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蛋白的酶解及脱色工艺优化

来源 :粮油食品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高值化利用油脂加工业的副产物——核桃饼粕,采用碱溶酸沉法从冷榨核桃饼中提取核桃蛋白(walnutprotein,WP),以水解度为指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胰蛋白酶的最优酶解工艺;以脱色率和蛋白回收率为指标,确定核桃蛋白酶解液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所提取核桃蛋白样品的纯度较高,可用于下一步的酶解和脱色实验。胰蛋白酶酶解核桃蛋白的最优条件为:pH7.5、底物浓度3%(W/V)、温度55℃、加酶量6 250 U/g蛋白质、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核桃蛋白的水解度可达21.08%。活性炭对核桃蛋白酶解液的最优脱色工艺为:pH为4.5、活性炭用量为1.2%(W/V)、温度为45℃、脱色时间为90 min。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78.05%,蛋白回收率为82.16%,加权综合评分为80.11分。优化了胰蛋白酶水解核桃蛋白和酶解液脱色的工艺,可为核桃饼粕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以"维模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开展的武术传播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武术国际传播提供参考。调查研究得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稳步提升,实行民族文化自治,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基于上述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条件,武术套路在该地区开展能够帮助当地社会以及个人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根据"维模原理"
石灰是土木工程中使用较早的人工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气硬性是只能在空气中凝结硬化,胶凝材料是具有胶结力。因为石灰的原料分布很广,资源丰富,而且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石灰又具有一些特有的性能,比传统的天然粘土更有胶结性,所以石灰从古到今在土木工程中一直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石灰的生产过程,石灰的熟化和硬化,到石灰的性能及应用做了一些阐述,对土木工程中合理的选择材料具有
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文就百年考古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历程及成果,略谈一点心得体会。
期刊
陈星灿主编从考古学上讨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本书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多为短篇,既有学术论文,也有通俗性的文章。全书从考古学史的视角编写,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的讨论,第二部分是与主题相关的专题论述。本书反映了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和样貌,是从多
期刊
为建立一套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反应器工艺,提高反应器上猪瘟病毒E2蛋白的表达量,以商业化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对关键营养组分添加量的DOE试验设计优化,获得一种组合补料配方,并在3 L反应器上对补料方式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提高细胞密度。进一步在反应器上摸索了通气策略,以精确调控猪瘟E2重组杆状病毒培养过程的营养代谢平衡,解决副产物乳酸和氨过度积累导致细胞活力下降的问题。首次使用半连续补料
秀珍菇栽培对出菇管理技术要求高,出菇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根据多年种植管理经验,总结秀珍菇出菇各潮次的管理技术:第一潮菇产量管理最为关键,技术要点包括适时开袋、打冷出菇、菌包割袋、水气管理、适时采收及黄枯病防治等;之后各潮,根据菌包营养、水分消耗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管理。
腐植酸类物质(或译为"腐殖物质")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土壤表层等所有生态系统中。这些系统中存在的腐植酸类物质的量化处理,对于学术研究和商业运作,特别是对农业土壤和作物管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农业中腐植酸类物质使用量的增加,促使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采用一种可靠的方法来定量腐植酸类物质原矿和商业肥料产品中的活性成分,特别是对腐植酸和黄腐酸的定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期刊
本文利用CSR-RL06和Tongji-Grace2018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了2003年1月—2016年12月红柳江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并联合降水、蒸散、径流和人类活动耗水等多源数据建立了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定量评估了该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考虑人类活动耗水为区域陆地水储量输出项时,由水量平衡方程闭合差计算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39%。(2)气象水文因素贡献率仅于2009、2
《活着》是一部长篇小说,世人评价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作风格转型的重要象征,也是由这部作品开始,余华从之前的热衷于描写冷酷、残忍的人性,转为关注现实,而且开始侧重于人物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承受能力。一、作者简介余华,中国当代作家,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