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员体能科学训练对策探讨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q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项目的训练中,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对体能训练以及耐力训练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进行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为运动员科学的安排体能训练内容,使得运动员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进而促进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本文从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述以及举重运动员体能科学训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为举重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进而提高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并促进举重运动员的发展,提高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战术、技术、心理素质。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体能科学训练;对策探讨
  在体育项目中,举重运动是一项对体能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运动员的体能与举重的成绩关系重大,因此,在举重运动中,加强体能训练成为其中的重点和关键,但是,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由于体能训练内容与运动员不合适,加之在训练的过程中体能训练技巧出现漏洞,都会影响举重的体能训练效果和结果,故此,在举重运动中通过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充分注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加强对训练的监督,进而实现良好的举重运动成绩。
  一、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述
  在体育项目中,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以提高举重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在进行举重训练中,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在对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遵循竞技需要的原则,在对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要根据举重运动员的男女身体差别进行训练,尤其是在训练的过程中男女不同年龄阶段训练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同时,在对运动员的训练中,要根据男女不同的体能特点突出重点的进行训练,这也是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其二,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要遵循系统性的训练,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只是运动员某一个体能方面的训练,它需要对运动员体能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并根据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和特点,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进而提高举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使得举重运动员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
  其三,在对举重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中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与相关的转向训练相结合,尤其是在进行提升体能的阶段中,在进行训练时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最大力量水平,并按照不同的体重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运动员设计科学的体能训练表,进而对举重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率。
  因此,在体育中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举重运动员的体能,使得举重运动员能够在保障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柔韧性以及耐性的培养,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举重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可以对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改变,其改变的程度越深,有机体机能发展水平越高,其衰退速度也就越慢,保持的时间也就越长,降低舉重运动员的衰退速度,运动员也就能更长久地保持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这样举重运动员就能够在举重比赛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二、举重运动员体能科学训练的对策
  (一)科学安排基础训练
  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科学安排运动员对基础的体能进行训练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举重运动员在进行体能的训练中,直接跳过基础训练内容进入到提升阶段的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会伤害运动员的身体,也对运动员的举重成绩造成影响,因此,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先加强其基础训练内容,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要针对举重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基础训练,在基础训练中主要包括柔韧性以及肩、肘、腕、踝关节灵活性等方面,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可以让运动员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之间,教练可以先将基础训练的内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视频的方式让不同的小组根据视频中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相互训练,同时教练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运动员训练技巧不到位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受到伤害。例如,在基础的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安排加速跑以及立定跳远的方式对举重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力进行训练,因此,科学安排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内容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1]。
  (二)增强提高阶段的体能训练
  在对举重运动员进行基础的训练之后,要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提高阶段的体能训练,在提升阶段的训练中,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将会增加,训练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提高举重运动员的体能,因此,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举重运动对发展力量、爆发力以及专项的协调性、柔韧性作用较大,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有其特点,但也有其极限性,可以增加训练内容和训练轻度,一方面,在提高阶段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可以根据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对运动员的进行专项训练,能够针对性的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极大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另一方面,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辅助性的训练,例如,在提高阶段的训练中,可以借助负重挺身、高抓以及宽硬拉等方式对运动员的抓举力量进行训练,并通过高翻、前蹲以及后蹲等发展举重运动员的下蹲翻力量,这样就可以对举重运动员进行提升训练。故此,在举重运动员的提高阶段体能训练中,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进而保障举重运动员的成绩水平[2]。
  (三)加强力量训练
  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也是体能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举重这项体育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要求较高,在举重过程中如果运动员没有相应的力量支撑,其无法克服举重带来的压力,因此,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首先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中,要先进行准备性的训练,根据训练的结果和时间不断加大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逐渐的提高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其次,在对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调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可以每周对运动员加大训练,这样可以提升运动员神经肌肉高度的集中能力,充分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此外,在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要加强对力量训练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主要对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以及训练结果进行检查,要改变训练过重和过轻的情况,进而提高举重运动员的力量[3]。
  (四)强化快速力量耐力训练
  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耐力以及快速力量的训练也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充足的体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但是力量以及耐力也是举重中需要的身体素质,故此,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加强对快速力量以及耐力的训练,一方面,在快速力量的训练中,主要是提高举重运动员的爆发力,使得举重运动员在举重的过程中能够将运动员的力量快速的爆发出来,进而完成举重的任务,因此,在爆发力的训练中可以科学安排举重动作,通过提高举重运动员对举重动作的动作速度,进而提高举重运动员的爆发力,且在举重动作的训练中要按照训练的规律进行,切忌违反训练规律,另一方面,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对运动员的耐力进行训练,教练可以安排运动员利用耐力训练器,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提高举重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因此,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要科学对爆发力以及耐力进行训练,进而丰富体能训练的内容,提高举重运动的竞技
  能力[4]。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对运动员的训练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内容,通过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而在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为举重运动员科学的安排基本的训练内容,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对运动员进行监督,保障基础训练的效果,同时要增强对提高阶段的体能训练,使得举重运动员能够极大的提高自己的举重水平,尤其是在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对于提升运动员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了解运动员的真实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运动员的体能素质,进而促进举重运动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顺.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4 (11):358-359.
  [2]陶闯.举重运动员的科学体能训练方法——以奥运会冠军陆永为例[J].体育科技,2010,31 (3):40-42.
  [3]聂武建.女子举重科学训练问题探讨[J].外语与翻译,2014 (1):108-109.
  [4]李广顺.举重运动员体能科学训练方法探索[J].华人时刊旬刊,2013 (6).
其他文献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
西湖美景三月天,绿柳扶风桃花艳。3月25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全本同仁和长三角地区市地教研室主任代表齐聚杭州,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质上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三维层面上两次飞跃的基本规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三维
本文从“活学乐用多活动,享受经典之快乐”及“入情入境融课堂,收获诗意之童年”两方面。切实有效地提出在实践中操作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诵读中真正收获一个充满诗意的童
情感是人的体验,而且是一种综合、高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美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教育中的隐性结构,它托起了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情感可以形成学生受教育
在进行反馈放大器教学的过程中,对其不同种类的判断和分析是难点所在,复杂的判断途径经常会导致学生产生混淆,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首先对反馈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反馈放大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公民的素质,决定着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在此情形下,教师专业成长很自然地成了现今教育的主流话语。但就目前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来说,很难满足新形势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迫切要求构建新的教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