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多奇亚:宏阔美景下御风飞翔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伊斯坦布尔前往卡帕多奇亚,经历了一场视觉的大转变,前者是历史丰厚的大都市,人群熙攘;后者广袤而贫瘠,人烟稀少。飞机抵达开塞利(Kayseri)如同小镇车站一样的飞机场后,还要开很长的一段路才到达卡帕多奇亚的格雷梅小镇,恍若行进在进藏的路上,单调却开阔。而印象中的奇特地貌却迟迟不肯出现。直至近两小时,才出现耸立的石柱,一个、两个、三个……然后就是一群一群地出现,格雷梅终于到了。第一个晚上,我已经想象着坐热气球俯瞰奇特地貌的景象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我立马跑上阳台,放眼四望夹杂在石林间的小镇,宝蓝色的天空中点缀着颗颗繁星,小镇酣然沉睡,它安静得那么美丽,让你不忍去惊扰,可惜我没带三脚架,那迷人的星空和静谧的小镇清晨无法用图片保留。接我们的中巴车开到一个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地方,用过早餐办过手续后就出发了,先前聚集着很多车子,陆陆续续又撤离了,朝着不同的方向而去,像我们大多数人之间那样,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路越来越曲折,进入山谷的时候一些路狭窄得比车身都不如,只能侧着开行,非常考验驾驶技术。
  工作人员认真而费力地为气球补风吹气,待到真正鼓起来的时候,示意大家爬进下面的吊篮中。土耳其人的热情在那一刻再次显露,扶的、抱的、推的,总之怎么样都要来帮你一把,待到我们都爬入吊篮后,工作人员热情地拿过我们的相机为大家合影,甚至无需你主动要求。升空的刹那,工作人员在下面频频挥手,机师和我们开起了玩笑的同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及安全普及。气球越升越高,越过树梢,越过山顶,当终于见到山丘对面无数只热气球的时候,原本敛声屏气的一篮筐人顿时沸腾了,欧洲人、印度人、日本人,还有我们四五个中国人,惊呼的、拍照的、说笑的,小小篮框热闹极了。热气球悄无声息地升高、移动,偶尔与其他的球接近,又慢慢远离,有时甚至撞到了其他的热气球,大家高兴地say hi 之后又飞向不同的方向。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群人静静地欣赏着底下独特的地貌,彼此并无言语,真有无声胜有声之感,因为眼前的绵延几千公里的独特风景,确实让人着迷。我们飞过山谷、飞过山巅、飞过田野、飞过小镇,照片拍了无数。这期间,时有新的热气球升起,也有赶早的已经慢慢降落,但天空中总是静静地悬浮着很多,彼此成为风景。
  大概一个半小时之后,热气球慢慢坠落,庆功酒后,工作人员又是热情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土耳其人的热情再次显露无遗,欢笑声回荡在气球周围。
  热气球项目结束后,便开始了格雷梅游玩的经典线路,大概由于天气太好,那些耸立在广袤大地上的奇巧石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清晰、坚毅,而鸽子屋和其中一座古城的遗址,经过千年依然有着很多居住洞穴的痕迹,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景点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取胜,火山岩经过风化和侵蚀,呈现出各种造型的石林和石柱,有的像烟囱,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动物,千奇百怪,妻子和很多游客都说此景像极了月球表面。但当你走近看时,那些凿在山谷里的洞穴有时让一座小山谷看上去显得千疮百孔,这种形象正好呈现了导游口中的某一段过去的历史。
  格雷梅露天博物馆是这条线上比较重要的一个景点,已经被辟为国家公园。这里最早是4世纪时土耳其基督徒避难的地方,他们择隐蔽山谷,凿穴而居,而信仰依旧,在坚硬的山石上,凿刻出了很多教堂和修道院,如黑暗教堂、苹果教堂、蛇之教堂等等,里面根据《圣经》相关人物和故事而进行的彩绘,今天依然存留。据说这里之后一直作为一个宗教聚集区而存在,鼎盛时期这里的洞穴和教堂如蜂巢般密集,一直到14世纪时才湮没。到了 19 世纪,修道士们又回来住在这些岩锥体里,一直到 1922 年。如今,有些山洞变成了土耳其人居家的住所,另一些则用作贮藏或牲畜厩棚。光阴荏苒,这里早已听不到昔日诵读经文的声音,我们只能从那些虽已略显斑驳但色彩鲜艳依旧的壁画当中去想像教堂中曾有的光景和氛围,感受那跨越时空的虔诚与庄严。这里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地方既已成名,便免不了游客蜂拥,因而让旅行体验打了折扣,我们也只是选择性地看了其中几个教堂和遗迹。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真正认识这个地方的价值和体会其非凡,是做不到的。烈日当空,我们匆匆离去。
  后半程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莫过于离格雷梅不远的小镇Avanos,在这片类似月球的干旱土地上,难得看到清流徐徐,河床中间有一块滩涂,上面散落着很多陶陶罐罐,可惜我们并没有在小镇停留,只去了一个陶瓷作坊。按着陶瓷作品的成型过程,讲解员给我们一一介绍各个流程,有时候风景看得疲了,穿插些这样的项目顿时有种新鲜感,特别是看工作人员在胚上作画和器型制作时,让我想起《人鬼情未了》中的经典场景,恨不得自己跑上去转一个杯、盏、碗出来。
  第三天要离开格雷梅的时候,我们去了小镇背后的山坡等待夕阳,这短短的个把小时,游客和小镇上的青年混迹在一起,有的在玩耍,有的一起等待日落,竟然成了在格雷梅最具诗意性质的一段光景。
其他文献
“我父亲是个老实人,自从当兵复员回来,一直在家务农,默默无闻了一辈子。在俺们姊妹们小的时候,经常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听得我们热血沸腾。”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赵寺村的田云芳说。  田云芳的父亲就是广饶县李鹊镇赵寺村的田兆龙,一位抗战老兵。步入赵寺村,93岁的田兆龙正推上他的“坐骑”——一辆三轮车,去村外的集市买点日用品,三轮车上总是放着不离手的拐杖。  田兆龙身体硬朗,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就是
期刊
1905年  黄节在与邓实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的《国粹学报》上分期发表《黄史》一书。他在《黄史》的“总叙”中说:“柏林史学大会宣言曰:‘提倡民族帝国主义,造新民国,为历史家第一要义。否则外族入霸国恒亡。’”这是国内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1923年4月  经过十年中断之后,第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这一国际史学盛事立刻引起了南高学人的注意。图为南高学人向达。  19
期刊
“在过去的一周里都做了什么事,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8月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山东大学校长张荣马不停蹄,与他带领的由山东大学教授、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一起,戮力同心,使这一第一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的史学盛事得以圆满举行。  这一天,张荣也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直紧绷的神经,轻松面对来自全国媒体的关注:“我觉得有一点,我们最初在设计会议的时候,就把它
期刊
张春霞,女,1977年5月生,肥城市丘明中学教师。李强,男,1974年8月生,肥矿集团曹庄矿小学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他们,也是热心公益的好夫妻。2010年至今,他们利用假期及业余时间倾心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大爱,创办了“西部爱心公益社山东站”、“肥城市爱心公益协会”,打造了“爱心”支教、“爱心”助学等六个公益服务品牌;远涉贵州、甘肃、宁夏、青海、肥城等地支教,陪3000多名学生过假期;募集捐款逾20
期刊
9月1日是小学开学的日子,很多小朋友将晋升为小学生,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活。一位暖心老爸用相机记录下双胞胎儿子奇奇妙妙初入小学的前前后后。  为了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天,初为小学生家长的父母各种忙碌,给孩子准备书包、课本、文具,还有吃饭用的餐具。老爸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姓名贴”,贴到各种物品上以防丢失。  起床,对于两兄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6点40分,在父母的催促下,奇奇妙妙终于起床了。起床慢慢腾腾,离开
期刊
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第22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他不仅参与了这次大会的前期筹备工作,而且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也聆听大会上世界与中国的声音。  历史积淀选择山东大学  方辉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选择山东、选择山东大学是有原因的。”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诸子百家聚集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里诞生过齐鲁文化,诞生过孔孟、墨子等一批大家。这里对于中国历史的塑造、对
期刊
1937年9月下旬,日军侵华战争由平津南移,其前锋已到达山东德州一带。10月初,韩复榘奉命将他的部队全部由胶济线的高密一带调往津浦线,这时对日作战他已无可推脱,乃于11月上旬,韩亲率其手枪旅(当时已换成步枪)和朱世勤的特务队,过黄河迎战日军。冯玉祥率韩部曹福林二十九师在禹城正面抵挡日军,韩率手枪旅抵挡日军左翼。在济阳韩与日军遭遇,缺乏重武器的手枪旅抵挡不住日军的猛烈进攻,败下阵来。韩率手枪旅贾本甲
期刊
Why jinan?  张海鹏和陶文钊都清楚的记得,5年前,当中国提出在济南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时,这是他们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  “Jinan!Jinan?5年前,当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定济南成为下一个承办者的时候,大家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国际历史学会司库、瑞典纽莎泰尔大学教授劳伦特·迪索说,“他们认为为什么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他们对济南几乎一无所知。”  作为国际历史学会执委,中
期刊
王冰,一位年轻的画家,他的名字因他的作品而为人所知并越来越为画界所关注。甚至有人说他是年轻的老画家,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是已经画了三十多年。  多年的艺术探索,不懈的努力追求,表现在作品中是日益浓厚的艺术韵味,越来越深厚的文化积淀。他笔下寒塘中的残荷、芦苇、小草以及闪烁其间的鹭鸶、山雀、鱼鹰等大自然的生灵使他的花鸟多体现一种苍凉中的壮美,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赋予着一种强烈的阳刚之气。无论是巨幅
期刊
“祖国邀请我参加了建国50周年与建国60周年的阅兵观礼活动,今天又让我登上城楼观礼,在我心中,站上城楼是所有旅日侨胞共同的荣誉,可以说,儿时的决心,我现在实现了。”惠京仔难掩激动地说。  30多年前,《山东画报》报道了一篇名为《女博士的乡恋》的文章,惠京仔作为文章的主角,时时流露出对家乡、尤其是对中国的家的深切渴望与眷恋。30多年后,在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