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渔船.自我

来源 :中华名家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那年,生在青岛长在海边的我,离开了故乡来到远离大陆的海洋岛上,开始了军旅生涯。因为长期与大海相伴,被它的博大所陶醉,被它的汹涌澎湃所震撼,于是萌发了用画笔描绘大海和渔船的想法。闲暇时,就背上画夹来到舰艇码头画海岛、画大海。久而久之,对小岛有了感情,对大海有了深深的寄托,绘画的欲望越来越强。
  提起画船,还是前几年的事。那时,我刚到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不久,海军张道兴老师带领我们几个年轻画家到福建、宁波等地体验生活。说来也巧,到福建惠安大砟村的第二天,正赶上渔民祭海。天蒙蒙亮,渔民们就担着祭品从各个村落赶到渔港。随着一排直径近2米的巨鼓接连擂击36响,祭海开始了。祭海是当地渔民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4000多年前,惠安渔民就已有了出海前向大海施礼,祈求出航平安、满仓而归的习俗……世世代代渔家儿女靠海为生、以船为家,抵御狂风巨浪,向大海索取生存。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威武不屈的性格为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留下了永恒的丰碑。自那以后,我与船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长年与船“纠葛”在一起,我的人生岁月便随着潮起潮落,愈陷愈深。
  我天生容易触景生情,容易激动。每当回忆起那次出行,我就为那些大海的弄潮儿而激动,于是我饱含激情地创作了《百舸争流》等作品。开始主要以墨为主,清淡高雅也很好看,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创作第二稿时,我有意播放着《英雄交响曲》,置身在威武雄壮的旋律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大海,高昂的热情使我收不住画笔连续创作了《红船》、《雾季》等系列作品。创作中,我比较重视色彩板块的对比效果,强调自我意识在画面上的运用。因为这些作品,都源于观察、源于自然和源于生活,头脑里没有前人绘画的固定模式和影子,才使得自我个性得以萌发,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画家,有自己的创作基地,画自己最熟悉的载体,这是生机和活力所在。这几年,我经常奔波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去寻找邓刚先生所描绘的“迷人的海”的儿时梦想。
  写生累了,就到渔家坐坐;饿了,吃点渔家饭:灵感没了,就与渔民聊聊。我在渔民中生活,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看潮起潮落,从他们的脸上读懂了何为雄浑和博大。渔民的命运总是与大海相连,无论严冬酷暑,还是风雪霜露,他们总是追着海浪走,随着海浪回。无风时,他们摇橹如风推浪涌;起浪时,他们扯帆似鹰翔云空。他们给我讲男爷们出海斗风博浪的段子,讲渔船的神话故事。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觉得更为自然,更为真实,才更能找剑自我。
  我经常被停泊存港湾、遗弃在海边的旧渔船残存的风骨所震撼,一次次穿行其间,一次次攀缘其身躯。只想从那十裂的船舱板、卷曲的油漆皮、锈腐的铁锚钉上,找寻剑如歌如泣的记忆。或许,这就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或许,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自从有了铁壳船、塑刚船,古老的木质渔船便逐渐减少,最终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犹如蒸汽机车退出历史舞台一样,木质船也终将静静地告别我们。作为一个画家,有责任记录历史,告诉人们在那个时代、那些岁月里,是这些木质船盛载着渔家的希望和未来。把对船的这些感悟赋予生命,这是我内心情感的强烈涌动,也是我努力构建船系列的精神所在。
  在激情的创作中,我从来没有想到开创或超越之类的词汇,只是在体悟和追求一种创作过程的愉悦,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感情渲泄于纸上,一切仿佛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完成。我一直认为艺术要求真实,首先要求画家具备一种内心的真实。因为,真正的艺术应出自于艺术家求真的、耐心的、单一的独立情感。正像老子说的那样:“孰能独以止,静止得清,孰能安以之,动之以生。”中国画也是这样,其“语境”是作者精神因素的高度体现。在作品创作中,我努力吸收素描、油画、版面的精髓,渗入剑水墨表现之中,使之细腻富于变化和真实表现的特征,笔盥运用着力以笔墨语言、意志符号及构图样式,去营造一个精神家园,去体现真情实感的流露,上获得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我在创作中喜欢大面积的线与面、黑与白、干与湿、笔与墨、肌与理的对比,形式上既有“围味”又有画的感觉成份,刻意追求:“随浓随淡,可燥町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使其水墨瞬间美而又不失传统的骨法用笔,把水墨的点、线充分发挥。着力强化笔力凸显线性,从单纯朴素的画面中,从笔墨意蕴间,追寻水墨的艺术渊源与精神源头。
  大海的雄伟与博大,让我爱上了耕耘大海的船舟,让我学会了独立与自强;渔舟的挽歌,让我体会到了追求的淡泊,让我领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吸一口湿润的海风,吻一次仁厚的礁石,踏着沙滩,迎着日光,顶着风浪,剑大海里去畅游,她给了我生活的盎然情趣。
  醮着艰辛和执着,用笔墨寻找着真诚:带者崇敬和希望,在画卷中寻找着自我。人海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告诉我答案,但有时又好像没有回音、永无尽头。路,既已选定,就要义无返顺地走下去,我无怨无悔。
  
  徐永新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海军北海舰队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绘画研究院副院长。
  在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中,以其深厚的造型功力,凝重的笔墨语言,力求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气质及画家内心的情感、心态。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慑力和整体气韵。创作了许多以山海气息为主的艺术作品,形成了苍茫与飘逸,厚拙与雅致相结合的独特语言符号。
  多次在国内及海外举办画展,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及美术馆均有其墨迹,作品大量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央军委、新加坡美术馆等收藏。
  著有《徐永新作品选》、《徐永新画集》等。
  主要作品:
  《周恩来》获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春山堆于玉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涛声依旧》获2001年全国中国画画展铜奖;
  《塞外奇兵》或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
  《红船》获21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优秀奖;
  《硕果》获首届全国花鸟画艺术大展优秀奖;
  《银色奏鸣》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雾季》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银奖;
  《夜航》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岁月》获首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优秀奖;
  《跨越》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巡航》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岁月》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精品展;
  《火红》参加翰墨丹心全国美术精品展;
其他文献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的一种绘画形式,由于色彩透明,画面会呈现出其他画种所没有的轻快、润泽、亮丽的语言特点,但颜色调和、叠加的次数过多,会使色彩脏腻,失去透明性。由于水彩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它更适合绘制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  现如今,中国水彩出现了旷世繁荣之景象,创作队伍亦日益壮大,在各种展览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品力作”,诸如,作品的尺寸越来越大、制作性越来越强,导致作品出现高科技的附属品
期刊
有人说他的书法雄健豪迈、刚劲潇洒且凝重飘逸、神韵飞动;有人说他的书法气势磅礴、奔放自然且张驰有度、端庄稳健;有人说他的书法大起大落、行云流水且奇正相间、古拙典雅;还有人说……  走近著名书法家吴广崇的书法艺术,你就会透过其书法的神韵体味到这些评价的精到。  看过吴广崇的书法作品,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说:“几十年来,他广学博采,师尚‘二王’至颜柳欧赵等历代书法名家,潜心领悟,会其心迹,追求神采为上之
期刊
画家庄明正自1991年创作的中国工笔画《宋庆龄》荣获《当代中国工笔画展》三等奖起活跃在画坛上,至今仍不懈创作,追求人格与艺术的不断完善,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庄明正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跟从著名画家刘大为先生研习中国画。刘大为的艺术思想、审美情味和技巧手法都给了庄明正很大的影响。从他的军艺毕业创作《宋庆龄》的作品中得到印证。简洁的构图,力能抗鼎的线条,外柔内劲的人物造型,纯棉裹铁的牡丹花,已
期刊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当然包括人本身,所有被称为艺术家的人是因为他们有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表现欲和表现能力,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审美将他们看到的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对它们这种存在本质的理解和它们自身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并且让更多的人认知。那些表现准确,用他们的表现感动了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的人就成为了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就成了艺术,他们用来表现事物的方法就成了艺术
期刊
最近看了赵初凡都市水墨系列,还有他写的一篇创作感想,颇有触动。他说:  ——我自己与时尚的距离已远,感到时代演进的迅猛和坚定。为什么人总沉浸在往事旧情的追念里?是距离让陌生和新鲜激发出灵感,让过去和现在碰撞出火花。这种距离是站在前面往后看,溯源、寻根、念故、感时,带有怜恤甚至优越的意味。如果换一个角度,作为居后者往前看呢,我想到了看《时尚》时的感受——既不安又不屑,既不甘又不敢,既不想拒绝又不愿让
期刊
在塬上    张万臣作品大致分两类:军事题材创作和黄土高坡掠影。前者有《小号手》、《太空轶事》等,曾分别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得过全国通讯兵美展金奖、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后者有《好年景》、《塬上高秋》等,这类作品很少送展,而是一份作业,与读者的感情交流,更是送给陕北父老的真挚问候,送给第二故乡的一份厚礼。  他18岁参军入伍,由河北丰宁到山西苛岚,在吕梁山的怀抱里生活了16年。由此
期刊
1996年,我与浙江的女书家骨干率先在全国成立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10多年的努力,浙江省女书法家的队伍由成立时的56人,发展到4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大约20多个省、直辖市有妇女书法研究会一类的组织,各地市县一级的书法组织也相继成立了女书法家联谊会,约有万人之众的女书法家聚集在这些研究会和联谊会的周围。部分优秀的女书法家还担纲中国书协副主席,省级和直辖市书协主席、副主席的重要职务。女性书
期刊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以新语言代替旧语言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新语言的诞生必定在视觉上造成一种陌生感,迫使人们要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当一种语言不断重复时,陌生感就会消失,因此,对新语言孜孜以求是艺术家生生不息的创造动力。青年画家沈雪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自踏入丹青之路,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立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人物画推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他把他的绘画主体锁定在现代水墨人物的表现
期刊
我生长于江南,自幼受乡上文化和秀丽山水之哺育。家乡东阳历史文化悠久,勤耕苦读蔚然成风,能工巧匠遍布城乡,人文和自然条件都甚佳。从小看惯了绿荫翠色中的白墙黑瓦,清澈流动的小溪,耸峦叠彩的山冈。家乡情结不仅是我与山水画结缘之源,也成为我一生难以割舍的创作母题。对空灵、清润、明丽等与生俱来的江南水乡文化的体验,往往顺着笔端自觉不自觉地流淌出来而融入我的作品中。  画山水难在用心夺造化之神韵。“凡画山水,
期刊
唐代书画家李嗣真评论隋代画家董(伯仁)、展(子虔)时曾这样讲到:“地处平原,阙江南之胜;迹参戎马,乏簪裙之仪。”正所谓“生长南朝,不见北朝人物;习熟塞风,不识江南山川。”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与所处环境对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诚然,这是一条基本的规律,轩冕之才,居深墙宫苑,则有富贵气派之质;(当然也包括奢靡浮华之气)隐居之士,处江湖林下,则有清远澹荡之情(当然也会有穷酸落魄之状)。所以便有了唐阎立本《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