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教学主题 挖掘教学素材 培养科学精神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视角,从“烃”的整体教学规划出发,进行教学主题内容重整,将“烃”的教学重整为4个主题内容。并以第4个主题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苯的结构与性质”教学为例,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前3个主题的前期教学准备的关系以及这些素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史、科学实验、仪器分析、科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素材创设了系列问题情境,设计了“苯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过程。最后,对如何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挖掘教学素材、培养科学精神进行反思。
  关键词:教学主题;教学素材;科学精神;苯的结构与性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3–0058–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全社会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再次升温,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科学精神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综合表现之一,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3个基本要点,其具体描述见表1[1]。
  上述教學主题的内容设计,从有机物研究的基本程序出发,确立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分子结构的仪器分析与应用等4个主要教学内容,这4个教学内容在4个主题中重复出现,旨在使学生认同有机物研究的基本程序并逐步加深应用: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深入,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设置为初次介绍时教师讲授、再次使用时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和使用,直至最后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综合应用。本节课“苯的结构与性质”是主题4第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实施基于前3个主题的教学准备下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前3个主题的前期教学准备的关系以及这些素材的作用见表2。
  2.3 教学设计及过程分析
  2.3.1 教学环节1——导课:从苯的发现史切入,了解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建立苯分子组成的第一印象
  [教师]播放视频:苯的发现。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苯的发现”给你什么启示,你认为开启科学发现的驱动力是什么?
  (2)法拉第为什么把苯称作“氢的重碳化合物”,如何通过实验证实并推测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演示:苯在空气中的燃烧。
  设计思路分析:视频资料“苯的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二是通过了解苯的发现史,使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开启科学发现需要有好奇心的驱动;三是以“氢的重碳化合物”作为切入口,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实验,使学生建立苯分子中含碳量高的第一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2.3.2 教学环节2——苯分子式的确定:巧设情境,还原燃烧法测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实验过程,促进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如果你是当时研究苯的化学家,如何设计实验测定苯的分子式呢?(已知苯分子中只含有C、H兩种元素)简要描述你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和原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互动任务1: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装置,测定苯的实验式,写出装置的连接顺序。
  [学生]思考、答题、提交。
  设计思路分析:通过角色设定“如果你是当时研究苯的科学家”,将课堂带入到19世纪科学家研究苯的分子式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苯分子式的测定方法,并通过两个互动任务确定苯的分子式,引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的装置和数据,重现当时苯分子式的测定过程,使学生建立科学知识或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科学实验或其他证据论证,促进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2.3.3 教学环节3——苯分子结构的推测: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激发对话和想象力,引发课堂教学高潮
  [教师]随着苯分子式的确定,科学家们对苯的结构进行诸多推测。
  互动任务3:请你根据苯的分子式,利用不饱和度合理猜想苯分子的结构(链状、环状、立体)。写出至少三种假设。
  [学生]思考、答题、提交。学生推测的苯分子结构包括:
  设计思路分析:在设计苯的结构推测的互动任务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有的框架中,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层面引导其利用不饱和度的概念,大胆推测符合苯的分子式的所有可能结构(包含链状、环状、立体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借助校园网内的教师端与学生端的互动优势,促进师生与生生对话,提高课堂时效,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2.3.4 教学环节4——苯分子结构的论证:在认知冲突中,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求助科学家的研究,引导思考、反复论证,逐步揭示苯的真实结构,建立科学结论通过多角度论证的实证意识
  [教师]以上推测出的苯分子结构,一类含有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一类不含不饱和键,应如何区分呢?
  [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苯与溴水反应、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学生]得出苯分子中不含不饱和键。
  [教师]设问:那么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它的不饱和度很高,但却没有普通不饱和烃的性质呢?
  论证1:溴苯只有一种结构,说明苯分子中的6个氢是等效的。苯的1H核磁共振谱图证实以上结论。
  论证2:凯库勒式的提出,证实溴苯只有一种结构,但无法说明邻二溴苯只有一种结构,因此凯库勒式不能反映苯的真实结构。
  论证3:1930年代,科学家提出苯分子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共价键——离域π键(视频观看),解释了苯结构与性质的特殊性,因此苯的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
  论证4:经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的苯的晶体结构图证实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其中的六个C-C等长,键长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
  设计思路分析:分析学生推测的苯的分子结构,引导其自主提出实验,证实苯分子中不存在不饱和键,这与苯分子的高不饱和度组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凭借其现有的认知水平又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利用这一有效时机引导学生求助于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多角度论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揭示苯分子的真实结构。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中敢于质疑、善于假设、不断检验的科学精神,了解现代仪器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从多个角度考查问题的实证意识。
  2.3.5 教学环节5——课堂总结: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对苯分子的结构形成系统的认识
  [教师]总结:苯的分子式为C6H6,苯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 ,苯分子是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六个碳碳键键长相等,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碳原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共价键——离域π键。
  设计思路分析:在层层深入、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得出苯分子的真实结构,适时进行总结,不仅使课的结构更为完整,也使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识,为后面苯的性质的教学构建坚实的基础。
  3 结论与启示
  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是一个大工程,应该从幼儿教育开始,延续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实现科学精神培养由初级到高级的逐层累加效应。具体问题情境下提供的科学实践背景、丰富多元的教学素材以及整体教学规划思路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1 科学精神需要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体悟过程中逐步培养
  科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形成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科学精神无法通过教师的刻意说教得以发展,而是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体悟过程中,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大胆质疑、合理假设、实验求证、结果分析、推理论证的契机,自发地引起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引发合作、思考与判断,进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3.2 丰富多元的教学素材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化学史、科学实验、现代仪器分析和科学理论等多元化的教学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创造科学精神养成的教学情境,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化学史的使用旨在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的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的认同感,以及了解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实验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有效地实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现代仪器分析的素材应用则为学生提供了联系现实世界、了解科学研究实际的窗口,实现书本与现实世界的有效衔接。
  3.3 整体教学规划是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在深化课程改革,注重核心素养的新环境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应该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而非如何掌握具体科学知识的角度出发,从能催生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证意识、创新意识的逻辑相关的、层层递进的系列教学主题内容出发,进行整体教学规划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整体教学规划是科学精神以及其他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EB/OL]. http://www.jyb.cn/basc/sd/201609/ t20160914_673105.html,2016-09-14/2016-09-27.
  [2]张德生.化学史简明教程[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9.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朱华山先生的著作《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通过对法国教育的实地考察、与法国教育界人士的交流以及研读有关法国教育的多方面文献,对当代法国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介。该书涉及到了法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从教育管理体制到高等教育政策,大凡法国教育的基本方面,在该书中都有所涉及。在梳理法国教育的同时,作
编者按:纵观全球,“国际化”作为教育应对“全球化”的政策选择,已经列入各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英国于2006年4月18日发布了“首相行动计划第二期(Prime Minister Initiative2,PMI2)”。 英国结合中英两国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资助中英高校在就业和创业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英国文化协会作为英国PMI2在中国运行的主要负责机构,其项目负
[摘 要] 2010年3月,美国教师联合会发布《美国高校兼职教师调查报告》,阐述美国兼职教师的构成情况、工作条件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和面临的挑战。美国大部分兼职教师对执教工作表示满意;在对学校事务参与的满意度和希望转为全职教师的问题上,兼职教师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兼职教师收入、工作保障和专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美国 高校 兼职教师    当前,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9日消息,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在10月18日举行的《时代》周刊高等教育峰会(TIME Summit on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演讲,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学费昂贵、毕业率低等难题,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为完成奥巴马总统提出的至2020年美国继续引领世界大学的目标,邓肯呼吁社会各界联手合作,共破难题。  阿恩·邓肯在演讲中指出,虽然美国的高等教
编者按:2011年1月14日,教育部举办答谢跨国公司2011年新春晚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晚宴并致辞。杜占元在致辞中总结了2010年中国教育经历的重大事件,简要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他对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然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善举表示感谢,并希望各公司继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教育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领导及来自微软、国际商业
数 字     中国赴美留学研究生大增20%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11月9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外国学生首度进入美国各大学研究生院的人数,经过前一年增长停滞后,在今年秋季微幅增加,其中以中国学生增加幅度最大,达20%。据《高等教育纪事报》报道,外国学生在2009-2010学年首度申请美国各大学研究生院的人数共增加3%。  报告指出,今年秋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学生入学人数骤增,以及印度和韩国
一、引言    如果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社会要获得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那么,让人们学会学习工作的相关技能,特别是通过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帮助人们获得这些技能至关重要。因为,工作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不仅是生存的手段,让人们获得衣食和住所;而且,个人和群体所承担的工作对
“Changes We can Believe in”(我们相信的变革)——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口号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引发阵阵改革的浪潮,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教育界。正如奥巴马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所说的一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育需要新的资源与改革。2月17日,《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ARRA)经签署正式生效。依据该法
关注    联合国人权机构称加沙冲突对儿童是毁灭性影响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1月13日发表声明,对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给儿童造成毁灭性影响深表关注。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说,在巴以加沙冲突中,数百名儿童伤亡,许多儿童受重伤,还有许多儿童失去亲人。持续进行的战斗和日常生活、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严重影响儿童享有健康、教育和家庭生活的人权。儿童在获得人道救援方面遇到严重困难。目前的战事将给整整一代儿童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比较教育为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高级人才的培养和比较教育学科建设?21世纪世界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有哪些新趋势?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和未来前景又将如何?2009年11月12日~1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社会转型中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