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困境与出路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工助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地方院校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经济困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而且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地方院校;勤工助学;困境;出路
  作者简介:向红(1986-),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重庆 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俨然成为地方院校大学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工作经验,增进对社会的认知,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为家庭减轻负担,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对大学的一种诠释是“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对人文师资方面的一种强调,然而人文关怀层面也值得关注。地方院校勤工助学,在某种意义上被界定为大学校园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
  勤工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与市场经济大潮的产物。作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社会实践的核心技术,一直得到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鼓励。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社会阅历浅,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困境。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困境
  1.秩序混乱导致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常抱有急于找到勤工助学岗位的心态,尤其是大四学生,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接踵而至,加之“对很少的东西懂得很多,对很多的东西懂得很少”的非全才教育的弊端,使得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部分用人单位会凭借“五同四友”和五类最佳发展为幌子,进行传销或一些非法手段迎合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致使很多大学生误入歧途。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被诈骗的案件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在校大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足,维权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对在校大学生权利维护的重视程度没达到一定高度,新的《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内容不明确,而且不够彻底,影响范围不大,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利益冲突时,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2.中介失范引起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钱财受损日益凸显
  一些中介公司或个人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兼职工作的心态,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诱饵,以伪装的身份骗取学生信任,获取大学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提供的家庭和同学信息,并通过电话等向家长或亲人进行行骗;通过学校周边张贴丰厚待遇工作的海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以押金、服务费或报名费等名义收取一定的费用,钱到手后立马销声匿迹。
  3.管理欠缺制约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利益保障无法落实
  虽然国家已把学生资助工作提上日程,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但是大部分高校管理勤工助学的师资严重缺乏。地方院校的工作重心往往没有放在勤工助学上,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与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的公司或企业联手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有些地方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各院系往往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仅由辅导员兼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到位,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发展缓慢。在一定时间段,地方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通常扮演的是行政管理角色,很难实现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管理和保值、增值,使得大学生勤工助学之路困难重重,这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4.工学矛盾使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自我提升难以实现
  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部分大学生从主观需要出发,认为勤工助学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业,真正实践专业知识的岗位过少,多是体力活,并把它作为自己不参加勤工助学的重要理由。在参与勤工助学前,学生总是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且有一些学生为了工作而逃课。由于精力、心理、阅历、经验等局限,不少大学生都难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大学生应该学会去衡量某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做出决定。
  一个完整的大学校园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勤工助学机构,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全体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地方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中虽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必然会确保勤工助学之路顺利开展。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出路
  1.高度重视勤工助学,全面提升助学质量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学校、学生认识到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学生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分制、延长学制对勤工助学的实际意义,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克服“勤工助学是为了赚钱”的偏向认识,将勤工助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成才主动权相结合,使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利用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召开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会,让优秀学生代表介绍勤工助学经验,教会其他学生怎样处理时间、劳动和效率的关系,以便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另一方面,规范贫困生认定体系,避免认定工作的片面化和形式化。本着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严格审核,认真把关,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开放性、公平性和有效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己对勤工助学的兴趣,对勤工助学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
  2.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切实保障规章翔实
  大学生勤工助学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教育方法。高校应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助学体制,把它融入到学校学生工作中,视为一项日常工作并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各职能部门参与、团学组织协助的管理体制。勤工助学主管部门应当配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面统筹、管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地方院校勤工助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勤工助学中的重要作用。各二级学院要设立勤工助学部,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负责勤工助学的监督和考核,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勤工助学要做到有法可依,勤工助学部门还要及时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高效的架起供需双方的桥梁。   3.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密切增进交互联系
  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室、校办产业的有关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选派学生参与后勤助管服务、公益劳动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地方高校要密切与社会的沟通,勤工助学不一定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宣传措施,派遣学生到各社区、企业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媒体以供需双方交换信息为目的扩大影响,学校要多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
  另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可以加强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扩大勤工助学选择空间,丰富勤工助学活动内容,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让社会重视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也让劳动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促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4.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1)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和革命本钱。大学生要选择适当的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想要达到的目的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从而提高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反应能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锤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2)提高心理素质。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挫折并主动适应与战胜它,从而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
  (3)提高道德修养。现在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拥有高技术的人才,更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也关乎着一个人的成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要不断进行思想修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知行统一,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4)提高社会素质。大学生进入社会面临的是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交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他们的必修课。人际关系和谐了,才能出色的表现自己,同时这也是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地方院校大学生应当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待人、关心他人、相互谅解,要摒弃猜疑、嫉妒、自卑、羞涩、孤独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要了解沟通的环境与对象,把握沟通的主动性,适当控制、调控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断优化自己的社会素质。
  高校勤工助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国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与支持,高校在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把勤工助学工作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勤工助学工作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责。针对我国部分大学生墨守成规、思想保守这一现状,采用“头脑风暴法”这一自由畅想式创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结合三峡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一套“头脑风暴法”实施方案,并分析其预期成效。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邱立(1984-),男,湖北钟祥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讲师;罗朝祥(1962-),男
期刊
摘要:针对当今大工程背景要求下的教育形式,在简单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各种常见考核模式之后,深入介绍了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还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分层次  作者简介:朱波(197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发展,结合高职教育的授课对象、教学目的、电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在传统电力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实验性的教学改革,并从学生知识结构和电力人才需方单位的反馈角度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发展;教学改革;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贺健伟(197
期刊
摘要: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以医疗电子仪器中的电子电路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电子产品组装能力和电子系统调试能力为教学目的,对“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包括构建课程设计选题库、改变课程设计指导方式、加深加宽训练内容和要求等方面。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
期刊
摘要:为顺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自2009年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简要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指标等内容,同时总结了自设立“创新工作室”课程以来所取得的学生成果,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当代汽车技术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在汽车电子研究方向的特色,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开设“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结构,提出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考核上提出了平时、作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科技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汽
期刊
摘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学生党组织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学习理念、共同愿景、学习载体、制度建设和团队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五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作者简介:李宁(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应用性学科专业受到了极大追捧,使得基础性的物理学专业面临了新形式和新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改革和优化,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对于物理学专业及其课程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专业课程改革;应用性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付喜(1980-),男,湖南岳阳人,湖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总结出该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有三个方面,即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需求,然后构建了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指出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和“学”是一个内部反馈调整系统。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调整教学方法,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工程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实践需求;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