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激励?重情感?常体验?求自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福州第三中学一直以“着眼人生幸福、培养卓越学生、塑造合格公民”为德育工作目标。总结多年来的德育探索,学校提炼出德育工作的“十二字”精髓:善激励、重情感、常体验、求自律。
  一、善激励:抓住契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教师的正面肯定是学生获得自信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如何把握每一个有激励作用的德育契机是福州第三中学德育人始终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学校善于利用仪式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养成。
  一方面,学校重视在仪式教育中激励学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组織学生进行早会发言,使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仪式,学生在国旗下庄严地举起右臂宣誓,一句句誓言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瞬间感受自己肩负的使命。结合宣誓仪式,各班级都召开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这庄严神圣的成人宣誓仪式和多样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意识的转化、责任感的增强。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例如,每逢重阳节来临,学校组织学生在周边社区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每年清明节、国庆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清明祭英烈”与“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以及主题征文比赛;到了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走进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日都成为学校重要的德育契机,学校以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签名墙等形式开展了丰富的纪念活动,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关注社会、共创未来的意识。
  二、重情感:用真诚之心呵护学生成长
  德育不是苍白的说教与灌输,福州第三中学建校七十余年来始终重视道德情感的感染作用。这种感染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与煽情,而是以平等和真诚之心关心学生、呵护成长。
  面对有着鲜明性格和独特个性的90后、00后高中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都有意识地将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进行交流沟通。比如,三中的学生社团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发起,学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由学生干部负责日常活动的安排与大型活动的策划,学校只是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指导与协助。
  在情感教育上,学校还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于高一年级新生,学校聘请专业心理研究机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学校设立的心理辅导室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与心理辅导教师深入交流,共同解决升入高中后各种心理不适问题。在高三年级,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耐挫力”与“自信心”的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高考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人生自信。
  三、常体验:创设德育情境磨砺学生品格
  德育需要由内而外的感化。深谙这一点的福州第三中学的老师们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和情境中涵养德性、磨砺品格。
  福州第三中学的志愿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德育体验活动。校学生会专门设立社会工作部,下辖校内服务、坏境保护、社区服务三个小队,为学生日常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帮助。校内设有“志愿服务英雄榜”,图书馆、各年段、各处室的老师将志愿服务的内容张贴于公共区域,想参加的学生自愿揭榜参加,并在志愿服务手册上签名登记,志愿服务完成后,由学校数字管理系统进行记录、评分。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学校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学校不再满足于封闭式的校内团队活动,而是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知名企业,体验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学生走进中医药大学参观标本,走进春伦茶叶厂了解制茶工序,走进东南汽车公司和星网锐捷公司感受高科技生产流水线。在实践中,同学们温习着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同学们感受着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同学们增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多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涵养道德品性。
  四、求自律: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在工作中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学校将日常评比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在德育处与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会生活部、自律部对以往的卫生评比进行改良,形成了具有三中特色的星级教室检查项目。检查由学生会自律部统一安排,由各年级学生合作进行,执勤的学生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将所有评比记录及时录入,记入班级考核总分之中。通过量化这些记录,我校每月评选“星级班级”,其内容包括班级卫生情况、眼保健操情况、广播操情况、班级学生常规表现、午间管理情况、黑板报制作情况等。这种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评比有效促进了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律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以平等竞争的方式选拔学生干部。学生会各部部长均由竞选产生,全校同学都可以自由参加,充分体现了三中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特色。竞选学生干部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以面试、竞选宣传、演讲、现场问答为主要环节的竞选制度。学校团委老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干部开设了“活动策划与演讲技巧”“如何成为受欢迎的学生干部”等专题讲座,并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干部回校交流,积极帮助学生会干部提高自身领导力和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能力。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带领学生会干部走出校门,到省内其他重点高中,与他们的学生会干部进行交流、获取经验。
  正是凭借着“善激励、重情感、常体验、求自律”的十二字德育工作方针,福州第三中学在形成自身德育工作特色的基础上,正带领着所有学生向着幸福成长的方向大步迈进!
  【陈原,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德育主任】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秉承“兴趣教育”文化特色,在30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兴趣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课程不应该是枯燥的说教,而应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其从内心认同道德观念并自觉地执行,即强调德育课程要设计和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校从学生的品德、学习、劳动、健康、艺术、创新和兴趣七个维度,自主研发了“兴趣德育”评价系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趣
任何时事热点事件之所以“热”,必定有其受人关注的原因。这个热点事件幕后推手是谁?为何会发生?又为何发展为何成为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追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探讨这个事件的生命力,也可预测它会逐步发展还是会昙花一现。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新挑战,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
100年前在民族危难之际,一代爱国青年为国家前途挺身而出。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当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新中国70年暨五四100年”调查显示,對于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受访者普遍很有信心,给自己的信心度平均打出了8.92分,甚至有一半(50.8%)受访者打出了满分10分。更有92.5%的受访
陈延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肄业。曾担任中小学教师,原服务于嘉义中正大学,再转任至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现职教授。  今天我主要谈的是台湾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困境以及课程实践。  一、台湾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台湾目前用“品德教育”这一术语,主要是受到美国“新品德教育运动”的影响,强调“德行论”为主,但同时希望保有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品德教育”的意涵应为“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教师在不断革新、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保持、发挥好培养者、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我校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从“正师格”“立师德”“强师能”三个层面,帮助教师积累正面情绪、澄清负面情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力量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之一。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创新国防教育途径,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常态化的“绿色军营”。学校坚持将绿色军营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训练基地,以军养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绿色军营管理规范化  为了保障绿色军营各项活动科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将政府的指导意见、家庭的主体责任、学校(幼儿园)的核心位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真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然而,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庭教育凸显出诸多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家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
“学校应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发表于《中国教师》2016年7期的一篇短文的核心主张。楼氏为学界前辈,按理,“先生之道高矣!美矣!岂予末小子之所敢知?”[1]然其主张却有似是而非之处,于家礼、于学校认识都不周,且颇能迷惑一部分热心传统的人士,故而不得不辨。  一  “中国的家训内容极其丰富,总的来说,不外乎家法和家礼”,而“学校应该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这是楼氏的见解
摘 要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家校合作制度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存在教师责任错位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责任缺位和权力越位。责任缺位表现为教师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于家长不负责;权力越位则表现为家长学生化、教师视家长为惩罚工具并将教育风险转至家长。这一原因在于制度性责任调节不明、利益性责任调节失衡和伦理性责任调节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教师专业自主权、建立家校对话机制等策略应对上述问