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政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它从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氛围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政治学科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一观点。
【关键词】 政治; 主体; 预习; 新型师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50-01
过去的政治教学,由于教材的特点,教师只片面地看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刚走路的婴儿,长期以来由老师“扶”着走,离开老师就不走的机械学习,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舞台,而当今的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研机构和一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教研和教学经验的成果体现,它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教会学生学习、思考,掌握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且能够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给学生创造条件,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培养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
要体现学生主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好多教师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根本不管学生预不预习,有的教师是放给学生自己预习,学生有没有预习,也不过问,这样的预习是起不到效果的,学生也会把它当作一种形势,而不加重视,要达到预习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预习,并要出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把课外作业缩小到最低限度,甚至不布置,因为新教材的知识点大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教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用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对学生的重难点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对学生而言,带着问题去预习,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预习,积极思维;在上课时,对自己解答的疑难问题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问题又是如何评价等问题,形成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学习,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相应的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就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这样,就对学生主体作业的体现奠定了基础。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了预习作基础,就要注重师生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也是学生体现主体性的首要条件之一。在教学中,一堂好课的成功,一个优秀教师的诞生,就一定要让学生认可,学生认可就是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
2.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对已经認识到自己错误的孩子,教师要尊重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自信。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中的不足,逐步使他们走向完善。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偏爱”心理变为“遍爱”心理。教师偏爱心理,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忌,它会导致学生对你的不信任,有些学生会对你的少关心、多批评、少表扬、多讽刺挖苦中心灵受到创伤,在他们眼中,你成了他们的“死敌”,在你眼中,他们成了你的包袱。这样的师生关系,其结果不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果,而是教师主体,少数学生跟随,大多数学生放弃,课堂教学是失败的。
2.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合理的不同需求。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塑造和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讲授内容的认真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堂好课的见证。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学上,因为政治学科自从考试制度改革(开卷考试)之后,好多学生过于依赖教材、参考书,而对老师的讲授过程、知识点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考试就抄,主观题上没有了自己的东西,知识点的拓展受到了阻碍,得不到高分,学习兴趣低落,形成了不用听课、不用复习,以抄为主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教师在创新课堂上下功夫,特别是现在新型的教材,它对每一个内容,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上,都贴近生活,对学生都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话,就体现不了新教材的理念,更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给我们教师出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备好课堂。我认为要备好课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备好学生。学生是一堂课的活动者,也是整堂课的主体,整堂课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而实践的体现就是课堂。其实,学生的思维、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属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识实践中才能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考试”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政治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厌其烦地讲,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不仅违背了新改理念,也与新教材的知识传授背道而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参与活动的时间……。只有乏味的听讲,怎么能提取学生的兴趣,更何况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素质等来备好学生。
3.2 备好教材。教材是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那么传授知识就会不到位,疑难解答就会无功而返,掌握知识点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从知识点的重难点的传授、时间的分配、教师讲多少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参与活动等的时间要多少,教师疑难解惑,师生互动的时间等都要精确到分以内,还有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手段都是最关键的,如果没备好这一环节,什么都是空的,所以说学生主体的最好体现就是备好教材。
3.3 备好作业。作业是学生课后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学科兴趣的承接者,如果作业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如果作业没有拓展性,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业的好坏,会影响到上一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会波极到下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以,作业不能简单机械,要摆脱单调乏味,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求知欲。
政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政治; 主体; 预习; 新型师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50-01
过去的政治教学,由于教材的特点,教师只片面地看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刚走路的婴儿,长期以来由老师“扶”着走,离开老师就不走的机械学习,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舞台,而当今的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研机构和一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教研和教学经验的成果体现,它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教会学生学习、思考,掌握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且能够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给学生创造条件,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培养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
要体现学生主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锻炼自学能力的过程,好多教师对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根本不管学生预不预习,有的教师是放给学生自己预习,学生有没有预习,也不过问,这样的预习是起不到效果的,学生也会把它当作一种形势,而不加重视,要达到预习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预习,并要出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把课外作业缩小到最低限度,甚至不布置,因为新教材的知识点大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教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用力及主观主义的倾向,对学生的重难点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对学生而言,带着问题去预习,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预习,积极思维;在上课时,对自己解答的疑难问题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问题又是如何评价等问题,形成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学习,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相应的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就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这样,就对学生主体作业的体现奠定了基础。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了预习作基础,就要注重师生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也是学生体现主体性的首要条件之一。在教学中,一堂好课的成功,一个优秀教师的诞生,就一定要让学生认可,学生认可就是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
2.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 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对已经認识到自己错误的孩子,教师要尊重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自信。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中的不足,逐步使他们走向完善。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偏爱”心理变为“遍爱”心理。教师偏爱心理,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忌,它会导致学生对你的不信任,有些学生会对你的少关心、多批评、少表扬、多讽刺挖苦中心灵受到创伤,在他们眼中,你成了他们的“死敌”,在你眼中,他们成了你的包袱。这样的师生关系,其结果不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果,而是教师主体,少数学生跟随,大多数学生放弃,课堂教学是失败的。
2.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合理的不同需求。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塑造和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讲授内容的认真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堂好课的见证。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学上,因为政治学科自从考试制度改革(开卷考试)之后,好多学生过于依赖教材、参考书,而对老师的讲授过程、知识点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考试就抄,主观题上没有了自己的东西,知识点的拓展受到了阻碍,得不到高分,学习兴趣低落,形成了不用听课、不用复习,以抄为主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教师在创新课堂上下功夫,特别是现在新型的教材,它对每一个内容,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上,都贴近生活,对学生都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话,就体现不了新教材的理念,更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给我们教师出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备好课堂。我认为要备好课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备好学生。学生是一堂课的活动者,也是整堂课的主体,整堂课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而实践的体现就是课堂。其实,学生的思维、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属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识实践中才能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考试”的影响,许多教师重视政治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厌其烦地讲,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不仅违背了新改理念,也与新教材的知识传授背道而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参与活动的时间……。只有乏味的听讲,怎么能提取学生的兴趣,更何况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素质等来备好学生。
3.2 备好教材。教材是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那么传授知识就会不到位,疑难解答就会无功而返,掌握知识点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从知识点的重难点的传授、时间的分配、教师讲多少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参与活动等的时间要多少,教师疑难解惑,师生互动的时间等都要精确到分以内,还有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手段都是最关键的,如果没备好这一环节,什么都是空的,所以说学生主体的最好体现就是备好教材。
3.3 备好作业。作业是学生课后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学科兴趣的承接者,如果作业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如果作业没有拓展性,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业的好坏,会影响到上一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会波极到下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以,作业不能简单机械,要摆脱单调乏味,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求知欲。
政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