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斤哥”戒酒,为啥越戒越糊涂?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李医生那天值班,突然听到门外传来焦急的声音,“医生,快来啊”!凭着多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职业敏感性,小李医生立刻冲出诊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身体消瘦,满头大汗,神色紧张,双手一直在身上乱抓,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虫子,虫子”,手里的动作就是停不下来。身边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的焦急,看到李医生,声泪俱下地说:“医生,求求你,救救我家儿子吧!”“不要着急,让我来看看。”小李医生一边安慰家属、询问病史,一边迅速给患者做各种检查。
  原来,这对老夫妇是这个患者老王的父母,老王平时就好喝酒,爱人为了这个事跟他天天吵,可是老王依旧每日醒了就喝,喝醉了就睡,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几天,媳妇实在受不了了,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老夫妇俩为了帮助儿子戒酒,把儿子接到自己家,轮流看着他,不让他沾一滴酒。第一天老王就觉得心里着急,拿筷子手都抖,第二天就更严重了,不仅双手抖得厉害,全身都在抖,身上直冒冷汗,一吃东西就吐。到了第二天晚上,身上的汗出得就更厉害了,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还不停地讲胡话,称家里进了小偷,非要出去抓小偷,又称好多蛇缠着自己,往自己肚子里面钻,用手使劲在自己身上到处乱抓,抓得肚皮上都是血印子。就在一家人手足无措时,老王突然翻起了白眼,一头歪在了床上,四肢乱抽。家人急忙拨打“120”把老王送到了医院。
  老王的故事:
  从“半斤倒”到“二斤哥”
  经进一步询问,小李医生了解到,老王原本是自行车厂的副厂长,平时工作认真出色,晚上回家睡觉时,都满脑子想厂里的事,时间长了,竟然闹了个失眠的毛病。试了很多办法,什么睡前喝牛奶、泡脚、吃中药等等,可是每次都是只管几天便没用了。后来老王发现,晚上只要喝点酒,就能踏踏实实地一觉睡到天亮,简直就是“灵丹妙药”啊!从此以后,爱人便主动给他买酒,让他每晚下班回来喝点酒,解解乏。
  久而久之,老王逐渐养成了饮酒的习惯,每天一到中午、晚上吃饭的时候,非要喝上一两口才觉得心里舒坦,尤其是近六年几乎天天都喝,不喝就难受,烦躁不安,两手不停地抖,喝后才能平静下来,手也不抖了。同时,酒量也逐日见长,从一开始的“半斤倒”逐渐成为众人羡慕的“两斤哥”。
  可好景不长,老王所在的自行车厂倒闭了。昔日里热热闹闹的车间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老王的心情也像这衰败的车间一样变得颓废极了。他开始借酒消愁,近二年,早晨一觉醒来空着肚子就开始喝酒。再后来,整日里抱着个酒瓶,没日没夜的喝。慢慢的,老王像变了个人似的,生活邋遢,不修边幅。爱人和父母多次苦口婆心地劝他,可是一点不管用,只要一有钱,便出去买酒,还将酒瓶藏在衣服里带回家,有时甚至将白酒装在矿泉水瓶里。有一次,老王酒瘾犯了,心里急得跟“猫抓”的似的,趁着爱人转身进厨房洗碗的空当,偷偷溜出去,一路小跑到小区门口的小店里,随手打开一瓶酒,咕咚咕咚的就往嘴里灌,店员看得目瞪口呆。随着酒瘾的加重,老王原本温柔体贴的性格完全变了,脾气也渐长了,有天老婆下班回来,看见他又在抱着酒瓶喝,气得上去就夺过酒瓶,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没想到,老王喝酒喝红了眼,竟然动手打了老婆一耳光,气得老婆含着泪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戒酒,也有很多“学问”
  后来发生的一切大家就都知道了。
  老妇人泪眼婆娑:“医生,我家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啊?”小李医生解释道:老王的病就是长期大量喝酒造成的。他现在这种只管喝酒,什么也不顾的情况说明已经到了有“酒瘾”且非常严重的程度,需要赶紧戒酒。
  “是啊,我们这两天就不让他喝了啊,可是咋还越来越糊涂了呢?”老妇人很是不解。
  “患者长期大量喝酒,导致身体各器官明显受损,一旦减少或停止饮酒,他就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手抖、出大汗等戒断症状,也称躯体依赖。患者急着要消除这种不适感,每次喝酒都是咕咚咕咚一瓶酒就下肚了。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个永远也走不出来的怪圈,最终会要了他的命。而且,你家儿子现在出现的这种看见蛇啊、小偷啊这种情况,用我们医学上的术语,那就叫“幻觉”,而四肢抽搐则是戒断导致的癫痫发作。”小李医生继续耐心解释。
  “医生,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首先,医生需要用药物控制患者目前的戒断反应,特别是神志不清和幻觉等,要让他完全清醒过来;其次,要通过各种仪器检查,了解患者各个器官损坏严重到什么程度,通常需要保肝、营养神经等治疗;最后,等患者精神好些的时候,我们会安排他参加病房内的康复学习活动,如健康教育、AA戒酒互助会、冥想训练、心理治疗等等,帮助他戒酒,就是消除他的“心瘾”,一个疗程需要一个半月。”
  “那太好了,医生,我们就是想让他戒酒,可是,不知道在家里戒酒居然这么危险,竟然让我家儿子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说到这,老妇人又擦了擦眼角。
  “是的,对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来说,突然断酒是非常危险的,可以出现老王这样的严重的戒断反应,医学叫震颤谵妄,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35%。所以,建议家里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现在好多地方的医院都有专门戒酒的病房,像我们医院的物质依赖科,就专门收治有酒瘾的人。”
  经过专业医生的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过了4天,老王才终于慢慢清醒了过来。
  这些关于戒酒治疗的误区,你知道吗?
  1戒酒就是要靠患者自己的毅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酒依赖是一种病,需要医学帮助。
  2要帮助患者戒酒,在家里把他看起来就行了。这种想当然的观念非常危险。本文中提到的老王在家戒酒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其实,大多数患者的酒精戒断症状是十分突出且强烈的,如不及时处理,会发生意外甚至生命危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到专业医院进行戒酒,以免发生意外。
  3对那些复饮的“酒疯子”,家人往往会丧失信心,进而孤立他,放弃他。这样做也是不对的。其实,这正是酒瘾患者最脆弱的时候。戒酒后期,家属要对患者多鼓励,多支持,多关心,多照顾,多交流。毕竟,那是你们挚爱的亲人。
  扩展阅读
  震颤谵妄(DT):是一种最严重、易导致死亡的慢性酒精中毒所致戒断反应,一般多在持续大量饮酒10-15年以上,突然减酒或断酒后出现。酗酒者停止饮酒的4~24小时内可出现早期症状,如焦虑、肢体抖动、乏力、出汗、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和发热等,可有癫痫大发作。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現神志不清,站立不稳、入睡困难、烦躁不安和严重的行为紊乱,并伴有大量丰富的幻听、幻视、幻触等,通常在停饮后48-96小时达到高峰。之后4-5天,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死率可高达35%,死亡原因包括感染、发热、体液丢失等并发症。
其他文献
老师:  您好!我已经上了初中,最近,父母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特别心烦,想不回家  了,住到同学家里,不知道这种方法是不是可行?  烦恼的彤彤  A彤彤:  你好!非常感谢你的信任!因为父母总吵架,家庭不和睦,你心情不好,总想离开自己的家,我很同情你。但我不同意你到同学家中去住。我们还是好好商量一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吧。  首先,我要说,你的父母吵架,绝不是因为你在家中住的
期刊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情绪问题为核心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所谓“双相”,是相对于“单相抑郁”而言,这类疾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过去也称“躁郁症”。因为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有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能预示疾病全面发作的一些早期症状和体征,在医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前驱期症状,这是针对
期刊
他是我们医院的一位老病号,因为喝酒成瘾,成了医院的“常客”。他孑然一身,但对我们医护人员的小孩都特别喜爱,经常买些零食点心和小玩意儿,因此,我们都亲切地戏称他为“酒姥爷”。  “酒姥爷”虽然不到50岁,但是看起来和60多岁的老爷子差不多。  最近,“酒姥爺”又因为喝多了导致糖尿病酮症住院了,这已经是他第26次“进宫”了。自从7年前他因饮酒诱发急性胰腺炎在我们医院住院治疗之后,就隔三岔五地要来“报到
期刊
很多人之所以饮酒无节制,原因在于他们对饮酒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  1认为酒是粮食精华,多饮酒有益健康  在中国,大多数酒类都是由粮食酿造的,因此,很多人认为酒是粮食的精华,多饮酒不会引发健康问题。殊不知,酒虽为粮食酿造,但营养成分却大不相同。通常来讲,酒的度数是以乙醇(即酒精)的含量计算的,1克酒精提供的热量是7千卡,而1克葡萄糖或蛋白质的热量仅为4千卡,因此,大量饮酒的人会减少其他食物的摄
期刊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把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称为病人。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传统,关于酒的荣耀、酒的作用、酒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中国有差不多5亿人喝酒,统计数据显示,只有少数人会最终变成酒精成瘾者。打个比方,空气中有很多感冒病毒,可是只有体质差的人,才会因此得感冒。酒瘾就像这个感冒病毒,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和有人格缺陷的人,更加容易被这个病毒击倒,从而染上酒精成瘾这个病。也有国外的一些机构研究表明,环境和
期刊
1  李先生喝酒20余年,每天1斤左右的白酒。李先生经常性醉酒,醉酒后就骂人,如果是在家中喝醉,就骂家里人,如果是在外面喝醉,就骂同事、朋友,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和他来往了。于是,李先生就觉得同事们都“挤对”他,因此不去工作了,但是每天会按照上班的时间出门去喝酒,晚上很晚才回来,回来时已经醉酒很严重了,家里人害怕他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强行将其送到医院进行戒酒治疗。  李先生在住院期间,医生让他一边接
期刊
1  走出校门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  “嗨!”  一个身影跳到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是鲁青,去年毕业的学生。  “这坏丫头,吓我一跳。干吗来了?”我拍了拍比我还高的那个头。  “等您下班,跟您走一段啊。”她笑眯眯地抢过我的包,拉着我的胳膊就走。  我看着她背上的书包,说:“今天怎么有空?”  “明天有活动,老班给我假,让我买班级的奖品。”  “你可小心点,别丢三落四的。”我嘱咐她。“放心吧,我是
期刊
爱情是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莘莘学子告别紧张而青涩的中学时代,怀着对新生活的浪漫憧憬,走进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恋爱不再是过去遮遮掩掩的“地下工作”,而是轰轰烈烈的青春体验。然而,爱情的经历,并非只有浪漫与幸福,迷惑、伤痛甚至悔恨也往往随之而来。大学生自认为已经很懂爱情,但殊不知,自己仍处于“心理早恋”时期,仍需引导和学习,因为爱是一生的功课。经历爱情是成长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唯有正确恋爱
期刊
A先生今年56岁,是一名科级干部,性格开朗,爱交朋友,平时喜欢饮酒,有饮酒史30年。  3年前,A先生因工作岗位变动不再担任实职,工作较为清闲。A先生一边觉得工作压力减轻,一边觉得自己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经开始类似退休的生活而心有不甘,内心常因此纠结。自工作变动以来,A先生开始在家饮酒,从一开始只有晚饭时饮酒,每次饮白酒300毫升左右,逐渐加至午饭、晚饭时均饮酒,每次均在250毫升白酒以上。随之出现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意思是说,人如果换个环境或是地方就能活得更好,而树如果挪动地方就可能会死掉。我们先不谈树挪动地方是否真的会死掉,但人换个地方就会活得更好吗?我看未必。比如一个人习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因为某种原因换了环境,他就能生活得更好吗?由于心情、地域风俗及生活习惯等原因,或许不如在家乡过得舒适、快乐。  在职场,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一股子冲劲,这本无可厚非。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