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监测及其替代杀菌剂的防病效果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的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防效逐年下降,部分农场采用多菌灵防治几乎失效。为了筛选替代多菌灵的药剂,我们在白马湖等6个农场对几种新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在所有农场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所有农场其防效都超过80%,防治后乳熟期和成熟期病穗率变化不大。40%叶菌唑SC、25%丙硫菌唑WP以及25%氰烯菌酯SC和43%戊唑醇SC混用有显著增产作用,并能大幅度降低籽粒中DON含量。作者认为赤霉病的防治应立足种植抗(耐)病品种,扬花期选用有效杀菌剂适期进行防治。氰烯菌酯、叶菌唑和丙硫菌唑可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化学防治;多菌灵;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7.06.035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Fusarium asiaticum to carbendazim in Jiangsu
  state farms and the efficacy of alternative fungicides to wheat scab
  Fu Jin1,Zhu Jieqi1,Jiang Qing1,Li Xiuyu1,Zhang Guihua1,Sun Wenzhong1,
  Wu Haiqin1,Zhou Juan1,Zhu Xianglin1,Zhang Ancun2
  (1. Jiangsu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Nanjing210008, China;2. Jiangsu Dahua Seed Industry Group Co.ltd, Nanjing210002, China)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of Fusarium asiaticum isolates to carbendazim in Jiangsu state farms had increased in the field since 2012. The efficacy of carbendazim for controlling wheat scab had declined severely and even no control efficacy in some areas. In order to screen fungicides alternative to carbendazim,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Baimahu farm and other five farms with several new fungic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enamacril 25% SC, metconazole 40% SC and prothioconazole 25% WP had a higher efficacy, prothioconazole 25% WP had the best and most stable effect on wheat scab with the efficacy of above 80% in all farm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ease incidence between milk and mature stage of wheat. Metconazole 40% SC, prothioconazole 25% WP and mixture of phenamacril 25% SC and tebuconazole 43% SC sprayed at anthesis stage reduced DON content and increased wheat yield significantly.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 strategy for wheat scab control should depend on culturing resistant or tolerant wheat varieties and spraying effective fungicides alternately at anthesis stage of wheat. Metconazole, prothioconazole and phenamacril can be used as alternatives to carbendazim.
  Key words
  wheat scab;fungicide resistance;chemical control;carbendazim;phenamacril;prothioconazole;metconazole;tebuconazole
  赤霉病是江蘇垦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除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病菌还可产生多种毒素,威胁人畜健康,甚至使小麦籽粒失去应用价值[1]。该病害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spp.complex)引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 [有性型Gibberella zeae(Schw.)Petch]为优势种[2]。据白马湖农场资料,2008年以来小麦赤霉病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频率已上升到1~2年1次。通过高强度、高质量的防治,虽然可以减轻危害与损失,但还有相当比例麦田产量损失严重。种植抗(耐)病品种可以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但目前可利用的抗病品种不多,生产上主要还是依靠化学防治[35]。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是最常用的防治药剂,但是在田间已出现多菌灵抗性菌株[67]。为了解江苏垦区赤霉病菌抗药性频率、多菌灵防治效果和筛选可替代多菌灵的杀菌剂品种,垦区自2010年开始组织调查抗药性菌株发生频率,了解抗性发展动态,并开展了一系列杀菌剂药效试验,从而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药剂:40%多菌灵悬浮剂(SC),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WP),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悬浮剂(SC),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5%氰烯菌酯悬浮剂(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WP),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加工;40%叶菌唑悬浮剂(SC),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作物:小麦,多菌灵用量试验品种为‘华麦1号’;药剂筛选试验品种为‘淮麦22’,均由江苏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病菌抗药性菌株频率测定
  白马湖农场常年稻麦轮作。2010-2016年,每年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选择10块往年赤霉病严重的田块,每块田采集20个带有子囊壳的稻桩,去除泥土和根须,晒干后装入信封,寄至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处,委托其进行稻桩子囊壳分离菌多菌灵抗性监测;并于小麦灌浆期或成熟期,按不同监测目的,在自然发病区和两次喷施4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750 g/hm2处理区随机采集赤霉病病穗,每个区域采集100个病穗,每个病穗分装于1个干净的纸质样品袋里,防止交叉感染,寄至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处,委托其进行病穗分离菌多菌灵抗性监测。
  多菌灵抗性菌株的监测采用区分剂量法。以5.0 mg/L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将供试菌株在无药PSA平板上于25℃下培养3 d后,用打孔器在菌落边缘切取直径为5 mm的菌丝块,接种至含5.0 mg/L多菌灵的PSA平板上,于25℃下培养3 d,检查病菌的生长情况。菌丝能生长并能形成菌落的为抗性菌株。
  抗药性倍数=药剂对抗药突变体菌株的EC50/药剂对原始菌株的EC50。
  1.2.2田间药效试验
  2015年4月25日(小麦扬花初期)在白马湖农场进行多菌灵用量试验,设40%多菌灵SC 750、937.5、1 125 g/hm2(均为有效剂量,下同)3个剂量处理和清水对照,共4个处理。分别于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喷药,用水量450 L/hm2。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分别于第二次喷药后15 d(小麦乳熟期)和30 d(小麦成熟期)调查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2016年替代药剂筛选试验在垦区多个农场联合实施,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5部分: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NY/T1464.15-2007》的要求进行。各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分别于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两次喷药,采用电动喷雾器进行喷雾,用水量450 L/hm2。第二次喷药后15 d(小麦乳熟期)调查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白马湖农场第二次施药后30 d(小麦成熟期)增加一次防效调查。成熟期每小区取200个麦穗,测定单穗产量。小麦籽粒扬净晒干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
  赤霉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全穗发病;1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以上~3/4;4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Σ(病穗数×病级)/(调查总穗数×4);
  防治效果(%)=100×(对照病指或病穗率-处理病指或病穗率)/对照病指或病穗率。
  1.3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在DPS 7.05软件中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垦区多菌灵抗性赤霉病菌频率、抗性水平和致病能力
  2010年以前已在垦区多个农场的小麦病穗中多次检测到抗多菌灵致病菌,抗性菌株频率一般在10%以下。2010年以后随赤霉病发生加重,抗性菌株比例迅速上升。白马湖农场2010年未防治的自然发病的病穗上分离的抗性菌株频率为7.61%,2011年11.70%,2012年16.20%,2015年56.88%,2016年达到66.25%(表1)。
  兩次喷施40%多菌灵SC 750 g/hm2后,白马湖农场2015年抗性菌株比例接近98%,2016年分离菌株全部为抗性菌(表1)。结果表明多菌灵的使用可提高抗性菌株的比例。
  2.2抗性菌株频率上升条件下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2.1多菌灵的防病效果下降
  多菌灵一直是垦区小麦生产中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对赤霉病有较高且稳定的效果,防效一般在75%以上。2008年以前,感病品种扬花期两次喷洒40%多菌灵SC 750 g/hm2,防效一般在70%以上(表2),2010年、2012年的防效有下降趋势,2014年防效跌至10%以下,病穗率与不防治对照区十分接近,说明随着抗药性菌株频率的上升,多菌灵的防效下降。在抗性菌株频率达到50%左右,防治趋于失败。
  2.2.2增加多菌灵用量不能显著提高防病效果
  根据2015年5月20日调查,‘华麦4号’上40%多菌灵SC 750 g/ hm2处理的病穗率防效为29.94%,病指防效为30.44%,当多菌灵用量提高至1 125 g/hm2,病穗率防效为26.16%,病指防效为27.87%。尽管多菌灵用量增加了50%,但防治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小麦成熟期跟踪调查,40%多菌灵SC 750 g/hm2处理区的病穗率为75.53%,1 125 g/hm2处理区的病穗率为77.69%,对照区发病率87.56%,2个用量的防效基本一致。
  2.3氰烯菌酯等新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
  2.3.1不同杀菌剂防治赤霉病的效果
  2016年多个农场联合试验发现,25%丙硫菌唑WP 240 g/hm2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防效在80%~95%之间,平均防效为86.54%。其次为40%叶菌唑SC 150 g/hm2,平均防效为75.12%,两者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SC 375 g/hm2平均防效为68.99%,仅次于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表3)。43%戊唑醇SC的防效显著低于40%叶菌唑SC、25%丙硫菌唑WP。40%多菌灵SC防效在农场间差异大,盐城北部和连云港农场的防效较好,接近25%氰烯菌酯SC,但差于40%叶菌唑SC、25%丙硫菌唑WP。   白马湖农场小麦成熟期逐穗脱粒检查,结果发现所有处理病穗率都较乳熟期有不同程度上升(表4),40%多菌灵SC处理区上升30多百分点,与对照趋于一致,病穗率防效仅0.87%;43%戊唑醇SC和50%咪鲜胺WP处理防效不理想,后期发病率明显上升,防效下降20百分点左右;40%叶菌唑悬浮剂防效下降10百分点左右;说明药剂没能完全阻止病菌侵染,只是暂时抑制了病菌生长,后期有小穗被侵染发病,只是外观上不容易识别而已。25%氰烯菌酯SC和25%丙硫菌唑WP发病率增幅小,防效变化不大。
  2.3.2丙硫菌唑用量与防效
  新洋农场25%丙硫菌唑WP有效成分180、240、300 g/hm2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6.62%、83.75%和92.69%,用量增加防效提高, 300 g/hm2处理防效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三河农场25%丙硫菌唑WP 3个用量的病指防效趋势与新洋农场一致,以300 g/hm2处理防效最高,防效为93.73%(表5)。
  2.3.3叶菌唑用量与防效
  白马湖农场赤霉病显症高峰后乳熟期调查(5月22日),40%叶菌唑SC 150 g/hm2的防效为77.09%,与25%氰烯菌酯SC 375 g/hm2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降低用量,效果明显下降,成熟期防效下降更明显(表6)。
  2.4不同杀菌剂处理小麦产量
  小麦抽穗期穗数已经稳定,产量完全决定于单穗生产能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均可增加单穗产量(表7)。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增幅最高,均达40.10%,25%氰烯菌酯SC与43%戊唑醇SC混用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其单用的增产效果,与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的效果相当,多菌灵增产效果最低,仅为15.04%。
  2.5喷施杀菌剂后小麦籽粒DON含量
  喷施杀菌剂后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明显下降。杀菌剂单用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5%氰烯菌酯SC和25%丙硫菌唑WP,籽粒DON含量分别较对照减少86.16%和85.46%。减少25%氰烯菌酯SC含量后与43%戊唑醇SC混用效果也很好,DON降幅达到86.02%(表8)。
  因不同农场赤霉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不同,施用40%多菌灵SC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降幅差异较大,黄海农场40%多菌灵SC 750 g/hm2处理降低DON积累的效果最好,达81.39%,白马湖农场降低DON积累的效果最差,只有36.61%。总的来说,DON下降幅度与防治效果趋势一致。
  3结论与讨论
  病穗和稻桩上子囊壳分离菌株抗药性测定表明,2010年以前,抗多菌灵赤霉病菌群体在江苏农垦已普遍发生,抗性菌株的比例不高,多菌灵还有较好的防效。2010年以后由于赤霉病发生加重,为确保赤霉病不造成损失,垦区大剂量、高频率使用多菌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抗性菌株比例迅速提高。从地理分布看,淮南农场抗药性菌株比例高,病穗中抗多菌灵菌株比例高达98%以上,敏感菌几乎全部被抑制,多菌灵防效很低,多菌灵在这些农场继续使用意义不大。连云港、盐城北部农场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在20%左右,抗药菌株频率相当于淮南农场5~6年前水平,不积极主动治理难免重蹈淮南农场的老路。垦区应主动修改生产操作规程,使用替代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此作为抗药性治理、提高防治效果的手段。
  试验发现,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0%~85%,其中25%丙硫菌唑WP的防效最高也最穩定。三种药剂的防效与病菌未产生抗性时多菌灵的防效相当。2014-2016年三年检测没有发现对氰烯菌酯和戊唑醇产生抗药性菌株。叶菌唑、丙硫菌唑与戊唑醇作用机制相似,说明病菌对这几个药剂还未产生抗性,可以选择使用。试验期间, 43%戊唑醇SC 322.5 g/hm2防效波动较大,与25%氰烯菌酯SC等有较大差距,单独使用控病效果不好。43%戊唑醇SC登记使用剂量只有105~150 g/hm2,不足我们试验用量的50%,按此剂量使用效果将更低。43%戊唑醇SC有效成分用量322.5 g/hm2对小麦安全,且增产显著,多点、多年表现一致。相比于对照区,处理区健穗增产接近10%。氰烯菌酯是赤霉病防治的成熟品种,防效高且后期发病增加不多,但多雨年份其他次要病害发生重会导致结实减少。氰烯菌酯与戊唑醇联合应用解决了杀菌谱不广的问题,防效明显提高,仅次于丙硫菌唑,增产作用与丙硫菌唑、叶菌唑相当。
  赤霉病流行程度越重,药剂防效越低,自然发病率超过60%,依靠药剂把病穗率控制在10%以下有很大难度,有时虽然病指防效能达到80%~90%,产量也比较理想,但籽粒中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依然很高。2014年、2016年小区取样测定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52个样本中,低于DON含量国家标准1 mg/kg以下样品只有2个。不同小麦品种,即使发病程度接近,其DON含量差异也很大。‘华麦4号’不施药对照样品的DON含量为55.11 mg/kg,‘淮麦22’只有10.5 mg/kg,说明小麦品种对籽粒毒素积累影响也很大。因此控制赤霉病危害、解决真菌毒素超标问题,单靠杀菌剂是十分困难的。垦区首先应依靠品种的抗性,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发病相对较轻的小麦品种,以减轻流行程度。在这基础上根据品种抗性、常年发病程度确定药剂防治方案。氰烯菌酯和戊唑醇混用或使用氰烯菌酯复配剂是防治赤霉病比较现实的选择,可根据小麦品种抗性水平和常年发病程度确定配方剂量,建议43%戊唑醇SC不低于161.25 g/hm2、25%氰烯菌酯SC用量不低于240 g/hm2。叶菌唑、丙硫菌唑、叶菌唑目前国内没有登记,垦区可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史建荣, 刘馨, 仇建波, 等. 小麦中禾谷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现状与防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18): 36413654.
  [2]Zhang H, Lee T V D, Waalwijk C, et al. Population analysis of the 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rom wheat in china show a shift to more aggressive isolates [J]. PLoS ONE, 2012, 7(2): e31722.
  [3]李恒奎, 周明国, 王建新, 等. 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研究[J]. 农药, 2006, 45(2): 92103.
  [4]韩青梅, 康振生, 段双科.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7): 4044.
  [5]邵振润, 周明国, 仇建波, 等. 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 农药, 2011, 50(5): 385389.
  [6]周明国. 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七卷)[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7]王建新, 周明国, 陆悦健, 等.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治理药剂[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1): 4347.
  (责任编辑:杨明丽)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施药机——智能防飘、智能普通和常规施药机在推荐剂量和减量20%条件下施用苯磺隆对冬小麦田间杂草播娘蒿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施药机种类和施药剂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未对播娘蒿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营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施药机种类因素对小麦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智能机械施药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药机处理;而除草剂剂量因素对小麦产量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
摘要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 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关键词番茄细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问责已成为约束权力责任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问责或多或少正在走样。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有的部门为了凑数,只好挖空心思“泛化问责”,最终造成基层干部“躺枪”。凑数式问责背后心态多样,有的为“拼凑政绩”,有的是“捏软柿子”,有的为“息事宁人”,有的是“敷衍塞责”,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完成任务对每个
81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他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57载,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边境线安家  1964年初,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新疆塔城地区,成为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到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摘要 为明确温度对草地贪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采用昆虫飞行磨技术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的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整个世代在5种不同温度(20、24、28、32和36℃)下饲养羽化的2日龄成虫吊飞10 h的飞行能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24、28和32℃条件下饲养的个体飞行能力较强,32℃时达到最大值,其平均飞行距离最远,为(29.48±2.73)km,平均飞行时间最长,为(7.
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着毛泽东一家自1952年到1977年的生活开支账本。这些发黄的账本看上去和普通勤俭人家的生活账本没什么两样,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笔笔记录在内,连购买手纸、火柴等细微的花费都记得清清楚楚,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国“第一家庭”的财务与生活状况,反映了这个家庭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家风。  从账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一家生活开支基本靠工资。毛泽东的工资原来是每月610元,国民经济困难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
摘要研究了華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
进入2019年,随着3月29日英国脱欧关键时间节点日益临近,英国国内关注争执的焦点已不是脱欧之后的政策举措,而是该“硬脱欧”还是“软脱欧”。这软硬之差,就是英国与欧盟能否达成一项协议——在脱欧后英国仍留在欧盟共同市场里。如果留在共同市场内,那英国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硬脱欧”还是“软脱欧”问题,实际上又变成类似于“人间是否值得”的旷日持久大争论。  这场争论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接近达成共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