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能为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会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基础。
  一、激趣:优化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交替的过程。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是指学生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创新的想法。为此,才能发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才能。”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创造的幼芽才能得以萌发,心中智慧的火花才能得以点燃。在教学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创设多维度、多层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创造想象,使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好奇心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强烈的创造动机、创造欲望。
  如:教学“跳远”时,在学生复习立定跳远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告诉学生前方有一条比较宽的沟,但我们只能从这里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课题——跳远。学生在这种直观而又变化的情境中领悟到由立定跳远到跳远的变化,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体验冲动。通过尝试,每一位学生纷纷达到层次不一的“胜景点”,极大地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二、巧引: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搭设创新的支点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教师就应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质疑是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孕育着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学习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在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迷惑,不被常规束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愿望。如:我在教学“前滚翻”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经过尝试,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当一个人向远处翻滚时,最佳的方法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就比较安全。这样,我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了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小隧道”时,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动手尝试把十床手提小垫子垒成“小隧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隧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都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跳高教学中,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式”、“跨越式”,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走老路。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让他自己去发现。”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着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我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三、开拓: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体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创新的趣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体育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体育课。
  总之,创新是教学的主旋律。实践是认识知识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健全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一大永恒的课题,而且是一项艰苦的工程。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造力的培养应赋予每一堂课之中,我们应真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做到“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让学生成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
其他文献
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与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逐渐成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