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题·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课程”以来,头脑里时不时地冒出“课程,课题,课堂”这样的概念,倒不是因为文字的对仗和说起来的顺口,总觉得这实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持有的基本意识和行动策略。长期以来,广大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是“教材与教法”,这本无可厚非。但缺少课程理论与课程理念引领的课堂往往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知识课堂”:以前我们也搞“课题研究”。但这种研究更多的是从“功利”出发的一种“隔靴搔痒”的研究,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走进新课程以后,我们才发现:课程改革为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科学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围绕着“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目标。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抓手,将课改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提升课改品位;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重点。课堂教学仍然也永远是主阵地,课程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以为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策略是:调整课程、优化课题、改革课堂,
  调整课程。就是要全面强调课程意识,重新认识课程功能,重建课程结构,合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将课程的目标內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其课堂情境。也包括对国外引进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调整课程,不仅要对传统国家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造和完善。也要对新课程倡导的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更要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实施,使新课程不仅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也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更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优化课题。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要把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困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继而上升为研究课题,积极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问题必须来源于学校实际。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要注意把课题做在课堂上。带着课题进课堂。要通过反思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要注重实践强调“在行动中研究”。这样,才能以课题研究来推进课程改革,以课题研究来规范课改行为,在课题研究中促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改革课堂。课程文化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就是要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就是要弄清什么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第一价值是生命价值,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人格完善。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充满智慧魅力的课堂,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是斯课程的呼唤。因此要让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的空间。生命成长的摇篮。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他文献
丁永真:化育真人    搞教育为什么?办学校教什么?当校长干什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我当校长就是让师生做“真人”。于是,“求真”便成了我的管理哲学。求真,就是要还原教育的本色,追求教育的本真,遵循和探求适合师生发展的一切规律。  “求真”成为我的管理哲学。源于我做人秉持的操守,以及我对教育和管理的理解。平实和真实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就如同我的名字“永真”。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
薪酬分配问题历来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不仅理论界学者乐此不疲的对其探讨,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极其关注这一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薪酬分配对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现实层面上,薪酬分配不仅是基层员工热切关注的,更是企业管理者努力寻求的。基层员工对薪酬如何分配总是充满期待与担忧,因为这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管理者寻求最好的薪酬分配方式不仅能留住人才,调动员工积极性,更能为企业减少开支、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国内外各大高校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教学教务平台也已经十分普遍。但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异、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又有利于积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契合与
目的 分析2018年度鄂尔多斯地区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现状.方法 采用孢子收集的方法,收集各种孢子在时间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收集的前5位的孢子为榆科、禾本、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