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奇葩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术诞生的动因,是人们总想把通过小孔进入到暗箱的美妙光影记录下来,推动摄影技术发展的动力,使人们不断地追求着用最方便、快捷和准确的方法将观察到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并且能更真实美好地再现。显微摄影作为微距摄影的一族,它镜下那肉眼看不到的另一番绚丽的世界,也同样驱使人们去记录和展现出来。


  在普通人的眼里,形成显微影像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是新鲜、罕见。那奇妙的色彩构成,仿佛神来之笔;那迥异的结构造型,更是鬼斧神工。虽然只是薄薄的一片(几微米),却蕴藏千层肌理,万般变化;尽管常人并不知晓影像为何尤物,反倒让抽象艺术占去了一片遐想的空间。“奇葩”之奇在于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这种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景象。


  其实,当我们知道这些精美图像的真正内容时,可能美感顿失一半。而对科学家、医学工作者来说,带给他们美感的不仅是形态和色彩,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和色所呈现出他们潜心钻研、刻苦追求的成果。也就是说,显微摄影带给摄影艺术更多的是形式美,用异乎寻常的点线和色彩,构建出神奇的形体、质感甚至量感;而显微摄影献给科研和医学的,更偏重内容美,那些常人注意不到的“背景”、“陪体”,却可能正是他们探索和求真的结晶,带给他们事业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显微摄影拍摄的标本,多用蜡冰冻以后,切成薄薄的一片,固定在小玻璃片上,送到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的。标本的色彩并不是原来物质的颜色,而是为了区分不同组织或物质所作的染色。染色方法、材料不同,就变幻出各种不同的色彩组合。由于不同的追求,可能摄影家会创造性地运用染色方法来加强视觉效果。但是他们希望那些能模糊一点会更有意境的局部,却可能是科学家千方百计要清晰、再清晰地表达的地方……。


  读解显微摄影的图象,让人感到自身能力的渺小。且不说大千宇宙苍茫无尽,就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人对自然的力量创造着无穷奇迹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太有限了。同时也让人感到人类力量的伟大。显微摄影衍生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图像随之带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其他文献
世纪之交,百年一遇,千禧之年,千载难逢。但时间是切不断的,历史是承续的。千年、百年之交也不过是分分秒秒的事。  恰如一个人的昨天造就了他的今天,今天也正在造就明天一样,历史的转承同样如此。不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永远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认清过去,研究现在。    “你只管按快门……”    “你只管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这是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一百多年前的承诺,却是
期刊
20世纪正在我们脚下一步一步离去。回首百年,如果没有摄影和照片,我们对中国的变迁,对这段历史,我们还能记起些什么?这似乎既涉及了一个记忆问题,又涉及了责任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看照片继而看摄影时始终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     摄影注定了我们无法回避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的政治热情、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这从那个时期的摄影和大
期刊
《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从北京到滇西北跑了一趟,在昆明与影友们进行了一次座谈。大家希望了解摄影界更多的信息,知道摄影之路今后怎么走。高主编说:这也是摄影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云南的朋友们能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一下,也许对广大的摄影者不无启迪。她把这个话题留了下来,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由云南影友自斟自饮的红星茶座。  每一位发烧到一定程度的影友,都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怎么拍?拍什么?通过这次座谈希望朋友们能够共同思考
期刊
古今文人墨客,对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写下难以总计的诗篇。可见这青山绿水,如何牵动骚人雅士们的心灵了。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诗人一扫过去迁人谪仕的仰息不平之风,歌颂社会更新,为山水添彩的佳作也更多了!  我自幼好绘画、习书法、尤喜摄影,开始是遗暇自娱,后兴趣愈浓。我想我有幸生长在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中,为了去展示旖旎桂林景色,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山水风光摄影中,我如醉如痴地向老一辈及同代的专家讨教,并把主要精力
期刊
期刊
金秋10月,第12届尼康奖“风光”专题影赛在北京评选。担任本届影赛评委的是:著名摄影家陈长芬、杨大洲、《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主任闻丹青、亮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处代表金燕。  本届影赛共收到34个省市自治区作品2709幅,作者729人。来稿以反映自然景观,如名山大川为主,其次是表现田园风光、城市风光及风光小品等作品。评委一致认为参赛作品整体水平较好,大多数作品注重技术技巧,制作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
期刊
由于受空中飞行条件和飞行纪律的限制,拍摄一幅能够深刻反映人民空军歼击机搏击风云的片子非常困难。作品《世纪之鹰》是我在98年8月拍摄制作的,在军内报刊发表后,不少飞行员认为这是一幅鼓舞斗志、震憾人心、耐人回味的好片子;很多专业创作人员也认为这是一幅空军题材的好作品。《世纪之鹰》已被空军建军50年图片集收录。这幅作品之所以比较成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思索和积累;二是运用了现代技术的计算机软件。 
期刊
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走过了20年艰难的历程。  我以为,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是从1976年的四五运动开始的。四五运动首先是一场政治运动,“四五”的摄影者首先是运动的参加者。他们的拍摄活动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让这段历史留下影像的空白。诸如《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摄)等作品已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多年以前,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粉饰生活、图解政治
期刊
最近参加尼康摄影年赛评选,其中有些静物、花卉的作品引起我的很大兴趣,如:王传东拍摄的《生命系列》和李怒聆拍摄的《冰清玉洁》。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近距离摄影,局部放大被摄体,使画面产生陌生而新奇的视觉效果。他们拍摄的洋白菜、豆苗、豆荚和花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经过镜头的透射变得魅力无穷,比我们肉眼看到的原样更加美丽。    东方罂粟 卡尔·布洛斯菲尔特(德国)    人们常说
期刊
人观察物体,通常的视觉习惯是离远一些看整体轮廓,走近一些看表面细节。为了看个究竟,有时要离得更远或贴得更近,但仍不能让我们满足,实在是视觉有限。如若能把这种看的方法推向极至,则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视觉旅行:从所在的地方我们拔地而起,所有大的东西会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越来越小,逐渐拼成一个个板块。板块又继续缩小与其它同样的板块结合成一个整体,最后变成一个没有细节的蓝色球体。若能继续远离,甚至无数星球组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