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对“气候紧急状态”,需快速强力行动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研究表明,全球与气候相关的灾害数量在21世纪头20年出现了惊人增长,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21世纪最为主要的灾害来源。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的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未来10年各国央行压倒一切的主题。
  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普遍受到关注。在2020年12月12日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尽管《巴黎协定》已达成5周年,但“世界仍未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全球性危机亟须加强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古特雷斯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日前发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称,应对气候紧急状态,人类需快速且强力的行动。

“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由于全球变暖,人类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气候事件。公开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全球共记录发生了7348起自然灾害事件,远远超过1980—1999年间的4212起。这7000多起自然灾害造成123万人死亡,带来2.9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受灾人口高达40亿。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也引起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的关注。“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还不够,在最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地方投入的资金过少。”IFRC报告解释说,在过去10年中,83%的自然灾害是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相关事件(如洪水、风暴、热浪等)造成的,可归因于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在逐步增加。“它们已经影响了全球多达17亿人,并造成了41万人的死亡,主要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它在给人类以灾难和苦楚的同时,也给人类以某种程度上的警醒。这一年,疫情导致人员出行受到限制,工业活动迅速放缓,发电量大幅减少,预计全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下降7%。但是,这一降幅仅仅意味着到2050年全球升温幅度降低0.01℃。虽然疫情后的绿色复苏有望推动全球在预测的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减排25%,但本世纪全球气温仍将上升至少3℃。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也引起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关注。

  科学家指出,过去几十年间,气候变暖一直影响着人类。未来,如果气温不断升高,就不仅仅是“影响”而已了。据预测:未来地球如增温低于2℃,则北极冰帽消失,剧烈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北极熊可能无家可归;如增温2℃—3℃,2003年席卷欧洲造成3万人死亡的夏季热浪,则每年都将出现,英国南部的夏季温度将超过40℃;增温3℃—4℃,高山冰川融化,使得下游城市与农田无水可用,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秘鲁和巴基斯坦;增温4℃—5℃,西伯利亚冻土层融化,释放大量甲烷(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5倍),全球变暖速度急剧加快;增温5℃—6℃,北极地区温度高于20℃,全年无冰;增温6℃或更高,全球变暖失控,海洋生物大半死亡,到那个时候,气候难民们只能待在高原和极地,全球人口将会大减,90%的物种可能灭绝。
  事实上,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仍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很难保持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的升温速度。“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古特雷斯指出,“现在是让每个国家都付诸行动的时候了。”在过去10年间,虽然各国都做出了努力,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意味着气候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等主要排放驱动因素的影响。

“碳中和”行动的大国担当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一种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有效模式。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巴黎气候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了重要安排,其核心目标是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远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
我们要努力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远低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以内。

  “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在2030 年之前减少一半,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专业人士指出。何谓“碳中和”?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全球变暖1.5℃》,“碳中和”定义是: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净零二氧化碳排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一项长期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南非、智利、哥斯达黎加、斐济等也相继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宣布努力在2060年實现碳中和,并采取更有力的政策与措施,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我国向国际国内社会释放的这一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充分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据了解,目前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在本世纪中叶前后达成碳中和的目标,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或正在立法进程中。从欧洲主要国家的碳中和战略部署看,有几点共同的关键事项,即加快部署成熟的零碳解决方案,推广零碳技术,全面激发对绿色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碳排放报告,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约为330亿吨,其中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完全是靠煤炭和石油驱动的,正是无限制的碳排放造成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法国《欧洲时报》称,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2%的发达国家仍消耗着全球70%以上的能源,排放50%以上的温室气体。
“碳中和”示意图

  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在于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这种合作的实质超越了对工业文明时代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和工具理性的路径依赖。事实上,世界各国竞相把推动和依靠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共同的战略选择来应对经济社会挑战,提升国家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世界迈向全球治理新时代。比如,在能源领域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延缓气候变化;此外还有减少碳排放的CCS技术、分析气候变化影响和预测气候变化危害的遥感技术,等等。人们已经意识到,加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脱碳或负排放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当前,各国正在加速部署煤电CCUS、生物质耦合CCUS和工业领域CCUS技术的开发、應用与推广。
  联合国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但目前来看,全球各国政府同意的减排目标或国家自主贡献是“严重不足的”。“要实现碳中和这一共同目标,需要从现在做起。”联合国指出。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走向终结,人类将迈入一个更加洁净美好的新能源时代!
其他文献
高考阅读主要是对理解、概括和赏析三大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阅读题的试题内容在不断细化,从侧重整体逐渐转向整体和局部并重。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点,同学们应充分运用“细读”手法,将阅读的重点指向字、词、句等“细处”,切实读懂它们的含义,然后解题。  ★ 以“细读”深化理解  理解是阅读认知的基础,也是高考阅读的考点之一。以往的试题更多地着眼于文章宏观和整体的理解,近年来则逐渐转向微观和局部。如2007
近年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出书蔚然成风。据最高法院博客统计,迄今为止,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一共出版了353本书籍(当然,这其中也有54位大法官并没有撰写任何书籍,现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以及联席大法官艾琳娜·卡根就在其内),位列前三甲的分别是威廉·道格拉斯、约瑟夫·斯托里、威廉·塔夫脱。风流倜傥、私生活有些混乱的道格拉斯大法官为了维持其财政开支,当然,还有众多女朋友的开支,曾经出版过51部专著
强调句型是英语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其基本结构为:“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当被强调部分为“人”且作主语时,可用who/that;当被强调部分为“人”且作宾语时,可用who/whom/that;其他情况一律用that。下面笔者针对强调句型的易错点加以解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顺利解答此类题目。  1. 强调时间、地点、原因时,通常只能用that,而不能使
命题: 金华第一中学 倪成生  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 张利娟  统稿: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特级教师)    第Ⅰ卷(共42分)  一、 (共18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zhì)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B. 除夕之夜,是大
安妮塔·奈尔  印度女性文学有着突出的现实主义色彩,女作家们由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社会中尚存的传统观念和性别偏见进行揭露和批判,她们的写作必将促进印度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妮塔·奈尔(Anita Nair,1966— )是印度当代著名的英语小说家、诗人,她广受关注的小说是《女士车厢》和《更好的人》。安妮塔·奈尔作品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其诗集也获得了印度文学奖(The Hindu Lite
古希腊哲学家的生态智慧  “生态”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住所或者生存环境。古希腊哲学家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学说代表了古希腊哲人的生态智慧。  和谐就是美德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认为,“和谐就是美德”。宇宙中的一切无不存在着和谐,宇宙秩序无不表现为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谱写了天籁之音。和谐代表了美和善,代表了和平、健康和快乐。毕达哥拉斯反对
唐克镇,黄河第一湾,水正无声地流淌,到它想到之处。暮色沉沉,恍若末日。天边的一缕霞光,恰如鲁迅所说的“亮色”,虽然细弱,但非常令人注目,因为他是天上地下最后的一丝温暖。春天将至,寒冬大势已去,我们只需守护己心,静候花开。【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四川阿坝唐克镇
“只要我们还有生命,就还有这世界。”  ——题记  2007年曼·布克奖入围作品《人们都叫我动物》是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原型的:1984年12月3日凌晨,美国联合碳化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约40吨用于制造农药的剧毒物质异氰酸甲酯发生泄露并迅速向外扩散,像魔鬼之爪一般悄悄地伸向熟睡的当地居民。数以千计的人因吸入毒气当场死亡,更加难以计数的幸存者从此终身
一、什么是意象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这是舒婷名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它纯用形象思维,是用意象构成的意境说话。诗人精心选用了“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纤绳勒进肩膊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众多,许多地理概念构成具有一定关系的且极易混淆的“概念组”或“概念群”。如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地理概念是学习相对比较抽象而枯燥,但对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宏观把握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可以说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进行地理概念学习时,必须讲究方法,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