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蓝府私房菜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府私房菜?没听说过吧?那么容我介绍一下。
  不过由我自己来标榜自己的蓝府私房菜,似有王婆卖瓜之嫌。那么就借用著名书评家、大牌吃货宝爷何平在吃过我做的菜后,作出的一段评价,也许可以比较客观地证明一二。
  宝爷是这样说的:“小兰(我的小名,我们自小就相熟),我原来以为你是属于‘上得了厅堂’一类的女人。就是说,你虽然做什么都行,但是除了‘下得了厨房’,我估计你只会‘饭来张口’罢了。可今天吃了这一桌蓝府私房菜,我要说,你真是没有什么缺点啦!”
  从小,我确实是“饭来张口”的。
  那时家里有阿姨(保姆)主厨,再加上妈妈和老外婆时时过问,厨房里哪还有我一个小孩子家家的事儿!
  我的爸爸妈妈都从部队转业来到上海,衣食住行难免沾染着军营的做派。那时候家里做菜讲究的是实用:保证营养和填飽肚子,不容我们的嘴巴“刁”过头,因为那和提倡生活朴素的革命作风格格不入。
  但是,生活实际并不那么简单化。
  自小参加“新四军”的妈妈,生于江苏淮安城内的一户大官宦之家,餐食颇受精工细作的淮扬菜系影响。据说那时妈妈家里雇有专门的厨师,她从小就锦衣玉食。
  因此,每当逢年过节,妈妈会很内行地安排一些家乡的淮扬菜肴,诸如蟹粉狮子头、开洋火腿扣三丝什么的。不仅是开荤,也使我们不知不觉受到了“饮食文化”的启蒙。
  妈妈告诉我们,淮扬菜的狮子头可不像本帮菜的肉圆子做法那么简单,是有特别讲究的。新鲜猪肉要带三分的肥肉,刀工要求以细切粗斩,就是把肉切成“苍蝇头”大小的肉粒,再用刀背把肉粒斩成肉茸。葱姜末也不能随随便便一拌,而是要裹在纱布中挤出葱姜的汁液来,再加上蛋清拌入肉茸上浆入味。每个狮子头做得大大的,可以清炖或红烧,但是必须在汤中以文火慢炖四五个钟头,直至酥透如豆腐般入口即化,即便酥烂如此,每个狮子头都完完整整保持着硕大和滚圆的形状。这就是淮扬菜的绝活之一!
  每到春夏交替油菜开花时,那种秤杆粗细的黄鳝大量上市(都说是“秤杆黄鳝马蹄鳖”最鲜嫩),就是我们吃福降临的时候。
  妈妈家乡把黄鳝叫做“长鱼”,妈妈会做一道用“长鱼”烹制的“炝软兜”。那要把整条黄鳝划去肚子和骨头,只取一条条带有黄斑纹的黑色背脊,洗净后在沸水中炝熟,摆盘时黑黄相间的鳝背朝上层层铺排于盘内,浇上秘制生抽和蒜泥酱,再撒上星星点点的青葱花胡椒粉,最后,快速淋上滚烫滚烫的热油,随着“嗞”的一声响起,油光闪亮的“炝软兜”便在诱人的香气和啧啧的赞叹声中上桌亮相!
  妈妈还告诉我们,她们小时候,家里有时会摆“长鱼席”,长鱼在淮扬菜里可以入席的做法很多。这是我对淮扬菜挥之不去的记忆之一。
  关于淮扬美食,妈妈还给我们回忆过她儿时淮安的小馄饨摊。
  要一碗沿街叫卖的小馄饨,那卖馄饨的就放下担子,打开炉火下馄饨。装馄饨的大碗中汤水宽宽的,汤里飘着丝丝蛋皮和虾皮。下好的馄饨盛进汤中,那小馄饨开花一般舒展开薄薄的馄饨皮。最绝的是,接着,那卖馄饨的会从衣袋里掏出一截摸得油亮透红的小竹管,拔去竹管一头的小塞子,在盛着馄饨的碗上轻轻一划,留下了一道黑线,那是黑胡椒粉。然后把竹管调个头,拔去另一头的小塞子,再轻轻一划,留下一道红线,那是虾子!
  其实那不就是我们上海曾经走街串巷的“柴爿馄饨”吗?但是细品其中的区别,那种精致和讲究就属于淮扬风范!
  也许是女孩子的天性,打小我就对烹饪充满好奇和兴趣,阿姨做菜我会绕来绕去凑热闹。比如这刀工有什么讲究,阿姨说,切肉丝要切得细而长,你先要把肉断丝切成薄片,再把肉片切出细丝。阿姨教我,按住肉片的手指要握成弧形轻轻后移,这样一刀一刀,肉丝切得再细也不会伤到自己的手指头。所以,我的刀功也算是“童子功”。
  帮厨中我明白了“厨艺”不仅是“烧菜”,同样做一个菜,看上去工序没有差别,但是不同的人水平技艺的高下区别大了去了!你可以做成简单的果腹食物,也可以雕琢成色香味俱全的艺术品。厨艺的高下因人而异,这听上去有点玄乎,可厨艺真的是既少不了实践,又少不得禀赋,甚至还要具备文化艺术的涵养和开阔的眼界。
  但是,从小参加革命的妈妈总是自觉地实践着脱胎换骨,剔除封建家庭在自己身上的印痕。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餐桌上,通常阿姨给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每人一个搪瓷小盘,公平地分配以青菜萝卜豆腐为主、一小块红烧肉或者小鱼小虾为辅的菜肴,一碗米饭。简单公平,很像家庭版的食堂。在平时,伙食费是能省就省,有计划地使用。但孩子们长身体,营养也要加以考虑,所以弟弟们碟子里的那块肉会稍大一点。但我们都服从安排,并且吃得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
  要知道那些年月,不挨饿就是上上大吉,是成千上万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
  然而,蓝府私房菜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
  那时我们家被“扫地出门”,灰溜溜地搬到康平路大院,左邻右舍都是境况相似的“走资派”。我们的爸爸妈妈们都下了干校,阿姨们也被遣回家,一日三餐我们唯有自力更生。
  因为我是大姐,我不管家谁管家,我不主厨谁主厨呢?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我开始下厨房,来操持一家大小的吃饭问题了。
  那时候生活费少得可怜,我不得不学会“斤斤计较”。如何以最少的花费摆弄出最好的滋味,要会变戏法才行。
  我下厨的原则,仅仅填饱肚子,总觉得心有不甘。如何花样翻新,是挑起新任当家人担子的我的追求。我甚至很喜欢去一些“小市民”出身的同学家里,留心那些善于持家的精明能干的“巧妇”们,怎么把不起眼的食材,做得细巧而入味。从此,我就有了“精做家常菜”的概念。随处可见的寻常食材,只要有匠心独运的烹饪技巧,色香味顿时档次提高。
  我喜欢光顾当年的小菜场,在江南地区,随着四季节令的变换,总源源不断地有来自乡间的时鲜。各色各样的河鲜和蔬菜都价廉物美。早起去小菜场里兜上一圈,就仿佛一篇文章有了丰富的素材,文章要怎么写,成竹在胸了。   提回一篮子碧绿生青的蔬菜,外加小小的一刀肉或者一尾鱼,或者再凑上些豆制品,一天的餐桌有荤有素就搞定了。
  除了绿油油的炒蔬菜,肉丝肉片是看家菜。我爱做青椒茭白炒肉丝、韭黄炒肉丝、芹菜香干炒肉丝、雪里蕻咸菜炒肉丝、肉丝豆腐等等,虽五花八门却万变不离其宗,那时唱主角的总归是蔬菜,加上少许肉丝搭配,就超越了“净素”的寡淡。间而阔绰一点,炒个鱼香肉丝、茄汁肉片等纯肉菜式,自然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至于鱼类,也有花样翻。一大条普通的花鲢鱼价格不贵,可是分解开来可以做上好几道家常菜。鱼肚子剖下两面一煎,喷点红酱油收得酱汁浓浓的,就是一盘红烧肚档;那条鱼尾巴用刀批成扇形装盘隔水蒸,就是一道清蒸划水;鱼背肌肉刺少批鱼片,加上鸡蛋清一炒,就是一盘白花花的芙蓉鱼片;最后那只大脑袋稍微煎一下熬汤,再搁点豆腐,可以熬一大锅汤色醇厚鲜美的鱼头豆腐汤,撒上胡椒粉和青蒜花,属上海人最爱的家常菜,一大家子都可以尽兴喝个畅快。
  碰到菜场有便宜的小黄鱼卖,一定不会放过。买回来洗净后,顺着骨头批下鱼肉切成小丁,备一锅好汤(最好是预先用大骨头熬好的高汤)放入浆好的黄鱼丁,再调淀粉勾成薄芡,然后开足大火,趁羹汤沸腾时,把一个打散的鸡蛋液绕着圈子在滚开的羹汤中慢慢倒入,蛋液随即在羹汤中翻漂作丝丝缕缕金黄色的蛋花,然后撒上胡椒、葱花和几滴麻油,这是我的得意之作黄鱼羹,一道色香味的大会师!
  而逢年过节,必须拿出几个硬菜,什么香酥鸭、白斩鸡、冰糖蹄髈、墨鱼大烤等等大荤压轴。
  虽然没有正式拜师求艺,但落难的孩子早当家。
  记得那时,我们七八个“走资派”家庭共用两间厨房。谁家有什么绝活,可以不收取“专利费”,免费取长补短。
  怎么烹制出浓油赤酱的冰糖蹄髈,就是从范征夫的夫人高菲那里学得的手艺。用旺火,將锅中的冰糖酱油汁用勺子反复浇在煮熟的蹄髈上,慢慢收干到卤汁浓稠透亮紧裹蹄髈,皮红肉酥却不走形!
  也许,这就是最初步的烹饪基础训练。
  同为落难的邻居,大院里的闺蜜宋小湄和我同好。我们常常结伴逛菜场,在小菜场里挑挑拣拣饶有兴味,还一起构思菜谱。
  她老爸宋季文伯伯也是个资深吃货,家里藏有一套《南北食谱》,我们就翻出来一同研习。那些上品的海参、鱼翅、鱼肚、蹄筋等应该怎么加工烹制,虽然“纸上谈兵”,可也让我们初步打开了眼界。
  而在真正的实践中,我们学会了熏鱼、水晶扎蹄、素鸭、四喜烤麸、烤菜、素什锦等实用菜肴的规范做法。我们还学会了一些海派西菜,比如土豆色拉、炸猪排、炸鱼排、葡国鸡、红烩牛肉、牛尾汤、海鲜杯的烹制要领。这样,如有客临蓝府,我会烹制一桌融合了淮扬、本帮加西菜的“混搭”菜式,然后装在“劫后残存”的尽可能精美的盘盏里,增加用餐的仪式感。
  每有来客往往惊讶:在家家吃喝还仅为果腹的日子里,怎么在你家就吃出了超乎鸡鸭鱼肉的滋味?于是乎,上门蹭食者日多,蓝府私房菜声名不胫而走。
  那时的蓝府私房菜只在亲友同学中小有名气,毕竟不是真的在开饭店。不料后来却在学者圈子遇到知音,那是因为不经意间博得了王元化先生的追捧。
  元化先生交游广,饭局多,但是那年月“下馆子”还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人们的经济水平还受到制约,“钱袋子”毕竟还没有“鼓”起来。
  因而时不时,他嘱我摆上一桌蓝府菜,来宴请他的朋友。
  特别在1990年代中期,他家装修房子的那段日子,他曾搬到我家小住过渡。按他的习惯,朋友往来他必留饭,而且必定“广告”:“就在这儿吃个便饭吧,蓝云的菜做得很好吃。”
  他这厢君子动了口,我就不得不“小人动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就地取材,盘点一下有哪些现成的存货,据此可以端出些什么样上得了台面的菜来,总不能怠慢了先生的朋友。
  有时兴起,先生会专门提议约请一桌人来家宴,那我就要像做文章那样认真行事:冷菜热菜、炒的炖的、荤的素的,再加上杯碗瓢勺,美食哪能没有美器相映成辉!这不亚于做个小工程。可是,我热爱并享受这样的劳碌。
  记得一次蓝府聚餐,来客中有束纫秋伯伯、李子云大姐、翁思再、邓传礼等等,翁思再吃得津津有味之余问及,你的鳜鱼怎么能够做得这么鲜嫩美味,而我们家的鱼总是蒸得又老又腥。我答这是跟一位老广东学来的。新鲜鳜鱼以旺火上锅,大约平均以每一斤蒸十分钟计算就足够。蒸好的鳜鱼端出来后,要把蒸出的汤汁撇干净,然后浇上生抽,把葱竖着切成长长的细丝,再摘上几片香菜叶子,这也叫做“青头”,覆盖在蒸好的鱼身上,最后要用炒锅熬上两勺沸油,浇在鱼皮上“嗞啦”一声,鲜、香、嫩,一样不少都齐聚在内了!
  自从张可阿姨病重,元化先生家的餐桌闭门谢客后,是蓝府私房菜为元化先生另辟蹊径。我家的厨房,就此为先生款待国内外的八方来客。
  特别到先生晚年病重,胃口极差,他常常靠我的蓝府菜肴开胃。先生牙口不好,所以偏爱吃我做的上海菜烂糊肉丝。我用白菜心切丝,加上冬笋丝和少许肉丝,切得细如头发丝,这刀工一点也马虎不得。出锅前要勾点芡,滴几滴小磨麻油,鲜香酥软,吃起来一点也不费牙。
  他还爱吃我做的百合汤。挑选洁白新鲜的百合,一张一张撕去瓣片上的衣膜,煮好冷却后,再撒上几朵金黄色的桂花干,说不出的清爽香糯。他说没有见过有谁做的百合汤,有小兰做得这么清爽。他说别人拿来的百合汤往往发黑。
  直到在医院里最后的日子,他唯一想喝的,还是蓝府的清清爽爽的桂花百合汤。
  我的女儿娇娇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嘴刁也吃亏,不能有啥吃啥委曲求全了。天生挑剔的她,座右铭是宁缺勿滥,只有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这种坚持使她常常挑食挨饿,但也使她鉴赏力过人,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领悟能力胜人一筹。而且随着她日渐长大,她还能够助力妈妈,一起商讨菜式的设计、餐桌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换盘换盏她有条有理。这样,我们母女联手,使蓝府私房菜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本文借助CiteSpace数据分析软件,在西方新修辞学的理论背景下,从发文量、关键词、作者、机构共现以及战略坐标五个方面对国外“情感诉诸”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情感诉诸”研究发展缓慢,缺少深入研究且受到的关注较少;话题新颖度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高产机构以及作者较少,缺乏深入合作;“情感诉诸”研究在发展古典修辞学思想、跨学科性应用、受众突显以及视觉化等方面符合西方新修辞学的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国家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服务“一带一路”是高职教育国际化核心任务之一,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文章以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为背景,分析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就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如何高水平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及充分发挥国际化师资的作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1  五月是敞开的。  即便麦穗垂下了,麦秸还是高过膝盖。你站在田埂上,就像是一棵没有枝叶的树。我从来没有觉得散落在沟渠小河边上的树木有多出色,但在一片麦田的黄中间,树木的绿让天空的云朵失去了魅力。那时我没有航拍的概念,后来在飞机上鸟瞰田野时,我想像站在田埂上的我,我穿着露趾的布鞋,脚丫里有泥土。我很奇怪,在麦子收割之后,我反而觉得天空离我远了。你提着篮子在田里捡麦穗,天空只是你背上的云朵,你看到
一  右北平与北平,亲密无间,唇齿相依。但它们是不能混淆的。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的联系千丝万缕。但它比北平大得多,更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经历过无数世纪风霜雨雪而心胸宽广的父亲,贫困艰辛又豪迈粗犷。它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它包围并庇护着北平,世世代代从生到死。没有右北平,今天的北京就无立足之地。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她守在长城
期刊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在相关空间理论的烛照下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性别问题与空间性息息相关。首先,空间的性别化和性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即男性占据生产性、支配性和文化性空间,而女性的空间则呈现出再生产、依附性与自然性的特征。其次,身处其中的女性通过占据边缘、反凝视、身体移动、城市漫游等空间实践,力图跨越两性空间的分隔边界,打破二元对立的空间束缚,反抗基于性别的不平等空间划分。同时,在社会空间和性别地理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会借助对家庭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重构
1  雪下了整整一夜,这在同玄镇是极罕见的事,且雪能积起来,更让人意外。  满树,满屋顶,路面上也都是,一觉醒来,冰清玉洁。林平山大清早就起床了,煎茶小坐片刻。雪后的阳光正好,他决定回老村走一走。  村子里人气回笼过来,麻将桌也搬到了阳光底下,几个老人窝在墙角根,坐着拉家常。林平山掰着指头数数,去年村上竟去世了三个人。老熟的,患病的,一个一个排着队等。  傍晚林平山去喝寿酒。因为一直唱戏,很少喝酒
从制度变迁视角出发,结合上海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从建构基础、内在机理、实际应用等方面探讨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制度变迁的原因、内涵和意义。认为:推动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对学校体育发展内涵、认知价值的更新,以及以上海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实践积累;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制度供给的内涵是基于科学、合理、有效原则,建立包含理论模型和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度体系;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制度供给的价值在于核心领域制度变迁具备的弥散性、杠杆性和示范性效应。
一  你獨自走在傍晚的街上  风从北方赶来  你的头发被吹起  有一种情绪  曾蜷缩在远古的洞穴  你驻足看华灯初上二  你头上三尺  有一片湖泊  未结冰的水  泛起波纹  你摔倒被一双手扶起  棉裤冰冷房屋破旧  大人的责备和呵护  还有哭声  这些记忆  总是在寒冷中融化三  被反复阅读的  除了那个故事  还有那段时光  没有人能把握  当下的意义  你站在橱窗前  看到了火柴的燃烧  和
期刊
一、相聚武汉翠柳村  1977年,我和农场知青周鲁卫恋爱多年结婚,从没见过公公周而复,他们父子也已多年未见面。“文革”期间,他从铺天盖地批判《上海的早晨》的文章中,常看到父亲的名字。  1978年9月,忽接周而复来信,邀请大儿周延抗、张盼一家四口、二儿周鲁卫和我一家三口,去武汉相聚。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安排住进翠柳村招待所。我第一次见公公,叫他“爸爸”,很不自在。周而复“文革”中被批判,失去自由达七
期刊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巴文化核心区域,秦属巴郡,西魏置县,唐置壁州,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人口802万,是成都、重庆、西安的几何中心.通江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