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月夜景之人生感怀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是宋代的一位全才,其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方面都无所不能,堪称一代大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却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他的散文《前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对之后的散文和诗都有深远影响。文章主要从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两方面对这篇散文进行解读,从而感受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景物描写;人生感悟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大奇才,他堪称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散文、绘画和书法样样精通。其诗清新豪健,其词豪放不拘,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虽满腹经纶,苏轼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得不到朝廷重用,屡屡被贬,无法施展一身抱负。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曾经写过两篇《赤壁赋》,为区分开来,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是他在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先后游览附近的赤壁所写下的散赋。本文主要依从散文的整体内容对《前赤壁赋》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秋江月夜之美景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其在写景状物方面独具特色。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对秋江月夜的描写读来就令人陶醉不已。
  这篇散文在開头第一段便描绘了夜游赤壁的情景,景物描写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首句便向我们交代了作者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相伴的人物。苏轼和友人在赤壁之下尽情地领略其间的美景,伴随着阵阵清风,望着波澜不起的江面,兴之所至,吟诵着《诗经·月出》中的“窈窕”一章,将皎洁的明月比喻成窈窕的美人,想等她冉冉升起一睹其风采。美人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召唤,不一会儿,她现身了,她徘徊着,不忍离去,似乎也想与诗人共同享受这人间的欢乐。此处的描写尤为生动形象,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的极为依恋之情传神地表达出来,同时给波澜不兴的江水也增添了一丝静穆感。洁白的月光洒落到江面,与茫茫雾气相融,天光和水色连成一片,使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迷离缥缈之境,此景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有异曲同工之妙。游人此时心情非常愉悦,因而伴着清风明月,乘坐一叶扁舟,任凭它随风飘荡,苏轼和友人也如同世外桃源之人超然独立于世间。他们好像乘风而行,貌似要离开这俗尘向远飘去,羽化为仙进入仙境。作者挥笔而下,我们便感受到这浩瀚无涯的江水与他那洒脱不羁的胸怀。作者难掩其喜悦之情,这是此文作者对“泛舟”游赏景物的正面描写,景物壮观宏大,令人心醉。
  作者对景物的极致描绘目的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怀,“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全篇不论是抒情还是相关议论,作者始终贯穿着江上风光,形成情、景、理的密切融合。作者写黄州赤壁山水明月之景,从而展现自己由苦闷到解脱的心路历程和徜徉风月之景的旷达胸怀。所以作者写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实也是在借景抒发自己的心境与缓缓的清风、波澜不惊的江面是和谐一致的。此时,我们结合苏轼当时的境况来看,当时作者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一个徒有虚名的闲职——团练副使。作者当时游览的赤壁并非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作者将假赤壁当作真赤壁来写,也只是想借赤壁之名作怀古之思,抒心中之情。
  二、怨慕情怀的歌箫
  在如此美妙的秋江月夜中,作者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有美酒相伴,诗人陶醉于这良辰美景中,于是“扣舷而歌之”,将心中的喜悦欢唱出来。同时,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歌而和,箫声凄凉婉转,一曲箫声,使得作者的心情由“饮酒乐甚”的欢乐转为“如怨如慕”的悲伤。此时,作者并没有明确告知我们他在怨恨什么,羡慕什么,又在泣诉什么。但是,我们了解他因“乌台诗案”而遭贬谪,政治上失意,生活上贫困,行动上不自由。处于这样的人生困境中,我们就不难想到作者怨恨的是奸佞小人,怨恨的是帝王听信谗言,怨恨的是自己生不逢时……他羡慕的是在仕途上可以一展宏图的人,羡慕的是有贤德的明主,羡慕的是这江上的清风明月……作者将他的怨恨和他的羡慕都诉诸这曲箫音中。
  三、怀古之思
  苏轼来到赤壁,泛舟江中,看着往昔的历史古迹,不禁想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作者没有自抒胸臆,而是借客答来展现历史中英雄人物在此大显身手的英姿,并借此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此处作者引用曹孟德在《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想到曹操是如何求贤若渴,渴望有志之士来帮助他一起建功立业,完成一统天下的心愿,从而暗示了自己胸怀大志却苦于无明主赏识,不免感到些许失落。曹孟德攻陷荆州,夺得江陵,面对滔滔大江和将士们斟酒畅饮,横执长矛欢快吟诗,这是多么鼓舞人心,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曹孟德那得意的神情和轩昂的气概,然而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如今又“安在哉”?想到这里,作者肯定也被曹操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曹操和周瑜那样建立一番伟业,但是当时自己被贬黄州,身无实权,生活艰难,难以施展一身抱负,陷入苦闷与迷惘之中,只能和友人在江中打鱼砍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在江上乘一叶扁舟,互相举杯敬酒,感觉自己如蜉蝣般游离于天地之间,如沧海中的一粒粟米般渺小,不由得生出些许悲哀。他悲自己无法像历史中的英雄人物那般建功立业;悲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自己还未有所作为却年华已逝;悲不能与世间万物相拥永存,由此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叹息。理想与现实糅合在一起,但是作者还是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故只能将憾事化为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愿秋风能懂得他的悲哀,抚慰他的心灵。
  四、人生之感悟   前面作者借客人之口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最终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这看似如此消极不作为的态度却不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我們在阅读了下文之后,就会发现苏轼虽处于极度悲哀之境,但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下去,而是对于人生有了一番新的思考和领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以上内容苏轼由水与月之景引出世间万物既是处于阴晴圆缺般的万变中,又是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停止过;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对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羡慕的。随后,作者以“清风、江水、明月”作为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这些宝藏是我们每个人无论贫贱富贵都可以享受到的。作者的生性豪放和胸怀豁达使他一改消极心态,转而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必因自己的人生短暂而去羡慕世间万物的无穷,而是要使这永恒存在的自然万物为我们所享受。苏轼的这种泰然处之的态度,正应了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由文中的最后一段我们看到友客被苏轼说服,心情由悲转乐,“洗盏更酌”,畅快痛饮,直至“肴核既尽”。他们的赤壁之游到这里便结束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就此收尾。读者也跟随着苏轼及友人观看了壮美的秋江月夜之景,并从他们的主客问答中听取了一番关于宇宙人生的阔谈,感悟人生的变幻无常和永恒不变,体会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处世之态。
  五、结语
  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无疑是作者留给世人的一笔财富。文中作者写月夜与客泛舟漂洋在大江中,一同饮酒作诗,并伴随着美妙的歌声和箫声,使人沉浸在良辰美景中而忘却尘世的烦恼;然后由所在的历史古迹赤壁联想到历史中英雄人物的盛衰兴亡,从而感叹人生之短暂,世事之无常,因而被围困在现实的苦闷与迷惘之中;最后作者的心境骤然转变,由悲转喜,并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哲理,悟出人类与世间万物是同样永存的,体现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流传至今的文学传统,都是我国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任何时候,任何人可能都会面临一定的困境,但是苏东坡在这篇散文中告诉我们处于困境时不应消极应对,而要抱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以史鉴今,聆听一代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加深我们对人生的体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 王晓瑜.清新优美的意境 深沉旷达的情怀——苏轼的《前赤壁赋》浅析[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9(09):6-10.
  [3]詹珊.苏轼《前赤壁赋》新解[J].莆田学院学报,2004(03):63-64.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活动观念。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语文要素的实施情境,激起活动的动力;设计语文要素的呈现秩序,构建活动的梯度;拓展语文要素的广度,丰富活动的关联。  【关键词】语文要素;创设情境;呈现秩序;拓展广度  统编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呈现。从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后习题到语文园地,语文要素都贯穿其中。语文要素是教材的线索,也是教学活动的抓手。但在实
期刊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上第八单元第24课《少年闰土》为课例,初步梳理“借助相关资料”学习语文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基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要素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语文要素;借助资料;教学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语文要素”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老师谈论的热点话题。“语文要素”是指语
期刊
【摘要】表演区是幼儿园中可融合节奏乐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故事表演、时装表演于一体的表演空间。表演区一般创设在室内,但是在材料、空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果把表演区创设在户外,更能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和表演潜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中称“《指南》”)中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者所在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小树林,为贯彻“课程游戏化”的
期刊
【摘要】如何利用单元教材资源,整合课程逻辑下的“单元整体学习”,让整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聚焦“读书明智”的人文主题,从而凸显单元语文要素?本文围绕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进行了整体教学构想。  【关键词】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梳理信息;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两个法宝”。解读教材时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意识,那如何充分利用单元教材资源,整合课程逻辑下的“
期刊
说到读书,教师应当是各个行业中与书最亲近,也是最需要以书滋养的职业了。从学生时对读书的懵懂,到现在对专业阅读的热忱,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近年来,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惠及了一批爱读书的老师。我作为学校“陶然读书会”的一名成员,对阅读与育人、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理解得越发深入。  一、读书——滋静气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还不算是一个呆板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接触新知识。近几年手
期刊
【摘要】在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儿童教育中,儿童掌握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讲授和强调记诵是教育的基本方法。虽然如今部编版教材已经全面更新,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盛行。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思考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变革课堂教学,创设开放、跨界、经验、体验、自主、挑战式的实践课堂教学形态,处理好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学生的习作能力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习作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重头戏。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最佳读写结合点,知其要点,悟其方法,利用课堂的主阵地指导学生进行场面、外貌、心理等片段的练笔,生长学生的习作力,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力;教材文本;模仿
期刊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关键性手段,而整本书阅读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多层次地深化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开展整本书阅读时,首先要立足整体,厘清整本书的章节内容;其次要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研究书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阅读行为深度进行;最后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要组织学生回顾整本书的内容,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
期刊
【摘要】数学的本质问题可以概括为:数学对象能否被看成一种独立存在?在对基本数学哲学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把数学学习素材作为学生思维自然生发的现实领域,通过对教学现场“用教材”现象的审视,在实践中回归认知原点,唤醒数学思考;顺应认知规律,触发数学思维;挖掘“角落素材”,奠基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学习素材;现象规避;认知原点;认知规律; “角落素材”  数学的本质问题可以概括为:数学对象能否被看成一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是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各校结合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校本化设计过程中,要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统筹兼顾,合理预设,促进生成;在学科拓展、主题改造、自主选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在亲历中完成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规划是师生主题活动的建构,更是基于生活的学生成长线路设计,让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主题实践中获得滋养与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