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问题,谈几点简单看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电视机的变迁”一课为例,笔者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听完歌曲之后,笔者随即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衣、食、住、行的各种变化,描绘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情感体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围绕学生存在的向题,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人民版教材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时,教师让学生在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约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又如:在教学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人之根本”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诚实守信,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数学测试卷发下来了,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绩告诉家长。小虎只考了65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只考了65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5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可如果他以后知道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教师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典型且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人民版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的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真正理解和懂得: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为他人开一朵花,其实是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缕温馨。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营造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尤其是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网络时代,我们怎么玩”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的目的、他们对上网所持的态度、上网产生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让自己明确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和能力。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套用教材上的事例,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理性知识。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和善恶观念,这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让思想品德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问题,谈几点简单看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电视机的变迁”一课为例,笔者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听完歌曲之后,笔者随即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衣、食、住、行的各种变化,描绘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情感体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围绕学生存在的向题,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人民版教材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时,教师让学生在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约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又如:在教学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人之根本”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诚实守信,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数学测试卷发下来了,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绩告诉家长。小虎只考了65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只考了65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5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可如果他以后知道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教师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典型且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人民版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的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真正理解和懂得: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为他人开一朵花,其实是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缕温馨。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营造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尤其是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网络时代,我们怎么玩”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的目的、他们对上网所持的态度、上网产生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让自己明确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和能力。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套用教材上的事例,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理性知识。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和善恶观念,这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