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动手拆卸玩具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科学课程是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科学课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潜在素材,善于思考,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方法,切实提高科学课的实效。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
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些并不可怕,却给我们科学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科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以适应科学课的教学。
二、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运用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鸟”是什么动物时,可根据“鸟”的最本质特征“有羽毛”,来让学生从身边的动物去说起,有燕子、鸽子、麻雀等,这些都是鸟,或许有同学列举狗、猪狮子、老虎等。教师要善于从“鸟”有羽毛为切入点,去分析它为什么不是鸟。或许有学生认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例如蝴蝶等。教师也应抓住“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去辨析。当然,只要有羽毛的它就是鸟,也有不会飞但也是鸟的,例如鸡、鸭、鹅等,进而概括出鸟的全部属性。所说动物要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通过正反举例,区分了“鸟”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训练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这也正是当代人才素养构成所需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应是以学生为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创造。科学课教师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并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活动。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教师要摒弃自己动手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并根据实验结论得出磁铁性质。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应包括能吸与不能吸两种材料,这样学生能通过比较较容易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再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学生会很容易地提出一些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为什么物质会在水中消失等。教师教学时不妨也来一个“动态”,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学生排成体育课纵队时,原地踏步演示固态的冰,接着稍微散开,小范围走动演示流动的液态水,随后向四面八方分散,演示气态的水蒸气。通过模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发展其智慧和人格。
四、教学中应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如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日常体育活动中被踩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鼓起来这一简单事情来讲解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样也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液体、固体是否也具备这一性质,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情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
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些并不可怕,却给我们科学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科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以适应科学课的教学。
二、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运用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鸟”是什么动物时,可根据“鸟”的最本质特征“有羽毛”,来让学生从身边的动物去说起,有燕子、鸽子、麻雀等,这些都是鸟,或许有同学列举狗、猪狮子、老虎等。教师要善于从“鸟”有羽毛为切入点,去分析它为什么不是鸟。或许有学生认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例如蝴蝶等。教师也应抓住“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去辨析。当然,只要有羽毛的它就是鸟,也有不会飞但也是鸟的,例如鸡、鸭、鹅等,进而概括出鸟的全部属性。所说动物要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引导。通过正反举例,区分了“鸟”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训练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这也正是当代人才素养构成所需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应是以学生为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创造。科学课教师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并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活动。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教师要摒弃自己动手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并根据实验结论得出磁铁性质。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应包括能吸与不能吸两种材料,这样学生能通过比较较容易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再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学生会很容易地提出一些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为什么物质会在水中消失等。教师教学时不妨也来一个“动态”,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学生排成体育课纵队时,原地踏步演示固态的冰,接着稍微散开,小范围走动演示流动的液态水,随后向四面八方分散,演示气态的水蒸气。通过模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发展其智慧和人格。
四、教学中应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如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日常体育活动中被踩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鼓起来这一简单事情来讲解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样也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液体、固体是否也具备这一性质,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情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