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认知学派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关于人类全部生活中的最独特之点,在于“亲自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从教材到观察与实验,正是“亲自发现”的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兴趣、形成技能、认识自然规律、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具有重大意义。
  
  一、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有志之士,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设计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亲手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些学生不能做的实验,由教师操作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变化、每一种现象,都铭记在心,讨论总结后得出结论。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怎样形成的?②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交替的变化?这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的愿望。这时,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了地球的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引起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对一些学生能自己做的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要求、指导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完成实验,认真记录,总结实验结果。例如:学习《凸透镜》一课,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了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后,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土相机。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动。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动手制作,从实验制作中培养了他们的基本技能及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观察和实验,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著作;可以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对“教育”的概述,也是对教师的总要求,是教育的精髓。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为实现这句话而努力,然而能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此,就应该通过学生感兴趣、愿意做的事情来培养。科学观察、实验是能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途径。例如《水的浮力》一课,提出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沉入水底?是否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实验误差较大,也不容易看出来,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操作就看不出浮力大小的变化。必须做到认真仔细,动脑或减少误差,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归纳总结
  
  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实验和设计简单的实验,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制作、栽培等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掌握知识。
  实验过程,学生看到的现象、变化、特点等,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必须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这就需要进行讨论。教师作为实验的主导者,必须选择恰当的材料,诱发学生的联想,将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的认识进行筛选:哪些是引起变化的?哪些是由于操作上的误差引起的?把获取的认识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归纳总结出实验要完成的规律、概念。例如《电磁铁》一课,关于电磁力的大小与哪些主要条件有关;电池节数不变,电磁铁圈匝数不同,磁力大小不同;线圈匝数不变,电源的电池节数发生变化,磁力大小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适时地指出是不是还有另外因素引起变化。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铁芯的长短与电磁力有关系。这时,老师对这种想法给予鼓励,再让学生进一步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变化不明显,归纳总结出电磁力的大小与电磁铁的匝数多少和电源的大小有关。
  归纳总结概念规律时,特别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歸纳出实验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因为在实验中有一定的误差或不需要的现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引导,把那些无关的排除掉,最后归纳总结出比较关键的因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规律概念,进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四、通过观察和实验。渗透品德教育
  
  大纲中要求:“使他们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品德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有机地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及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然而,观察和实验更能体现这一点。例如《水土保护》一课,通过对有草皮的土壤和无草皮的土壤进行水冲实验,观察到哪种情况更容易流失,使学生明白了有绿色植物保护的土壤不易流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种树种草的重要性。
  例如《日晷和圭表》一课,教育学生,日晷和圭表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移动是有规律及移动规律制作的计时仪器,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如《磁铁磁极》一课,实验中用到指南针,借机向学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国家,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要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这句话指明了今后的教育方向不再是培养高分低能者的“应试教育”。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纲中也要求:“教育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自然研究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拓展知识。”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和精神生活得到自然成长。因此,通过自然观察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再如学习《凸透镜》一课后,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让学生制作“土照相机”效果很好。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特点,成立自然课外活动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定时举办活动,开扰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带给学生欢乐,从中培养了兴趣,使他们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养成勤奋好学、开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一提起作文,恐怕这是个令师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头痛”,讥之为“挤牙膏课”;教师辛苦教,却收效甚微,自嘲日“背着沉重的蜗牛壳在爬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我谈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第一,作文的命题要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取材。不超越他们的经验、意思的范围,让他们说、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  第二,在作文教学中,要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外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
中学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数学教育研究,不应该仅着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在中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作为当今教师,要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相互转换,以前由教师一味地在黑板上灌输的做法已经落伍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要比教师满堂灌输要好得多。以下是我从事初中数学运用启发式
在十年的生物教学生涯中,有几件事让我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事件一:  一次,我班一位学生(高三)在课间询问我:范老师,你说我现在还能不能长高?我想买一幅增高鞋垫,能不能实现我长高的愿望?我听了微微一笑: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一定能长高,至于增高鞋垫,别去相信那些东西,要相信科学。你现在的年龄,骨骼还没有完全钙化,以后身体向上能发展多少还有很大的空间,只要你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就一定能长高,相信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一直关心并经常思考探讨的问题。其中加强对学困生情意素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一点我的做法与体会,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大纲》指出:“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
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跨进了小学的课堂。由于小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一旦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做小动作,在底下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
“哆来咪”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里的插曲,人们首次玩弄乐器,首先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哆来眯”的位置;在中国民族音乐里首先得弄懂“五音”——宫、商、角、徵、羽。足可见这第一步是何等重要。我在此借这个大家熟悉的面孔说说音乐课中的“哆来眯”,为何并不“哆来咪”?  说起音乐课,人人都说音乐课很好上,太简单了;在许多人的眼里不屑一顾,不就唱两首歌吗,谁不会;不行再找个录音机放放音乐让学生跟着学,不就完了吗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63-01  摘要:语感,是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感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形成对语言材料所特有的、近乎于直觉的正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全面正确掌握、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语感是一个老师应该重视的。  关键词:教学 注重 语感 培养  语感,是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感知,经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24-01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发展人的各种生存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因此,学校教育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