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写作知识到写的转向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一种抒发情感、发表言论的重要方式,它不仅需要学生拥有对事物的表面认知,还要求其具有深入探讨的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传授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要将写作教学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更有深度的思考;最后,根据深度写作,制定相应的写作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的转变;真实情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基于交际情境的‘读·思·达’写作教学实践(MXZ_2019038)”阶段研究成果。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其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写作技巧教学、范文示例、仿写等多种方式,但是,这些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的思考停留在浅层次,难以深入和升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应当在实践中练习,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空谈知识。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真情实感,从而完成由“教写作知识”到“写”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写作知识的教学
  1.教写作知识的写作课
  写作教学包括“教”和“写”两个方面,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写”,所以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写作知识的课堂一般分为导入、经典文阅读、分析优秀范文、概括写作知识、作文修改等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包括范文示例、知识概括、写作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线在于“写作知识”的教学而非“写作”,所以容易出现思维固化、论点浅显、论据不充分等问题。
  2.阅读教学式的写作课
  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课型,但两者的内容都包括主题中心、表达技巧、语言、文章段落等多个方面。在片段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范文,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分析范文等,这与阅读教学十分接近,如《生活需要思考》这篇范文是一篇思考生活的文章,其结构包括:名言导入(苏格拉底曾说,因为制陶的烦琐显而易见,人们很少会不假思索地去制陶,却忘了生活比制陶更复杂。)、提出观点(面对复杂的生活层出不穷的道路选择,人们需要思考来进行规划,这有助于人们树立适合自身的目标,选择自己的生活,最终有所成就。)、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这种片段分析虽然作为写作课程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在结束片段分析时,一节课也接近尾声,所以这样一堂课相当于一节阅读理解分析课,而非写作课。
  3.少思考的写作课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其教学目标虽然提倡学生思考,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极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只是按部就班地遵循教学进度,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给予学生过多的思考和探索时间,而是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浅尝辄止,最终未能深入思考,因此写作深度难以突破。
  二、深度写作中的真实情境
  1.为写而组织的写作课
  深度写作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写作的过程,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深度写作教学需要两个“转向”:首先,由教写作知识转向写的组织;其次,由浅层次思考转向深层次思考。前者强调写作课程的实践,后者强调真实情境体验的深刻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写作教学中,有“多思善想”“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等多个主题,教师在上写作课时,可从中选取一个主题,如“多思善想”,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其确定论点,如“多思善思是人类成长的动力”。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实践。这种课程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写的组织的转向,但由于缺乏实质的思考方向,学生容易将写作停留在浅层次,因此,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利用真实情境,实现写作的深度化。
  2.深度写作的组织方法
  实现深度写作的组织方法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改进教写作知识的课程设置。教写作知识的写作课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弊端在于写作实践的时间过少。因此,教师要对教写作知识的写作课进行改进,即在传授和分析写作技巧和知识的同时,要设置相应的写作實践时间。如在选择“蹊径独辟,方可通幽”这一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议论文的主要结构,即提出论点、举出论据、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总结等;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再次,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论点提出相应的论据加以论证,如“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打破‘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谬误,培育出‘南优二号’水稻,为解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等;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这种课堂模式既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写作知识,又能适当锻炼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3.深度写作在真实情境下的具体实践
  学生的思想深度,需要通过真实的感悟和体会才能培养,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领悟写作主题的深意,从而将自己的作文表达得更有深度。其课堂设置为教授写作技能、课堂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能三个环节。例如,主题为“珍惜”的写作课堂中,教师先传授一些写作技巧,如开篇点题、开门见山,虎头豹尾、前后呼应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如:开篇“我寻寻觅觅那‘远在天边’的美景,却忽略了,其实美‘近在眼前’”;结尾“你是否也常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人或事物?让我们关注近在眼前的美,珍惜近在眼前的美”。最后通过此次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真实情境下深度写作的教学策略
  1.围绕教学重点写作
  深度写作是一种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使其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深入加工所得信息的写作方法,较之浅层写作,深度写作更为深刻而有意义。在传统的写作课程中,需要严格掌控课程的进度和完善课程的各个环节,所以语文教师往往遵循面面俱到的原则,注重写作练习的全面性,忽视了写作练习的侧重性,导致传统的写作教学效果往往收效甚微,不利于实现深度写作。而围绕写作课堂的重点进行训练,能够通过对某些点的深入挖掘和探讨,找出写作的突破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议论文的写作重点在于审题、论点、论据、论证,教师在上写作课时要对其中的某个部分有所侧重,而不是面面俱到,例如,作文材料如下:“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嘲笑的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歌德”“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电影《爱玛》”“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马克·吐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得出文章的写作论点。审题的方法包括抓关键句法、抓事实主旨法、领会寓意、观察绘画材料的人物特点和关系等,在这段材料中,可以通过抓事实主旨法来得出观点。
  2.精确练习,寻求突破
  写作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写作顺序一般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思路,其中,高中议论文常用到的写作顺序为逻辑顺序。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理清逻辑脉络,注重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从而找到文章的逻辑重点,使思维论证有所突破。例如,在《近在眼前》这篇范文中,全篇使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如前后对比(我寻寻觅觅那“远在天边”的美景,却忽略了其实美“近在眼前”)、想象与现实对比(我一直憧憬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淡雅……忽然,一张图画跃入我的眼帘。)和由表及里的揭示(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也正是如此么?其实……)。不同的作文运用不同的思维转换手法,教师可以以此开设一节写作逻辑专题训练课,使学生能够参与写作实践。
  3.情境动态发展激发写作积极性
  真实情境能够将学生的认知、人际和个人领域三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但情境并非静止的,而是具有综合性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写作情境时,要做到合理创设情境和发展情境,使情境具有综合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特征。例如,在“另辟蹊径,方可通幽”的写作主题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对该主题设置一个情景,如“另辟蹊径”的事实论据,然后小组将所有观点组成一篇作文,最后根据需要,对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探索,使学生找到写作的方法和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写作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课堂中的写作实践不足,过多优秀范文的引入和分析占据过多的写作时间;二是写作过于浅层次,其思想缺乏深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写作课堂的教写作知识转向写的组织,并将浅层次写作转向深层次写作,使学生的写作具有深度。
  【参考文献】
  [1]诸定国.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写作教学——聚焦表达情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9(01):31-36.
  [2]林汇波.从“教写作知识”到写的组织的转向——真实情境下深度写作教学探析[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9(11):26-29.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儿童教育中,儿童掌握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讲授和强调记诵是教育的基本方法。虽然如今部编版教材已经全面更新,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盛行。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思考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变革课堂教学,创设开放、跨界、经验、体验、自主、挑战式的实践课堂教学形态,处理好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学生的习作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习作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重头戏。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最佳读写结合点,知其要点,悟其方法,利用课堂的主阵地指导学生进行场面、外貌、心理等片段的练笔,生长学生的习作力,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力;教材文本;模仿
期刊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关键性手段,而整本书阅读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多层次地深化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开展整本书阅读时,首先要立足整体,厘清整本书的章节内容;其次要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研究书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阅读行为深度进行;最后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要组织学生回顾整本书的内容,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
期刊
【摘要】数学的本质问题可以概括为:数学对象能否被看成一种独立存在?在对基本数学哲学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把数学学习素材作为学生思维自然生发的现实领域,通过对教学现场“用教材”现象的审视,在实践中回归认知原点,唤醒数学思考;顺应认知规律,触发数学思维;挖掘“角落素材”,奠基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学习素材;现象规避;认知原点;认知规律; “角落素材”  数学的本质问题可以概括为:数学对象能否被看成一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是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各校结合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校本化设计过程中,要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兼顾,合理预设,促进生成;在学科拓展、主题改造、自主选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在亲历中完成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规划是师生主题活动的建构,更是基于生活的学生成长线路设计,让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主题实践中获得滋养与提升。
期刊
【摘要】苏轼是宋代的一位全才,其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方面都无所不能,堪称一代大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却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他的散文《前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对之后的散文和诗都有深远影响。文章主要从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两方面对这篇散文进行解读,从而感受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景物描写;人生感悟  苏轼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把阅读质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因此,文章探讨并分析了如何运用情境阅读法等
期刊
【摘要】在课程游戏化的今天,墙面所应该呈现的不再是幼儿千篇一律的作品,而应该成为孩子们表达的窗口。从主题活动的产生到师生共同探索、制作,到最后的成品展示,这样过程性的内容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墙面上,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参与的痕迹,也能够成为孩子们表达想法的途径。  【关键词】赋意;柔软;生长;墙微;物型课程;童样  幼儿园的墙面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无声的教材”存在于孩子们的周围。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期刊
【摘要】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a,师幼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班本课程的主题是如何确立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活动组织?如何开发利用好各类资源?文章以大班的“稻田”班本课程为例,分享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班本课程;课程实施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在推进,要求“在游戏中重新认识儿童”“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儿童不再是一个被动学习等待教育的容器,而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期刊
【摘要】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考场写作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都缺少创意,没有新颖性。农村考生如何应对中考考场作文?一、 审清题意,立意切实。从“我”的角度去立意:“我”的父母爱,“我”的师生情,“我”的同学谊,“我”的理想追求,“我”的生活感悟……二、就果循因,快速选材。在选材时,可以以文题为果,追根溯源,以探究原因为材料。三、恰当点题,画龙点睛。点题句子不断出现,起到点明文字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