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围思考分析

来源 :中国民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u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主要适用于协调经济分配、调整经济规范和惩治经济犯罪等,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围绕经济的理念和价值范围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经济法;理念;价值范围
  经济法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到经济法的执行环节,有关部門则应该全面掌握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围,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挖掘出经济法的实用价值。
  一、简述经济法的理念思考
  (一)平衡协调的理念
  关于平衡协调发展的相关要素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时机、手段和顺序等内容的协调。与此同时,还囊括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协调。对此,相关部门则应该落实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的平衡协调工作,以此来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
  (二)社会责任本位的理念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两个重要因素:积极责任与消极责任。经济法中的社会责任能够作用于社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协调,是保障其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责任遵循了经济法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促进我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责任兼具一定的强制性特质,其核心目的是以消费者为主体,针对人们的消费环节,结合商品价格、质量和环保等多方面因素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立足消费者为本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也一直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凡事都需以人民的利益角度为准绳。在经济法的相关规定中,也展示以消费者为本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发挥经济法的实质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以消费者为本在经济法的核心理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经济法推行初期,以人文本的基础理念就已经深植其中,而经济法的根本价值主要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对消费原则和生产原则的相关约束,来实现对消费者利益的有力保护。具体到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经济法则会借助宏观调控等手段,来落实好社会经济利益的相关保护。相关部门在制定经济法制度时严格遵循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满足了国家法治理念的相关要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还肩负起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
  社会责任本位需要在一定的强制性压力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实行,一旦脱离强制性压力,社会责任本位便会趋于形式化。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落实社会责任,能够充分挖掘出社会责任的实际效用,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二、简述经济法的价值范围思考
  (一)基本价值
  人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的关联,而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客体对主体的正确引导行为。就目前而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主要在于实现人们的目标、满足人们的要求和对人们有利的内容等,这就体现出经济法价值体系当中的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等。经济法的目的价值可以很好的展示出经济法的本质和社会目的,是经济法价值体系的根基。而形式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和谐发展,它是经济法中的基本价值。因此,具体到经济法的实际运用,有关部门则应该全面的挖掘出其协调、确保公平分配等方面的实际效用。
  经济法为社会的分配与再分配环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一旦脱离了经济法公平化举措和规范手段等保障行为,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其最终效果。在中国目前的国情背景下,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等现象尤为明显,对此,有关部门则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保障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二)经济秩序价值
  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对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经济法中的经济秩序,则可以保障人们构建和谐有序的良性社会经济。在庞大的经济领域中,有关部门一旦放松对生产经营者的规范管理,则会造成经济秩序的严重紊乱。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缺少经济法维护的市场秩序,由于欠缺对产品质量法、生产法和价格法等有关法规的管理和制约,将会为生产和交换环节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因素,这样会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局面,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公平和效率价值
  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是经济法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经济法之中,公平价值要优胜于效率价值,政府部门只有科学合理的分配资源,才能够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而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则主要借助于预算制度、贴息贷款、财政转移支付和价格补贴制度等来实现,此外,还应对注重对过去错误的财政分配进行及时的纠正,尽可能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与和谐。
  经济法是协调经济关系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现场仍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国情之一,这种现状则对经济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有关部门应该全面落实好经济法的 相关工作来逐步解决这一难题,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我国重要的法律法规,在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经济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则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理念和价值范围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知,以此来充分挖掘出经济法的实际效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围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29-30.
  [2]赵纪军.经济法的特征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29):11-12.
  [3]陈日星.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范畴研究[J].中国市场,2018(21):180-181.
其他文献
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获取新知、激活思维、开拓创新的动力,是点燃天赋的火花。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时代,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以一种兴奋、激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何其艰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大部分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通病:缺乏激情。很多时候,课堂环节很清晰,安排很紧凑,但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味同嚼蜡,学生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氛围 营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
摘 要: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与焦点,围绕这个新话题呈现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然而,随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涌现,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对于经典名著与文章的阅读愈发少,制约中国璀璨文化的传承,同时,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当今新教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被许多人忽视,有人说它过时了,也有人认为它并不重要,还有人认为让学生朗读太“浪费时间”,不如多讲一些。其实,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老师不必讲得过多。朗读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应注重朗读,在实施现代语文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书声。  一、朗读可以培
摘 要:基层社区管理事务纷繁负责,在基层警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之下,智慧警务的建设与推进为基层社区民警日常工作带来了高效便捷的工作平台,智慧警务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基层社区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但是经过多重探索,目前智慧警务在建设中存在信息整合难度较大、职能定位不合理,以及缺乏配套法律法规等突出问题。结合实践需要与实践环境,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细化信息分流与研判方式、利用数据流动发挥人力主觀优势,以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问题意识能够驱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随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逐步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继电保护运行期间不稳定问题的处理与应对更加受到了各方人员的重视。本文重点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干扰的原因与防范对策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俨然已被网络包围,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魔灯平台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围绕课文浅尝辄止地提问,学生浅尝辄止地回答,偶有拓展,也大多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都是置于“可控”、“预料”之中。  可以理解这些语文教师,因为一旦课堂“失控”,就可能被人认为是一节不成功的语文课,受到质疑的不仅仅是学生学的水平,更是教师教的水平。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求“稳定”,一心一意促“和谐”。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所以很少有见到教师提问“出格”的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也要突破教材的有限性,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注重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