,凶猛的神兽,动感十足,而文殊坐于神兽背上的莲花宝座上,一腿垂下,表情自若,神态安详,一静一动,又产生了一种气韵之生动。
  在这几年的雕塑学习中渐渐感觉到“六法”中其余五项都是产生“气韵生动”的因素。有了“传移模写”的学习后,然后就开始了“应物象形”的写生练习,最后在创作中学习到了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有了这些,才能慢慢去促成气韵上的生动。
  三、结语
  通过研究古代造像的规律后,对古代造型语言有了新的体会,进而去尝试将这些体会应用于当代具象写实雕塑当中,产生一种造型语言上新的认识,从而去更好地体现东方“方圆”之间美学体系下的含蓄美。
  注释:
  ①出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盖中国早期之哲学家,皆多较注意于人事,故中国哲学中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多完整之规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韩刚.“谢赫六法”义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杨泓,李力.美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贺西林.寄意神工(古代雕塑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殷双喜,隋建国.穿越·时空:雕塑系历任教师论文选集[C].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世纪初开,新风若炽,跪拜礼久已不兴,除了求婚时偶尔一用外,似乎极少再用到.但近代有两次跪却是让人不能忘怀的.一次是黄侃拜刘师培为师,行三跪九叩大礼;另一次就是
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曾经在卫生部党组《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报告》的批示中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句话包涵了两件事——继承
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为实验组、对比组之后,对两组患儿采取系统护理干预与常规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宋)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摘要】教育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快速进步,使得当前我国政府以及个人更加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幼儿园进行语言教学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化课程教学,另一种是语言游戏课程教学,两种课程之间应该相互贯穿,并注重语言游戏精神内核与实践,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同时应该避免给幼儿讲太过深奥的原理。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精神内核;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目的 :调查新疆兵团各师的眼科能力资源分布情况,为眼科建设和眼健康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普查方法,描述性分析全兵团的眼科能力资源分布。结果:调查医院共
彭桂萼是西南边疆著名的教育家及抗战诗人,在20世纪30-40年代,当中华人民处于危难时期,他提出了“竖起文化长城,吹响抗战军笳”的口号,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激励边疆人民的抗
【中图分类号】G630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但身为教师的我不赞同这种法。对我数十年的班主任生涯认为:“再纯的金子如果没有发掘好也只能埋没在泥土之中”,尤其是学生这块金子它要老师用心去发掘,像种子一样要用心去播撒、灌溉、呵护才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栽培,他就像一粒种子光有土不行,还要有浇水、除草、更要阳光才能成长。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心,是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怎样在实践中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等逐渐成为在职教师关注的重点。众多学科皆是如此,语文课程也不例外。新课标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新的课堂面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多地则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与传统的语文课程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