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uang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走过了20年艰难的历程。
  我以为,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是从1976年的四五运动开始的。四五运动首先是一场政治运动,“四五”的摄影者首先是运动的参加者。他们的拍摄活动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让这段历史留下影像的空白。诸如《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摄)等作品已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多年以前,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粉饰生活、图解政治说教,我们可称之为宣传摄影或“文革”摄影。“四五”摄影以及后来的四月影会和当年各地出现的摄影团体,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抓住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以饱满的青春激情步入中国摄影的舞台。那时,四月影会提出把“镜头对准生活,把艺术还给摄影”,其直接而强烈的针对性在于当时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真”成为人们极其渴望的追求目标。


  尽管四月影会明确提出了要为艺术而摄影,与今天纪实摄影的追求不同,但是其勇于突破禁区、呼唤真实、追求真理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理论与实践为人们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为纪实摄影自觉地登上新时期中国摄坛作了前期的舆论与实践准备。后来关于《别忘了孩子》的争论,其积极意义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尽管我至今也不苟同为所谓摄影艺术而人为制造故事和意象,但《别忘了孩子》客观上仍然加入了呼唤摄影回归现实,贴近人生,干预生活的大合唱,为中国纪实摄影起了催生作用。


  进入80年代,经过充分的思想与舆论准备,伴随着《太阳与人》的论争,权威失落,新潮兴起,引来《出征》的大论战。放弃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批判图解的观念模式,尖锐地剖析李锦现象,指出“过程论”对中国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危害。清醒的自觉意识焕发出1987年《艰巨历程》全国摄影比赛和展览。1987年,在《艰巨历程》影赛的评比大厅中悬挂着一条醒目的十六字标语:“尊重历史、发扬民主、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这不仅是《艰巨历程》影赛的宗旨,也体现出80年代中国摄影界的时代气息。
  在创作逐渐苏醒走向繁荣之际,辛勤的文化传播者也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纪实摄影这一概念。从他们的译文与文论中,人们领悟到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的纪实摄影其本质规定性是拍摄关系到人类命运的社会问题的那些摄影种类,它体现了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家努力使摄影回归现实生活、拥抱平民大众、关注社会问题、揭示和张扬人性的人生追求,有助于摄影走向大社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与历史责任。
  自觉意识带动自觉实践。纵观整个8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无论被誉为高度现实主义的李晓斌的街头摄影,还是纪录平民百姓生活变迁的彭振戈的开放百态;无论上海的北河盟,还是陕西的的西北风;无论王氏兄弟的《京味摄影》,还是袁冬平的《精神病院》……一时间中国大地刮起纪实摄影的旋风,席卷着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其本质是针对“文革”摄影的程式化、样板化和非人化;其出发点是唤醒民族良知和人性意识,具有揭示批判的精神内核。
  恰似历史相约,社会要求与摄影家的自觉实践相结合,创造了9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更加丰硕的成果。当中国人民终于从思想及观念深处摆脱极“左”专制的桎梏,大踏步迈向新世纪时,先天素质不足,加上外域文化的影响,我们面临着新的文化考验与种种始料不及的遭际。社会经济的转型,买方市场逐渐替代卖方市场。人们确认摄影不但是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商品。那种认为拍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的观念,正经受到严峻挑战。在当下纷纭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既有百废待兴,又见陈渣泛起;既有斑斓驳杂,又有苦甜酸辣。人民大众厌烦传统摄影上不着天下不附地的浮躁矫情,空泛崇高,他们迫切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社会真情,人生真谛。他们企图通过纪实摄影提供的抑或是不确定的真实,诸如历史事件、情感隐私、社会问题、人性心理等等,从中获悉些许模糊信息作为自己追求美好生活及国兴家旺的参照。这时的中国纪实摄影不再为某种对立的观念存在,逐渐成为相对自立和成熟的摄影形态,尽管它继承着80年代直面社会,正视矛盾的传统和聚焦热点的批判精神。试看《希望工程》牵动亿万人心,《四川茶铺》饮誉巴蜀,《云南山里人》奔赴欧美,《走过青春》轰动京华,《牛眼看家》洛阳纸贵……
  20年的中国摄影实践告诉我们,一种摄影思潮和方式的出现、兴盛乃至形成大潮,必是以顺应时代与受众的普遍要求为基础的。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纪实摄影一方面承袭了70-80年代的传统,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另一方面尊重摄影家个人体验,强调自我主观意识表现的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摄影观、人生观等主体素质的变化,使摄影作品呈现的个人品味越来越明显。一部分人社会使命感强烈,一部分人自我主观欲望旺盛,还有人力图提高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
  可以说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已形成不能用一个简单定义去涵盖的局面。




  比起80年代,中国摄影家们已走向成熟。他们以更加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文关怀精神和自觉的历史意识以及自我意识投入到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从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名人学士的坎坷经历,不轻易示人的“个人隐私”中,摄录下同族异己的行为方式与生存状态,用烛照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见微知著的思想精髓,以契合整个民族期待达到的心灵企盼。


  虽然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纪实摄影这一概念诞生于30年代的美国,并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与进步而存在。如今,我们已经能够从历史的存在中,看到本世纪初随着入侵者的坚船利炮乘危而入的西方摄影师拍摄的关于中国的老照片,它们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产劳作、社会风情等情景,留给我们过去岁月的真实,留给我们深深的心理冲击。
  只是这些照片不似30年代的报道摄影,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进程。诸如我们熟知的海因的《童工》、史密斯的《水俣病》。


  可以说,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是在实践与自觉的过程中发展的,也是在外来摄影文化的影响下丰富的。但由于摄影家切入生活方式不同,个人禀赋底蕴相差,所处环境条件的区别,呈现着各自独有的气质特色,这将需要我们平心而仔细、准确而深入地分析研究。但有一点大概是人们趋于一致的,即新时期中国纪实摄影所呈现的显著时代标志是:直面现实、干预生活、关注生命、揭示人性、张扬自我感受。其基本特征是把握真实、呼唤真诚、追求真理。


  摄影家凭借视觉和思想录摄目击的社会文本,而受众则凭借欲望和“同情”去感受、领悟这些摄影文本。正是在这种结合的状况下才促进产生有价值的历史与视觉影像,才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纪实摄影,惟有这样的摄影才有助于鉴往知来,体现纪实摄影的终极意义。◆
其他文献
G2现在是新浪网摄影版版主。G2第一次来编辑部是因为陈仲元老师向他约了一篇技术稿。风尘仆仆的G2总是给人飞来飞去的感觉。那天那日松在组编西藏的专题,正在把各项日程安排和一些图片往他那面琳琅满目的墙上贴。G2说他曾经援过藏,从G2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我们立刻看到了G2在西藏拍的照片。  本来对G2的采访应该在网上进行才符合本期的专题特色,正好那天G2来编辑部,他刚刚从西藏飞回来,据说是回西藏过年去了
期刊
话题    2000中国摄影行业博览会一瞥    众人瞩目的中国摄影行业博览会于3月29日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和1998年相比,本届博览会的规模更大,参展厂商达200余家,展览场地12000平米,表现出中国摄影行业对今年的市场充满信心。展出的内容从世界最先进的数码彩扩机、各式120和135相机、国内最新款式的婚纱,到用于电脑图像处理的各式耗材等与摄影相关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国内知名照材厂家全部
期刊
此刻,我们可以倚着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摄影术来遥想它的千年了。  这是个既不严肃又很严肃的事情──5000年前,建筑金字塔的奴隶们未必想着未来,但它的设计师和拥有者是想着遥远时空的。  每当世纪交替,人们就深刻一回,何况这回是千年之交,让人不得不庄严。  实际上“西历纪元”不过是人类方便计算自己命运的一个时间系统。在欧洲它从公元六世纪倒溯;在中国,它仅从推翻帝制的时候起实行。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个统一的计
期刊
世纪之交,百年一遇,千禧之年,千载难逢。但时间是切不断的,历史是承续的。千年、百年之交也不过是分分秒秒的事。  恰如一个人的昨天造就了他的今天,今天也正在造就明天一样,历史的转承同样如此。不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永远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认清过去,研究现在。    “你只管按快门……”    “你只管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这是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一百多年前的承诺,却是
期刊
20世纪正在我们脚下一步一步离去。回首百年,如果没有摄影和照片,我们对中国的变迁,对这段历史,我们还能记起些什么?这似乎既涉及了一个记忆问题,又涉及了责任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看照片继而看摄影时始终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     摄影注定了我们无法回避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的政治热情、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这从那个时期的摄影和大
期刊
《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从北京到滇西北跑了一趟,在昆明与影友们进行了一次座谈。大家希望了解摄影界更多的信息,知道摄影之路今后怎么走。高主编说:这也是摄影人普遍关注的话题,云南的朋友们能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一下,也许对广大的摄影者不无启迪。她把这个话题留了下来,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由云南影友自斟自饮的红星茶座。  每一位发烧到一定程度的影友,都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怎么拍?拍什么?通过这次座谈希望朋友们能够共同思考
期刊
古今文人墨客,对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写下难以总计的诗篇。可见这青山绿水,如何牵动骚人雅士们的心灵了。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诗人一扫过去迁人谪仕的仰息不平之风,歌颂社会更新,为山水添彩的佳作也更多了!  我自幼好绘画、习书法、尤喜摄影,开始是遗暇自娱,后兴趣愈浓。我想我有幸生长在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中,为了去展示旖旎桂林景色,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山水风光摄影中,我如醉如痴地向老一辈及同代的专家讨教,并把主要精力
期刊
期刊
金秋10月,第12届尼康奖“风光”专题影赛在北京评选。担任本届影赛评委的是:著名摄影家陈长芬、杨大洲、《大众摄影》主编高琴、主任闻丹青、亮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联络处代表金燕。  本届影赛共收到34个省市自治区作品2709幅,作者729人。来稿以反映自然景观,如名山大川为主,其次是表现田园风光、城市风光及风光小品等作品。评委一致认为参赛作品整体水平较好,大多数作品注重技术技巧,制作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
期刊
由于受空中飞行条件和飞行纪律的限制,拍摄一幅能够深刻反映人民空军歼击机搏击风云的片子非常困难。作品《世纪之鹰》是我在98年8月拍摄制作的,在军内报刊发表后,不少飞行员认为这是一幅鼓舞斗志、震憾人心、耐人回味的好片子;很多专业创作人员也认为这是一幅空军题材的好作品。《世纪之鹰》已被空军建军50年图片集收录。这幅作品之所以比较成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思索和积累;二是运用了现代技术的计算机软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