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40年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sq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摄影则堪比“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照片是摄影者对外在世界观看的结果,而看这些照片,不仅是在看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在观看他人之看,其中不仅有世间万象的变迁,更有裹挟在这些变化中的人的思想、态度与情感的变化。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摄影是见证时代的最重要媒介之一。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摄影在中国民间得到大规模普及,许多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视点记录了这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让这40年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极为丰富多彩的一段。


  中国自古就有私人修史的传统,至当代,摄影的见证作用无疑使这一传统加入了个人化影像的力量,可以说,中国摄影人真正能大规模地以个人视角用影像持续记录社会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40年来,随着摄影者对摄影的认识逐步清晰明朗,摄影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功能在不断多元拓展的同时,摄影的记录性也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尊重,诞生出了一大批包括本刊曾多次报道过的安哥、朱宪民、雍和、陆元敏、张新民、王福春等在内的,数十年记录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摄影家。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刊特推出纪念专题。专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和他们的摄影经历:关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变化的周顺斌,记录新旧小岗村的汪强,拍摄我国铁路建设40年发展的原瑞伦,长期有意识地坚持拍摄并整理家庭影像档案的赖汝强、卢雪兰夫妇,记录北京城市交通今昔的刘英毅。除了都长期自觉地记录这40年的中国外,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的影像都明显表现出来自自身职业与行业的影响,以及这些年中国摄影潮流中的一些典型图式。这些或许是他们作品的局限,但是并不妨碍其影像的时代感与鲜活个性,而且正是他们持续的拍摄,让这些局限也成为我们思考与理解这40年中国摄影的重要线索。当我们坐观沧海桑田,思考摄影与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他们的作品以及经历都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本期专题的第二部分选登了8月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中的部分作品。本专题的策划与这个展览的策展几乎是同时启动的,有意思的是,我们专题个案中的大多数摄影者同时也入选了这个展览。于是,我们专题前半部分的摄影家们成为这个展览的个案延伸,两相呼应的同时,也再次证明:在我们的时代里,个体的影像记录无论是个人的小历史,还是一个家庭,乃至一個村庄、一座城市与一个行业的流变,最后都将汇入记录大历史的影像洪流。
其他文献
我认为美国的艺术文化经典就是有色人种、黑人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去挑战权威制度。  —莱尔·阿什顿·哈里斯(Lyle Ashton Harris)  非裔美国人的美学(blackness)就是反抗权威的历史对象的一份遗嘱。  —非裔文化研究学者、诗人弗雷德·莫登(Fred Moten) 1993年惠特尼双年展與少年成名  以推动美国式前卫艺术为宗旨,在当下已成为美国当代艺术风向标的惠特尼双年展(Whit
期刊
一  萨姆布瑞尔是一名单亲妈妈,她和女儿萨拉生活在欧洲一座安静的小镇上。像大多数单亲母亲一样,萨姆布瑞尔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一个人难免做到周全,一次疏忽让萨姆布瑞尔差点失去了女儿。自责的母亲绝不允许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她决定去一家名为“方舟天使”的科技公司,在女儿的身体里植入一个特殊的芯片。  有了这个芯片,萨姆布瑞尔就能随时获知女儿的位置、身体状况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她还可以借助监视器,看
期刊
提起小崗村,人们总会自然想起40年前,位于安徽滁县地区凤阳县梨园公社境内小岗生产队的20户人家,那里的“18条汉子”为了解决吃饭与生存问题,不怕坐牢、杀头,摁下了红手印,敢为人先,率先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壮举,诞生了我国第一份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在地区文工团担任摄影宣传员的汪强有幸走进了小岗的土地,他被乡亲们的无畏精神所感动,于是由从工作任务性质的宣
期刊
家庭相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呈现的是家庭变迁,折射的是时代精神;定格的是历史瞬间,感恋的是乡土情怀。它们以影像讲述家庭故事,以视觉语言描述家庭现代化进程,从时间维度的延伸,到空间地域的跨越,管窥着历史文化的沧海桑田。《赖汝强家庭档案》就是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经营照相馆的赖汝强、卢雪兰夫妻连续近40年跨世纪的家庭记忆,同时也记录着他们的家乡与时代的变迁。下面是本刊记者与赖汝强的访谈:  在
期刊
作为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新摄影运动(当时也称观念摄影)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洪磊选择山水作为自己持续二十多年的创作母题。从早期作品里透出的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到后来从传统山水审美中发展出的个人审美偏好,他对“山水”传统审美既排斥又迷恋。洪磊并不回避这种矛盾,而是一直在用置景、拼贴等当代艺术手段去重新审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传统,也审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而达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勾连。  今年8 月底
期刊
今年4月,法国摄影史研究者,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美学和哲学学院教授安德烈 ·胡耶(André Rouillé)所著的《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La Photographie: Entre Document et Art Contemporain)中译本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在业内引起了关注。该书清晰地推论了摄影是如何从“实用性工具”的属性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的创作手段的;研究了
期刊
肖童与摄影结缘要从他的童年生活说起。念小学时,他的父亲出门总会带上相机,拍家庭生活和民俗活动,后来和身边朋友一起张罗摄影小团体,常常组织拍摄与交流活动,并拉上他担当小服务生,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长期耳濡目染,肖童也渐渐喜欢上拍照,小学5年级时第一次独立拿起单反按下快门,作品还在当年柯尼卡在中国举办的摄影比赛上获得名次。后来通过父亲的朋友,他第一次接触尼康相机,那是一台尼康FM2,全金属机身与清脆
期刊
尽管在很多人眼中,艺博会就是艺术品市场的具体化体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点就是,艺博会从来都不只是市场,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场,总是会超出市场或者经济的范畴对相关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某种隐性的、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看,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影响与作用。自2014年进入中国上海之后,这个艺术博览会迅速吸
期刊
夏季的纽约热浪滚滚,那种热,仿佛占据大半年时间的冬天从来未曾存在。尤其七八月,是全年温度最高的时候。此时游客们浩荡地进城玩耍,城里人却拖家带口,纷纷“出逃”—换个地方度假去了。瞬间空城一座。你认识的人都飞走了,但街上依旧挤挤嚷嚷,挤满了各种讲着你听不懂的语言的人。夏季也是全年展览最少的时候,要么是上一季留下来还没撤的展,要么正好是新旧展交接的档期。不论博物馆、美术馆还是画廊,都静悄悄的没什么大动静
期刊
曾有人預言,北京人奔小康,第一个能达到的目标就是汽车进入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8年,有着“自行车王国”美誉的北京,多达730多万辆自行车,也是承担着家庭用车的主力车型,而短短30年后的今天,排山倒海般涌来的滚滚车流,占据了这个城市有限的空间。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4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96.8万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车辆使这个古老的城市经历着24小时不停顿地忙碌着。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