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长课程的构建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生长,教育就是为了人更好地生长。幼儿园应从儿童生长的原点出发,建构发现儿童、支持儿童的课程体系。我们尝试构建这样一种课程,它根据儿童的本性(兴趣、爱好)帮助儿童发展潜能,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因为在儿童身上具有人的全部潜能,这些潜能就如弗洛姆所说,“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因此,我园正在探索并试图构建一种能让幼儿更好地生长的课程。
  生长课程的含义
  “生长”本意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将“生长”引入幼儿园课程,是因为3~6岁的儿童正处于认知、道德、审美的生理、本能层面萌芽的阶段,课程必须关注这一关键因素,以此作为课程的起点。3~6岁儿童处于一种未成熟的状态,因此具有向上生长的无限可能,拥有不断成长的天然生命力。课程必须珍惜这一特质,为儿童更好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支持。
  我们可以从儿童和教育者的两种视角来透视生长课程。从儿童视角看生长课程,即是让儿童从自身兴趣出发,按照自己成长的时间与速度,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自如展示、发展自己的潜能与个性。从教育者视角审视生长课程,即是发现每一位儿童的兴趣与爱好,构建儿童喜欢的活动,实现每一位儿童能力、智慧、体质、品格、人格、文化的生长。
  总之,生长课程就是从儿童自然天性出发,承认儿童生长的潜能与个性,尊重儿童生长的时间与速度;着重创设支持开放的生长环境,集结丰富适宜的材料资源,提供自主融合的活动与方法;培养有持续生长力的现代人。
  生长课程的基本路径
  生长课程,是以关注生命的生长与美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个性,让其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与发展。其基本路径为:发现生长点,搭建生长平台,增强生长力。
  1.发现生长点
  从儿童兴趣出发、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是生长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在生长课程中准确捕捉儿童的兴趣点,才能确保生长点。这里的生长点包含了儿童对各方面的兴趣,如,知识生长点,包括儿童对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不同知识领域的兴趣;能力生长点,包括儿童的交往、沟通、表达、合作的兴趣;人格生长点,包括每位儿童的个性、情绪、创造力等。我们强调教育者对儿童言行的聆听、捕捉与记录,在每天活动前的“计划时刻”,教师都与儿童进行对话交流,从中捕捉每位儿童的真实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活动中“个体表现”,以图表、媒介等不同方式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由此确定儿童的即时兴趣点;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分享,在聆听、梳理中准确定位儿童的兴趣点。
  2.搭建生长平台
  生长课程在遵循儿童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尽力寻找、创设、生成适合每一位儿童的生长环境,在此环境中儿童的各种潜能和天赋得以真正表现,各种兴趣与能力能够不断拓展。
  在生长课程中,教育者根据每位孩子的兴趣创设的适宜环境即为生长平台。我们认为只有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每位孩子的生长。我们这里所说的生长平台有静态和动态两种特点。静态的生长平台是指幼儿园中一切儿童接触到的物理环境,如活动室、食堂、保健室设置等都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动态的生长平台是指这些环境因儿童的需要与发展不断地调整,如我们大厅环境每月会随儿童、随社会关注事件而变化。生长平台也具有显性和隐形两种形式。显性是指生长课程中为幼儿创设的儿童自主学习中心、自由式户外运动、立体式节日活动、情景式生存活动、智慧式大组活动;隐性是指教育者全程对每位儿童心理的关注与兴趣的支持。
  3.增强生长力
  生长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持续生长力的人,也就是外力、内力能得到同步生长的人。在生长课程中外力指的是儿童可见的、外显的变化,如身体发育、知识积累、技能习得;内力指的是儿童内隐的变化,如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对事物的兴趣与探究。生长课程就是儿童这些外在与内在生长能力展开、丰富的过程,更是让儿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持续生长力的过程。
  三者互为促进,正确发现儿童的生长点,能使教师搭建的生长平台真正符合儿童成长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儿童的生长力;生长平台的有效构建能帮助教师发现儿童的更多生长点;生长力的增长对生长平台的搭建提出更高的挑战。
  生长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
  1.课程目标
  我们把每一位儿童都视为一粒有无限潜能的种子,在生长课程的支持下期待他们为长成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而积蓄能量,成为强壮的幼苗。我们期待每一位儿童都成长为“爱生活、乐学习、会交往、能创造、有健康”的具有持续生长力的人。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突出了儿童五大方面能力的培养:生活生存能力、学习探索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健身健心能力。
  2.课程内容
  生长课程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它来源于儿童在园内生活与园外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点与成长需要。
  兴趣点是指儿童即时的、阶段性的、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即时性的如由小班儿童对糖果的兴趣而产生的糖果系列活动;阶段性的如中班儿童升为大班儿童所表现出特有的心理,从而延伸出“我是哥哥姐姐”的系列活动;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如某些重大节日带动家庭、社区、社会的变化引发儿童产生的兴趣,如“过年了”。
  成长需要是指教育支持者根据儿童发展的可能,在内容上进行有目的的扩展与生发。但前提是所有扩展与生发的内容必须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立体式节日活动之职业体验日”活动中,我们除了邀请儿童感兴趣的警察、医生、公交车司机、理发师等,还拓展了超市收银员、银行点钞员、厨师、建筑工人,这些人员现场展示的职业特长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开始在区域中进行了相关的拓展。   课程内容基于儿童的生长点,以“我”为中心分为五大主题:我(对自我的兴趣);我身边的人(对周围人群的兴趣);我生活的地方(对生活场所的兴趣);我身边的大自然(对自然界的兴趣);我爱玩,我会学(对生活现象的兴趣)。
  五大主题内容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源自儿童兴趣,因为只有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儿童生活中的内容,儿童才可能主动与之发生互动,才能获得经验的改造,实现真正的生长;二是包含成长的必备元素,五大内容版块涵盖了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与科学,促进了儿童对自我及周围人、事、物的认识、关联与互动。
  3.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主要有以下5种形式。
  ①儿童自主学习中心:分别包括班级儿童自主学习中心、全园儿童自主学习中心。这两大中心都是根据儿童兴趣设置的儿童专用学习室,前者儿童与同龄玩伴共同学习,后者儿童与异龄同伴共同学习。其开展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根据儿童兴趣设置相应的中心,并提供材料。儿童可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材料。自主学习中心满足了不同儿童的需要,儿童体验到自己作主的力量,这是他们生长的最大动力。
  ②自由式户外活动:根据儿童兴趣设置的不同的户外运动区域,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生长课程强调儿童在运动中成长,强调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运动,实现儿童在运动中生长。
  ③情境式生存活动:整合幼儿园内、社区中以及幼儿园周边的丰富资源,与儿童共同筛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走访,让儿童真正走入社会。一名孩子在园3年将有24次实地生存探究活动。
  ④层级式节日活动:为了儿童对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兴趣,我们开设了班级、年级组、全园不同层面的节日活动。在立体式的节日活动中,引导儿童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⑤智慧式大组活动:为了让每日一次的大组活动有效、高效,我们采用团队作战的方式,筛选、集结出一批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吻合儿童兴趣需求的集体教学活动,实现儿童在智慧互动中生长。
  生长课程的组织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儿童的生长点出发设置。以全园自主学习中心为例,幼儿园根据儿童的兴趣设置了12个活动室,每周幼儿根据活动室外的插牌卡进行选择,教师则根据自己负责的自主学习中心被儿童们选择的先后、多少来调整、增加、改变活动区的材料。循环往复,不断使材料与幼儿的兴趣点无限接近,真正促进每位儿童的生长力。
  4.课程评价
  ①自主式儿童评价:在生长课程中,儿童拥有重要的评价权利。他们根据自己对活动的喜好进行评价,教师则以此作为调整的依据。其评价模式为三步式的循环模式,即“尝试学习——感受评价——调整继续”。以儿童对“自由式户外运动”评价为例,9个户外运动区以9种不同颜色手环来区别,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喜欢的户外运动并带上相应颜色手环;儿童在活动中对自己选择的运动区会有一个外显或内隐的评价;第二天儿童会根据自己的评价来选定活动区手环。因此无论儿童的这种评价是以外显展示还是内隐体现,教育者都可以直接从自己所负责区域手环被选择的数量中感受到儿童的评价,从而及时对自己的运动区内容、材料或者指导方式进行调整。
  ②教师评价:生长课程非常关注对儿童兴趣点的把握,其流程相应为“关注与倾听——判断与分析——回应与支持”。首先教师要关注倾听儿童在活动中的言行,其次教师对儿童的言行进行判断与分析,然后以此进行适宜的回应与支持。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此才可能使课程无限接近于儿童的生长点,使创设的生长环境真正促进儿童的生长力。
  我园的生长课程还处于初步的构想和尝试阶段,我们将在理论基础、框架体系和实践形态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使幼儿在科学适宜的园本课程滋养下,得到更好的生长。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2016年度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