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现状,指出了布局存在的特点和主要问题,随后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广播电视 产业布局 分析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现状
综合我国当前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现状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依托行政区的块状分布
90年代末,我国政府开始对广播电视业实施广播电视集团化的战略,截止集团化结束,共成立级别不一的广播电视集团20多个。这20多个广播电视集团,分布在十几个不同的省市,以行政区域相互划分。最终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了数十个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状结构。
(2)行政区域内孤立存在
各广播电视机构,为了争夺新闻时效性或广告资源,往往会导致无序竞争,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媒介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在一个广播电视区域的内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之间既没有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横向的产业链,呈现出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孤立分布。
(3)自东向西数量逐步递减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地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及电视台节目套数在东、中、西部所占数量分别为:西部为478套,占28%;中部549套,占32%;东部684套,占40%。可见,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数量上自东向西逐步递减。
2.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产业布局是顺应一定历史时期的需求,逐步发展而来的,从历史和现状来看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方针、传达精神、发布重大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最有效地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功能。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进行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有利于国家或省市大型计划、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我国九十年代末实行的集团化策略,使我国广播电视业呈现出了以省、市为单位的各自为政格局。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的进程,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部分的不适应性。具体如下:
(1)地区发展差距过大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广告收入,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广告的需求量也越大,媒体的收入也会相对较高。由于广播电视产业在布局上从东往西逐步递减,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收入上也自东向西逐步减弱,并且差距在逐年扩大。举例来说,2005年,东部与西部广播电视收入的差距为333.34亿元;2006年,差距为407.97亿元;2007年,差距为427.07亿元;2008年,差距为544.35亿元。
(2)各自为政,横向联合差
从1999年到2004年,是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的过程,先后成立了广播电视集团20多个,这20多个广播电视集团仍然各自为政。各类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归不同级别的部门管理,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相互之间缺乏资源、信息共享机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也遏制了广播电视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媒体产品雷同
目前我国的不同媒介之间处于平行状态,没有隶属关系,融合程度也很低,而当前不同类型的媒介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收入,只有部分知名度较高的媒介广告收入颇丰,大多数媒介广告收入很低,因此,这一结构和盈利模式直接导致了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间的同质及低质竞争。为了争夺更高的收视率,各类媒体各显其能,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广播电视产品的低俗化,使得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过硬的、高水准的栏目推出。除个别广播电视媒介之外,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介的独立竞争能力很弱,同时缺乏相互联合的传统,没有形成集团化作业的综合实力,导致我国广播电视业总体竞争乏力。另外,由于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介背后都有各级政府支持,造成广大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依赖性过强。日常工作只限于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其他省市或国外广播电视媒介的节目,造成各种栏目千篇一律,如前几年的歌曲选秀节目,就是典型的一例。
4.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问题分析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缺陷,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原因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
(1)微观原因
所谓的微观因素包括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模式、产品流通形式和资本运作方式等。
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介依然采取的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即除电视剧和部分引进节目以外,其余节目大多数是自产自销,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收入广告收入,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多元经营盈利模式,这就大大抑制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空间。广告业是媒体和经济实体的综合体,广告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各区域的经济主体,也可称其为广告资源。据统计,2008年,我国广播电视总收入约为158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702亿元,占总收入的44.3%。由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的差異,我国多数广告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促使东部的媒介数量迅速增长,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如浙江卫视,影响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媒介的影响力变大后,又将吸引更多的广告资源,从而造成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而东中西部广播电视业不均衡的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2)宏观原因
从总体布局上说,形成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不完善,二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强西弱”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种种现状,其实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文化产业上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对东、中、西部实行了梯度开发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按照战略设想,东部发展起来后,再对中西部进行拉动。媒介产业从来就是一个高技术、高消耗、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东、‘中、西部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对媒介的需求量越大,其媒介规模也越大,经营收入水平就越高。因此,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布局上呈现出东强西弱、东多西少、差距增大等情形。要解决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广播电视体制进行改革。广播电视体制就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它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立原则、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广播电视系统的管理制度及方式。从目前来看,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快速实现这种转变,才是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傅雪鹏, 彭洁颖, 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3)
[2] 刘固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J]. 现代企业,2010,37(8)
[关键词] 广播电视 产业布局 分析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现状
综合我国当前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现状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依托行政区的块状分布
90年代末,我国政府开始对广播电视业实施广播电视集团化的战略,截止集团化结束,共成立级别不一的广播电视集团20多个。这20多个广播电视集团,分布在十几个不同的省市,以行政区域相互划分。最终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了数十个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状结构。
(2)行政区域内孤立存在
各广播电视机构,为了争夺新闻时效性或广告资源,往往会导致无序竞争,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媒介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在一个广播电视区域的内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之间既没有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横向的产业链,呈现出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孤立分布。
(3)自东向西数量逐步递减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地级以上的广播电台及电视台节目套数在东、中、西部所占数量分别为:西部为478套,占28%;中部549套,占32%;东部684套,占40%。可见,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数量上自东向西逐步递减。
2.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产业布局是顺应一定历史时期的需求,逐步发展而来的,从历史和现状来看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方针、传达精神、发布重大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最有效地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功能。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进行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有利于国家或省市大型计划、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我国九十年代末实行的集团化策略,使我国广播电视业呈现出了以省、市为单位的各自为政格局。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的进程,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部分的不适应性。具体如下:
(1)地区发展差距过大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广告收入,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广告的需求量也越大,媒体的收入也会相对较高。由于广播电视产业在布局上从东往西逐步递减,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收入上也自东向西逐步减弱,并且差距在逐年扩大。举例来说,2005年,东部与西部广播电视收入的差距为333.34亿元;2006年,差距为407.97亿元;2007年,差距为427.07亿元;2008年,差距为544.35亿元。
(2)各自为政,横向联合差
从1999年到2004年,是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的过程,先后成立了广播电视集团20多个,这20多个广播电视集团仍然各自为政。各类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归不同级别的部门管理,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相互之间缺乏资源、信息共享机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也遏制了广播电视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媒体产品雷同
目前我国的不同媒介之间处于平行状态,没有隶属关系,融合程度也很低,而当前不同类型的媒介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收入,只有部分知名度较高的媒介广告收入颇丰,大多数媒介广告收入很低,因此,这一结构和盈利模式直接导致了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媒体间的同质及低质竞争。为了争夺更高的收视率,各类媒体各显其能,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广播电视产品的低俗化,使得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过硬的、高水准的栏目推出。除个别广播电视媒介之外,大部分广播电视媒介的独立竞争能力很弱,同时缺乏相互联合的传统,没有形成集团化作业的综合实力,导致我国广播电视业总体竞争乏力。另外,由于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介背后都有各级政府支持,造成广大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依赖性过强。日常工作只限于借鉴、模仿甚至抄袭其他省市或国外广播电视媒介的节目,造成各种栏目千篇一律,如前几年的歌曲选秀节目,就是典型的一例。
4.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问题分析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缺陷,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原因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
(1)微观原因
所谓的微观因素包括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模式、产品流通形式和资本运作方式等。
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介依然采取的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即除电视剧和部分引进节目以外,其余节目大多数是自产自销,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收入广告收入,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多元经营盈利模式,这就大大抑制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空间。广告业是媒体和经济实体的综合体,广告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各区域的经济主体,也可称其为广告资源。据统计,2008年,我国广播电视总收入约为158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702亿元,占总收入的44.3%。由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的差異,我国多数广告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促使东部的媒介数量迅速增长,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如浙江卫视,影响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媒介的影响力变大后,又将吸引更多的广告资源,从而造成强者愈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而东中西部广播电视业不均衡的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2)宏观原因
从总体布局上说,形成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不完善,二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强西弱”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的种种现状,其实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文化产业上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对东、中、西部实行了梯度开发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按照战略设想,东部发展起来后,再对中西部进行拉动。媒介产业从来就是一个高技术、高消耗、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布局东、‘中、西部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对媒介的需求量越大,其媒介规模也越大,经营收入水平就越高。因此,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布局上呈现出东强西弱、东多西少、差距增大等情形。要解决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广播电视体制进行改革。广播电视体制就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它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立原则、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广播电视系统的管理制度及方式。从目前来看,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快速实现这种转变,才是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傅雪鹏, 彭洁颖, 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3)
[2] 刘固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J]. 现代企业,201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