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课堂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活动体验。
  一、树立科学思想,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也便满怀“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教案的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多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真正把“自主探究”的思想落到实处,在课堂中也便达不到更为优化的效果。往往这些“自主探究”活动,有的是完全让学生进行随意地动手做做实验,表面上热热闹闹,却没有实际效果;也有的还是教师直接性讲解,连让学生进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都没有;还有的是教师完全主导了“自主探究”的过程,采用师问生答或是师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科学课堂便不会达到教学要求,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也不会得到更优化培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更为充裕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加灵活的策略进行课堂的引领。在具体的学习中,激励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实验、语言交流来实现更为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只有在课堂上真正让自主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只有师生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更为精彩,才能更好地培养好小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
  二、运用多种策略,进行科学问题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生发科学问题
  好的开头,便是好课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能够引发学生进行趣味探究的情境,激起孩子的探究兴趣,便可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对科学问题的猜想,从而能够自主生成科学活动的探究问题。问题引领与情境导入的方法,往往可以引领学生自然潜入科学知识的探究中,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当然,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从而能够利用好已有的认知与学习认知之间的矛盾,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节科学课时,笔者就以高大的青松作为引入新课的媒介引导学生思考:“它生长在哪里?”“它长得如此茂盛需要那些条件?”就这样两个简洁的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发散性思考。学生们便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它生长在土壤中。”有的说:“它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与养分。”教师又接着问:“水分与养分从哪里来呢?”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水分与养分来自土壤。”接着便有学生说,“土壤中有腐烂的草根、树叶可以作为生长的养分。”“土壤中还会有腐烂的小动物尸体也可以作为它生长的养料”……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思考,激起了学生生发出更为有效的科学性问题。接着,教师便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土壤中有什么”一节课的知识探究活动了。
  (二)进行科学猜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对于自然、生活与学习总是充满想象力的,他们总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遐想,在具体的科学知识学习中进行猜想。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易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猜想的素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科学猜想,从而在科学猜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摆的研究》一节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摆的各个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认识理解“摆长、摆绳与摆锤”,而后,让学生观看教师进行摆的演示。演示后,激起学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猜想,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学生就能够发挥自己的猜想能力,猜想出:擺绳的长短、摆锤的轻重与摆幅都会对摆的快慢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便会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也就非常活跃。接着,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最终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一节知识。
  (三)开展交流活动,达成科学探究共识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探究知识,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合作实验,往往还需要在发现与理解知识时进行有效的交流,让不同的认识能够形成统一的共识。这样,可以让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思辨中获得更好提升。在科学实验之后,实验的结论往往会因为实验中的误差而造成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认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有根据的问题分析,从而得到准确的科学实验结论。
  例如,在教学《空气有重量吗?》一节课时,有一组孩子在做用天平称气球的实验,天平一边的一个气球无意中扎破了孔,另一边充满气,但发现天平两边平衡,他们便认为空气没有重量。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其他小组的学生却纷纷表示“空气具有一定的重量。”接着进行小组实验出现失误的原因分析交流,帮助这组学生找到了原因,并能让这组学生再进行一次正确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历一个“实验操作→科学分析→反复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让在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达成科学探究共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能够开放思想,创新教学,让学生经历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体验,在活动中经历科学学习的有效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获得科学基本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一、背景  人们对猜想的认识源于对科学探究的深入理解。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美国于1996 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采用“科学的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并给出了探究的明确定义,即“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涉及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
本文介绍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比较了这几种系统的优缺点,并指出了目前外墙外保温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文还对一些近期推广使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做了简要说明.
混凝土裂缝是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施工过程中采取控制混凝土原材料、搅拌、浇筑、振捣、养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混凝土裂缝问题,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不同的力。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动力与力的关系。用重力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单元第一课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同时认识我们最常见的力——重力。本课有两个活动:第
纳米技术是国内外近几年正在崛起的前沿、交叉性新兴技术领域。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