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的目的,远非“欺骗”那么简单读《谎言心理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一则“闹剧”,某创业公司推出一款女性保健用品,请顶级流量带货大V推荐,全公司坐等大V推荐视频播出后蜂拥而来的购买者。结果几百万的视频播放量,几百人留言说“已经购买”,带来的却是零销售的尴尬局面。老板觉得被骗了,在微博吐槽大V是假的。围观群众却意外发现,这款女性保健用品本身也疑似假货,有网友点评笑称:骗子找骗子做广告,这真是一条谎言产业链啊!
  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来自商场和职场的谎言不用太在意,毕竟那都是生意和“生人”。但是在家里,或是对亲朋熟人就绝对不能说谎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可能不太乐观。有专家表示,就夫妻双方来说,为了避免对方产生不满情绪,我们在婚姻关系中说的谎其实要比在其他任何关系中都要多得多。“我从不欺骗家人”,本身就是最常用的谎言之一。
  不但大人说谎,孩子也一样:儿童在三岁左右开始说谎,而且他们一旦掌握竅门,到小学时就完全刹不住了。实际上,学说谎是我们学会吃饭、走路和说话之后的又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是还没学会胡说八道,那就还没发育完全。
  关于“谎言”的更多真相,可以看看《谎言心理学》一书。该书是英国作家米兰达·道尔(Miranda Doyle)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以自己原生家族几代人的关系为实例撰写的心理学畅销书。从中你能看到谎言千变万化的伪装——自恋、作弊、辩解、自欺、伪记忆、工具性谎言……足以颠覆人们对“谎言”的传统认知。
  米兰达在《谎言心理学》中写道: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爸爸隐瞒了前妻刚刚离世的真相,初见才几个小时,他就对自己未来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我”(作者米兰达)的妈妈,撒了他们之间的第一个谎……而这个“谎言家族”还包括我关闭心门的大哥,说谎成性的二哥,总是被欺负的弟弟,失踪的祖父,不忠的外祖母……以及叛逆的“我”。
  当“我”有一天能够用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回放我们这个六口之家和整个家族的往昔时,“我”才震惊地发现,那些谎言,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小谎,后面都有极其复杂的动因和惊心动魄的故事。从中“我”发现了更多潜藏的谎言,甚至有些还是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那些有目的性的、漫无目的的,炫耀的、愧疚的,善意的、恶意的,甚至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谎言,到底因何出口?又会为原生家族带来怎样连绵不绝的影响?
  “我”力图绝对真实地还原家族故事,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每回忆一遍,记忆就会被刷新一次。重温记忆与编造谎言其实并无二致,都会用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假设,填补空白……
  《谎言心理学》堪称是一部来自原生家庭的谎言追踪报告,影响我们一生的根源追溯,是一部颇具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例证之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毕竟跟踪和收集一个家族与“谎言”相关的资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建设性且很有难度的事,这些内容涉及了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社交等多个方面。作者通过事件回忆与心理学分析的不断切换,终于理清并让我们看懂了我们所有人都曾遇到过的各种微妙谎言的深层含义。
  谎言的目的,远非“欺骗”那么简单。每个谎言之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心理诉求和思维逻辑。上至家暴、出轨,下至小孩之间的排他、霸凌,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原生家族每一个被遗忘的细节。看后不禁让人沉思,有多少谎言是因人性本能脱口而出,有多少是特殊家庭遗留之祸,又有多少只是因为我们一再刷新的记忆早已变成了“伪记忆”。
  《谎言心理学》最与众不同的点在于,它是一部罕见的极具文学价值的心理学图书,说通俗一点就是“非常好看”。
  这本书让米兰达收获不少赞誉,其中就包括欧文·威尔士(世界知名作家,著有《猜火车》,后《猜火车》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电影之一)、约翰·伯恩塞德(作家,艾略特奖获得者)、比·威尔逊(英国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刚看见这个推荐阵容时,我还好奇,一本心理学图书何以得到文学界的高度肯定?
  原来,作者本意是借由揭露隐秘家族史来呈现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谎言世界,因为文笔太好,也意外地成就了一部家族传奇故事。情节冲突与画面感都非常有张力,可见作者写作时是付出了相当的勇气和觉悟的。
  因自卑而说谎报复的父亲,因自责而说谎掩饰的母亲,为自保而说谎逃避的兄弟姐妹——埃德里安、肖恩、艾德和“我”。尖厉与柔软交织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又一个谎言出口的真实瞬间,说谎者身不由己、可恨亦可怜的形象,让人心生同情。最后,你甚至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没有这些谎言,又该怎么过这一生!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大家都熟知谎言是用来掩盖真相的,但却忽视了说谎这种行为自身也有“真相”。只有了解了这个真相,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说谎者的内心。而在那之后,才能谈理解,乃至防范。、
其他文献
台妹时光  作者:陈雪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陈雪书写自身年轻时候的往事,回忆她遍及台湾小乡镇与城市的足迹,故事场景集中在野溪、路旁面摊、小吃店、卡拉OK店等地。她深刻的文笔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 “台湾味”深刻的观察。  十字路口  作者:Wm Paul Young  出版社:大乐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生活独来独往的安东尼,某日醒过来,发现自己置
期刊
我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受的是日本教育,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但光复只是政治上的,在文化上,因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年之久,所以文字和语言的光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光复四年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败退到台湾时,人生地不熟,心里有来自双方面的恐惧。为了自身的安全,即刻实施所谓的军政时期,颁布以安定为由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不动就是死刑的法律,把整个台湾的空气弄
期刊
过去贫困的农业时代,绝大部分百姓不识字,因而被称为“文盲”。还好凭劳动生活不怎么需要用到文字,仅靠语言即能传达、沟通、争吵、言笑和敬神祷告等。他们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使用同一种语言,比起极少数识字的人,他们的语言活很多。  从时间上来看,语言的历史有上万年,而文字的历史,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三千八百年。到了近代农业社会转型,文字才普遍起来。我不是否定文字的价值,而是希望大家不要
期刊
你常做梦吗?四种最常见的梦是被追赶、坠落、在学校与性。因为梦,让平凡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滋味,其实梦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无谓,也不尽如弗洛伊德所论,皆与“性压抑”或潜意识有关。梦,其实非常科学,也非常实用。  梦境是演化程度极高的脑部功能,一种特别清晰的意识形态。  ——科赫(神经科学家)  讲到做梦,不能不提提脑子。脑,是宇宙已知最复杂的系统。而脑中最让人迷惘、在意、还不完全清楚运作奥秘的,无疑是“意识
期刊
我个人一直把生活当成教育,认同前人所言的“在做中学”,也因此十分反对读死书的考试主义。  我童年失去母亲,在家里总是捉弄弟妹,把欺负他们当有趣,哪怕挨打也还是像狗一样,改不了吃屎的习惯。为避免在家里惹事讨皮痛,我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外头乱跑。先是在自己的小镇跑透透,跑腻了,就跨出到东西南北的他乡,又跑熟了,就再跨出更远。向东十多公里靠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沙蟹,各种昆虫,还有野果;往西靠山略微近些,那
期刊
我是在小人物的社会圈长大的,生活中也认识了很多小人物。以一般的小人物而言,他们都被强权愚化,包括在宗教信仰上,普遍地被灌输宿命论。佛教或道教都会令信众相信命运,例如生活上的穷苦,各人遭遇到的苦难或灾祸,他们都认为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欠下的,今世的受苦受难是还前世的债。也难怪,直到今天,相命、替人消灾解难的行业,仍然在庙旁、闹区兴盛不衰。真是阿弥陀佛!  有些基督徒把个人的种种负面遭遇解释成:你遭受
期刊
编者按:  为了做这个专题,年前交予黄老先生的采访提纲,单单提问就洋洋洒洒列了几十条,内容涉及创作契机、创作语言、创作素材等。毕竟面对的是黄春明这样拥有着精彩人生、丰富阅历的台湾文坛重量级作家,不得不诚惶诚恐,搜寻与他相关的方方面面,力图更全面地呈现黄老的全部灵感与创意。但心中也隐隐担心,这么多的问题是否会引起老人家的厌烦与不满。  年后复工,收到黄老的采访回复,并附带了一封致歉函。函中,黄老表示
期刊
罗辑思维有种、有趣、有料  作者:罗振宇  出版社:长江文艺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逍遥法外  作者:贺卫方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3年
期刊
2019年下半年,由新华先锋策划的臺湾知名作家黄春明的绘本系列上市。这是继2014年现代出版社的“黄春明童话集”系列之后,这套儿童读物在大陆实现的再版。  黄春明一直是以台湾知名作家的身份而为两岸读者所熟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以众多聚焦小人物的小说作品活跃于台湾文坛。但早在1972年,黄春明就参与策划了《贝贝剧场-哈哈乐园》并担任编剧一职,或许在当时就与儿童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到后来
期刊
我先做好了足够喝上一下午的咖啡,才把五感闭合,躲入自己头脑深处,把眼神放空,脸上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我认真思考着我做《双鸟渡》这本书前前后后的经历。做一本书只有一种契机,这种情况可不多见。一本书的诞生,可以由多种截然不同的因素促成,其内在联系只有编辑本人心里清楚。  两种不同契机示例——契机一:九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对出版行业几乎一无所知的年轻编辑。虽然经验值为零,但新人惯有的热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