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hi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指在社會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产生思想上、情感上和价值上的普遍认同,从而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化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困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精髓,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自然成果、社会成果、精神成果,以及在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过程中对自身的改造和塑造,包括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精神品格等。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又称之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及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暂时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与意识形态相比,文化具有广泛性、历史性、继承性的特征。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同时包含着文化与意识形态双重内容,其中意识形态是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意识形态性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对于上一社会形态的文化要进行批判地吸收及利用,以适应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内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文化创造,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理想追求上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上的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统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传承下去,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体现和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同时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性的文化内容,同时又具有与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与党的领导相一致的文化特征。以此为判断标准,传统文化中有陈旧和落后的文化内容,如政治制度的宗法文化、社会关系中的圈子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三纲五常”、行为习惯中的因循守旧及精神信仰中的封建迷信等,但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关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精神品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其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勤劳奋进、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性格特质,尚德重义、注重和谐的价值取向,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品质,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文化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兴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发展都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重要资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却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相符的方面。一是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当前在价值领域内出现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相符的一面,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二是道德观念弱化。道德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自身关系的原则规范。当前道德领域却出现了社会失序、行为失范的不良现象,如诚信缺失、见义不为、制假贩假、见利忘义等不良道德行为,并不断冲击社会主义道德的底线。三是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目前个别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如活在当下,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不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追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宗旨意识淡漠,脱离群众,沉迷于物质生活追求,最终走向腐败道路。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开创精神。如儒家的大同理想、经世思想。在儒家早期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中,就为中华民族谋划了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形态。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中国知识分子根据时代要求提出各种经世主张,如孔子为了各诸侯国的和平相处而到处奔走,并且开创了中国私人教育的先河;孟子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提倡仁政,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经世抱负,形成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儒家重诚信,把“诚”上升到本体论层次,既是人存在的根据,又是人所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庸》重诚,“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不诚无物”。孔子重信,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主张先公后私,重义轻利。把国家民族的大义放在第一位,把社会他人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孔子把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所说的大人,实际上就是重义轻利的人格,“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董仲舒强调:“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把个人道德品质与思想和心理的健康结合起来,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这些优秀思想文化既包含着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又包含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对于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社会失序、道德失范、价值扭曲、理想虚无等不良现象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形态根本性质的集中反映和体现。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所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以自由、民主、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这些价值观,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反映的是少数人的意志,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性。社会主义作为超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也应当有比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作为全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实际上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具体化为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形式上,体现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统一,是儒家强调的“修齐治平”经世主张的具体体现。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具体内容上,国家层面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表现为对故土、人民及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而且表现在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和强盛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在社会层面,中华民族追求的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社會理想,既包含了平等、公平、正义的政治追求,又包括了和谐、和睦的社会价值理念。在个人层面,传统文化重经世与重修身相结合。孟子所强调的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现了社会奉献与个体修养的统一,表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统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具体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实际上是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传统文化表达。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对文化的心理认同、思想认同基础上所表现出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是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实际上源自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历史资源、历史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曾经在文化发展上经历了自信到不自信的过程。十五六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从代表当时世界最高科技水平的四大发明到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再到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都是世界各国学习和仿效的对象。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力和辐射力,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到了明末,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强大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清军入关,政权更迭,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基本中断。而此时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因此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那一天,中国就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也成了历史的必然。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以西方文明来审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逐渐从怀疑到否定,从经济不如人、科技不如人、军事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最终归结为文化不如人,直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以共产主义为价值指引,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中华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经历了社会主义探索阶段,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过7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华民族逐渐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转变,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综合国力的强大也应当表现在文化领域,强盛起来的中华民族应当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而社会主义文化所表现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民族性,不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必然反映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当中,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应当充分吸取传统文化养分,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时代发展进步中充分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经世意识、整体主义、包容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从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
  认真学习,明辨是非,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前行。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制约,文化又表现出阶级性的一面、为少数人服务的一面,因此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的社会形态的印记,呈现出落后和腐朽的一面,如在思想上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在生活上乐天安命、世故圆滑,在社会关系上重整体、轻个体,在政治关系上崇拜权力、任人唯亲等。这些文化糟粕,至今仍然影响中国人的心灵,需要我们认真鉴别、客观看待、理性分析。一是要认真学习历史文化传统,包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在学习中不断体悟文化中的真善美,不断鉴别文化中的假丑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从而增强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判断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思维的科学方法,因此对待历史文化,要以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一分為二地分析和批判,对于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有正确的认知、清醒的态度,才能有效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倾向。
  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如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等,做到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二是在技术方法上为传统文化提供平台与途径。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式,让文化活起来。不仅呈现文化中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让群众在这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且在感受和体会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认同。
  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需求。这些需求表现为知识、道德、审美、素养等不同方面。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最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及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认同。一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之中,满足大众化的文化需求。以各种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内容。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健身步道、文化广场等,通过公共文化供给,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人民群众在学习、休闲、娱乐过程中自觉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自觉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之中,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深层融合,越来越成为地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性、领域广阔性、内涵深厚性,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各个产业中发挥作用,如动漫产业、演艺业、出版业、制造业等领域,以文化为载体、形式或者内容等渗透到各个产业之中,通过文化消费的形式输出优秀传统文化,使消费者在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的同时,认识、欣赏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精神和价值,在无形中提升文化素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资源。因此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育人及思想整合功能,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感性认同,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景昌
其他文献
正视祛痘市场现状,紧抓问题持续改善  90% 以上的人都经历过长痘,或多或少,有的可以自愈,有的严重一点,如果不及时护理,有可能形成痘印或疤痕。  不管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生活美容机构来说,祛痘都是美容的基础。如果说其他的美容项目属于改善,那么祛痘就属于还原。中国人口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迅速提升,巨大的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目前市场上有几万家从事祛痘的机构,总体发展良好。它们中的大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医疗诊断、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中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纵深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作为塑造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打造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目标的“智能思政”。在阐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技术之间的鸿沟的基础上,反思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契机,并进一步提出基于\"智能思政
暑假一晃就过去了,转眼间就开学了,新的学期开始了,处处都是新气象。校园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长时间被风雨侵蚀而显得破旧的教学楼重新粉刷了一遍,由之前的绿色变成了耀眼的大红色,格外醒目。学校新建了一幢漂亮的寝室楼。操场也在重新翻修,只是没有了之前绿色的草坪,让人有些失望。但是这并不影响同学们激动的心情。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 is a clinical marker of visceral obesity and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imple, inexpensive, and accurate tool to estimate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morta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近日,北京海淀区某所重点初中里,一名老师发现班上两个孩子早恋。老师找家长谈话,没想到双方家长让老师不要干涉,说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行,要让孩子在引导下“科学早恋”。和传统观念里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不同,现在有些家长不鼓励孩子早恋,但知道堵不如疏,愿意尊重孩子的感情,希望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对待感情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早恋的?你们的父母师长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你们认可“科学早恋”这一说法吗?
脑机接口(BCI)是新兴的辅助设备,有朝一日可能会帮助大脑或脊柱受伤的人移动或交流。BCI系统主要依赖植入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记录大脑中的电信号,并利用这些信号来驱动计算机或机器人假肢等外部设备。目前,大多数BCI系统只是使用1个或2个传感器对几百个神经元进行采样,但是神经科学家希望能够从更大的脑细胞群中收集数据。现在,一支科研小组向未来BCI系统的概念迈出了关键一步:该系统采用独立的、无线的微尺度神经传感器的协调网络,每个传感器大约有一粒盐大小,以记录和刺激大脑活动。被称为“neurograins”的传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视野审视粮食问题,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
融媒体时代来临,自媒体受众逐漸增加,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电视媒体的原有市场被逐渐挤占,电视新闻记者的地位也受到一定挑战,呈现出被削弱的状况。因此,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要想在融媒体时代拥有强大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具备打破现实困境的实力。本文将就融媒体发展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突破困境的意见。
新闻版权涉及新闻作品的双重属性--私有财产与公共利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坐拥新闻分发的端口优势,而传统媒体开展媒介融合,应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保护新闻版权和新闻生产的价值,这一过程体现了版权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力的流动。
近年来,中国食品包装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来食品包装产业取得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食品包装设计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需要运用及应用创新型思维进行食品的包装设计,才能在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民俗食品作为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更应运用创新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由《包装&设计》杂志社和印刷工业出版社共同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的《食品包装创意设计》一书,内容为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机构的设计作品案例集萃,主要针对食品创意包装装潢设计进行了收集和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