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密空间走出来的色彩大师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Consul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取19世纪的纳比派中的绘画大师维亚尔和勃纳尔这两位关注自然和生活环境的画家,以画家的私密生活为切入点,探讨生活与绘画的关系以及两位画家的绘画。对比维亚尔和勃纳尔绘画艺术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生活题材在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以及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所占的分量。最后,通过研究两位画家的绘画而得出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维亚尔;勃纳尔;绘画语言;绘画创作
  一、引言
  提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绘画,人们可能更多地想起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野兽派的绘画,因为此期间的绘画大师辈出,莫奈、修拉、梵高、高更、塞尚和马蒂斯等大师的绘画作品直到现如今也正熠熠生辉。然而,作为衔接印象主义之末和野兽派初兆之间的象征主义新路线(主要谈及纳比派绘画)似乎鲜为人知,但是这种承前启后的绘画更值得也更需要人们注意。因为黑格尔曾经说过:“智慧女神弥涅瓦的猫头鹰,总爱等到一个时代将要完结之时,才肯在暮色之中出现”。 纳比派这个智慧的画派正在慢慢地向世人昭示着艺术的真谛。
  经查阅资料了解,纳比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史中更多的被一笔带过,占据的分量很小,还有的只是对个别画家的个别分析,所以走進纳比派绘画,将纳比派的代表画家维亚尔和勃纳尔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清晰地分析和了解纳比派。同时为了弄清楚生活题材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寻找艺术中的绘画语言,笔者作此一文以便自身与读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启发,从这一点考虑书写此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画家私密的生活空间与绘画的关系
  生活空间与绘画关系说得明白些则是生活与绘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两点论述。
  (一)从绘画的社会功用上理解
  绘画要为生活服务同时还要满足画家对于绘画的情感寄托。这是因为人们从出生以来,天性使然就有一些自然性的倾向。当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饮食穿衣和住宿的诉求后,天性就会使我们更加倾向于和谐之类事物和美的形式,这是人们(指正常人)生而存在的一种自然倾向,而这种倾向要求人要找到宣泄情感的突破口。人需要宣泄,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显然,维亚尔和勃纳尔是以绘画来倾吐自身的情感,倘若这种需求使他们得不到满足,伴随而来的结果恐怕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在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世界里,绘画与生活的关系更多的偏向于:绘画使他们激发情绪,产生快感,从而得到精神生活中的满足。
  (二)从绘画创作的原动力上理解
  绘画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绘画与生活更像是“血与肉”的关系,不可分割。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不完全都是艺术,因为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就如同纳比派中的代表画家维亚尔在创作作品时,需要把现实的生活空间进行变化布置,这样,呈现在画布上的是经过艺术家体力与脑力的结合并且有取舍性的艺术了。
  三、对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分析
  维亚尔和勃纳尔这两位画家同出“纳比派”。“纳比派”一词出自伯莱语,它的意义是“先知”或“预言家”。“先知”在宗教中指那些受过神的启示和接受神的旨意并且将旨意传达给人们的人。“先知”还能预言未来。因此,“纳比派”的创作者们的信念和创作思想与神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维亚尔与勃纳尔在同行人中称得上是叛逆者,他们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展示他们个人的“私密空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居住场所、熟悉的人,以及熟悉的街景。维亚尔的作品在1893年被批评之声戏谑性地称为“私密主义绘画”。但是,这种批评的火药味在如此私密的空间里所表达出来的暗示性,远远超过了维亚尔对生活琐事单纯的表达。
  (一)维亚尔与勃纳尔的生活背景
  奥里叶在评价维亚尔的艺术时曾说过:“一位稀有的色彩专家,易于沟通的诗人,充满了迷人与机智的个性,既有圆熟的情感又有内在的温柔”。是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成就了这样一位温柔而又智慧圆熟的维亚尔?
  维亚尔出生于法国索恩卢瓦尔省,移居巴黎是在1877年。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蒙马特的一个小区域里生活。他的母亲是位缝纫店主,这与他作画对象多为缝纫工人有密切关系。维亚尔年轻时因对保守的教条不满而转学到朱利安画院。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可以相知到老的好友画家勃纳尔。在“纳比派”中维亚尔与勃纳尔的关系最为亲密,这可能是因为志同道合的大画家因才能惺惺相惜的缘故。互为挚友的勃纳尔出生在枫特奈欧罗兹。 起初,勃纳尔学习的并不是绘画而是法律,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家庭中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以至于在以后传承自己的公职职务。但是天性叛逆的勃纳尔决心攻读美术以追求终身的寄托,追求个人的自由。
  由于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作品在当时不像梵高的作品那样不受大众欢迎,因而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经济来源相对较明朗,这就为之后两人的绘画语言风格的呈现打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环境。
  (二)维亚尔和勃纳尔在绘画中呈现的相同点
  首先,“纳比派”的维亚尔和勃纳尔都喜欢用简约的色彩,善于表现阳光下光影的跃动与空气的颤动。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画家自身所处的私密空间。例如,维亚尔的画作《纺织者》和勃纳尔的画作《早餐桌》呈现的场景都是画家熟悉的私密场景。私密的室内生活中的任意一个角落都会使维亚尔和勃纳尔心醉神迷,如痴如醉。
  其次,从画作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维亚尔和勃纳尔领悟了印象主义精神,受到了画家莫奈、修拉、高更和塞尚的影响。《纺织者》中维亚尔对画中壁纸和桌布做了精细的刻画,这种刻画显然是受到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法的影响,人物则采用简略的笔法刻画,这与高更对人物的描绘方式一致。《早餐桌》中勃纳尔对站立在窗户内侧的小女孩的描绘则使用高更常用的镶嵌画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维亚尔与勃纳尔都接受了高更画法和印象主义画法的影响。
  再次,维亚尔画作《桌边的母亲和女儿》和勃纳尔的画作《村庄》中我们可以发现维亚尔和勃纳尔都受到东方绘画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影响,画面注重平面化的装饰感,注重绘画的实用装饰功能,这本就与“纳比派”绘画宗旨是一致的。   最后,维亚尔和勃纳尔画作中色彩都呈现为明亮欢快之势,画面沐浴在“印象主义式”的阳光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
  (三)维亚尔和勃纳尔在绘画中呈现的不同点
  相同派别的画家呈现出的相同点说明了这一时期该画派所反映的绘画潮流的大体趋势,而不同点则成就了画家在绘画中的独特性。
  前文论述中谈到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相同点都受到高更这位画家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影响程度上,维亚尔少受画家高更的影响而更多的受画家莫奈的影响,尤其对莫奈晚年的作品《睡莲》痴心。画面中短暂而又复杂景象的形式给了维亚尔以无限的启发。随着维亚尔年纪的增长,他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深入简出,安排得有条不紊。对比之下,勃纳尔则更像是一位性情中人。勃纳尔的性格中充满了孩子的天真,带有强烈的偏执气息,仅从他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勃纳尔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是围绕他的妻子而作,从一而终。浴室裸女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在描绘中展现了他惊人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勃纳尔在他后期的绘画中开始摆脱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影响,更多地使用印象主义画家的表现形式,专注于表现颜色材料本身的色彩美。与维亚尔最大的不同是勃纳尔在后期绘画中逐渐放弃了早期绘画单纯的装饰观念,以强烈的色彩感受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
  维亚尔和勃纳尔的不同还呈现在艺术追求的表现上。维亚尔追求画面的“静态美”,他的作品愈到后期愈显示出画面的安详感,一切都显现出静谧之美。勃纳尔则追求画面“动态美”,他的色彩是跳跃明亮,丰富多彩的。勃纳尔渴望绘画中的一种真實的转瞬即逝的感觉,他笔下的人物像是活在仙境一般,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
  (四)从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中窥见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绘画研究发现勃纳尔在创作作品时,在开始的阶段会使用大量的松节油稀释的液体油彩涂抹在画布上,这样一来使画面仿佛盖上了一片蒸汽,画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之后,勃纳尔才开始渐渐地一层层地涂上油彩,或厚或薄,当作品快要完成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刚开始涂抹上去的稀释的油彩。他的画作《裸女像》中的裸女中可见此一画法。这是属于勃纳尔的绘画语言。
  维亚尔的绘画语言不同于勃纳尔。维亚尔擅长使用“透底画法”。这种画法是维亚尔惯用的绘画语言,他喜欢在灰色的木板上作画或者喜欢在绘画前将画布进行处理,白黄色的画布经过处理后呈现或淡黄或橘褐色涂层,进而再开始画作。作画时显露出有色涂层是维亚尔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透底画法会使他的作品呈现趣味感、透气感,使画面不再单调。画作《穿橘色衣服的女孩》中地面的画法可见维亚尔的这种绘画语言。
  研究勃纳尔和维亚尔的绘画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两位绘画大师在作品表现中的不同。作品给人视觉感受不同仰仗于画家如何使用绘画语言,当然,这还有赖于画家人生道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阅历与修养不同,审美需求不同和最后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画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停地摸索着自己的绘画语言,使之成为代表自身独特性的标志。因此,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占据着相当大的分量。
  (五)通过维亚尔和勃纳尔绘画的分析得到的启示
  品读有关维亚尔和勃纳尔的绘画资料,最大感受莫过于在自己绘画创作中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要善于借鉴前辈大师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所谓“集其大成,自出机杼”,也就是通过向前代大师的广泛学习,来激发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
  四、结语
  通过对这两位画家的研究,对绘画语言进行的思考和理解对于漫长的艺术之路来讲仅仅限于开端。我们深知艺术道路是没有终点的。因此,绘画语言的探索与学习将伴随我们的整个生涯。
  参考文献:
  [1]陈建军.纳比派·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王其钧.现代主义美术:走向世俗的高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何政广.世界名家全集 勃纳尔:先知派绘画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北大荒版画的发展与我国当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艺术价值观都息息相关。文章主要从扩大媒体宣传、增设培训机构、培养创作群体、拓展延伸产业链这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简要论述了新时期北大荒版画在社会版画培训传播方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北大荒版画;社会版画培训;创作群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时期北大荒版画发展策略研究”(15YSE05)研
期刊
摘 要 :倪贻德作为中国油画艺术现代派的开拓者之一,影响力卓越。他的油画风格别具一格,充满着个人主义的鲜明特征,用时下的话语来表述即“辨识度”较高。本文试以倪贻德现存的油画作品对其“辨识度”略作探究。  关键词:倪贻德;油画;现代艺术  一、关于倪贻德存世的油画作品  1981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倪贻德画集》。在这本画集中收录了倪贻德28张油画作品,其中20张风景,4张人物,4张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精神、肉体乃至家国与民族的冲击,都使得我们不断追求突破与前进的空间及方法,中国美术创作思想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与发展。本文基于这一因素,深入阐述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审视与剖析,探讨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创新与成就,进而分析了中国美术创作思想脱离“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美术创作思想;现代性;传统美术  近现代以来,我国美术创作思想的发展就是我
期刊
摘 要:自然观作为古代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天人合一”的向往。中国山水画从诞生至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从地域特征视角研究山水画写生,梳理地域特征与山水画的历史脉络,论证地域特征对学习山水画写生的作用,有助于山水画的历史研究和探究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通过对桂北山区和村寨实地调研与山水画写生,对桂北地区山水画写生的笔墨、构图、意境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地域特征与山水画写
期刊
摘 要:王小松,近些年来最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以《蠕动的蚂蚁》这一系列作品被人们所知晓。他的这一作品跨越了传统的架上油画与雕塑的界限,创造一个新的绘画观念,三维立体绘画。他的作品即有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的空间主义,也是胡安·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甚至还有纽曼(Barnett Newman)的极简主义。虽然我不能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作品对我们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与警醒是可以
期刊
摘 要:林若熹以创新与变革之气度,创独特之风格屹立于当代中国画坛,他的作品流露着对时间、空间、自然、永恒的哲思,既具儒家隽永、富贵之诗意,又具道家超然、深邃之哲思。林若熹的作品显示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静中富有生命气象,动中彰显宇宙大气。其作品根植于岭南传統笔墨的文化土壤,大胆借鉴外国文化包括现代艺术的多元尝试,构图出新,耐人品读。无论从广度与深度,都能领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从广度上讲,他是难见的全
期刊
摘 要:随着基础性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性课程越来越受重视。在中小学中,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逐渐走向正轨,我校也致力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并尝试从小学美术中开发针对小学高段学生的“服装看世界”拓展性课程,把认识各国服饰、小组合作探索不同布料的处理方式等作为开发和实施的内容,打破小学美术的局限性,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期刊
摘 要:美术教科书中的范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范图在磨砺成长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图文格局布设有待优化,呈现方式的逻辑性有待商榷,学生群体对教材所载的范图兴趣趋低,等等。其图像良莠不齐,图像的可接受性与易消化程度波动大,势必会对处于青春危机期的初中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就需要通过优化范图资源来应对读图时代学生的需求。
期刊
摘 要:对敦煌地区弥勒上下生合绘经变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须弥山图像的爬梳,认为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上方须弥山图像的主题是“弥勒端坐于兜率天宫”,并由此进一步推测,杨大眼造像主尊身份为弥勒,而不是多数学者所认定的释迦。  关键词:须弥山;弥勒经变;杨大眼造像  须弥山是佛教的基本概念,它是六道的载体,轮回的具象化物。佛家认为,宇宙由恒沙般的世界组成,每一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须弥山,须弥山在 “地、水
期刊
摘 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油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的转向、油画家身份的转型和油画生态运行机制的转变。  关键词:大众化;转型;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市场环境下的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价值取向研究”(17C0730)研究成果。  中国当代油画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现今以来,中国油画各种现象、风格、流派、思潮的总称。那么中国当代油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